你覺得諸葛亮真的有那麼神嗎?“舌戰群儒”是否存在誇大現象?

小侯HOU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投劉備陣營後上演的第一場文斗大戲就是舌戰東吳的群儒了,而諸葛亮的這段經歷在歷史也確實存在,只不過遠沒有小說中的那麼精彩。

在孫策死後,孫權過的很憋屈,本來自己是一方之主,卻總被江東的糟老頭子們所節制,尤其是張昭。這日孔明來向東吳求援,想兩家一起抗曹,孫權一聽孔明來了,馬上撇下張昭準備放飛自我,但諸葛亮一來就說你江東藥丸啊,北方的漢子就要踏上江東劫掠了。孫權和諸葛亮年紀相仿,想著能和這個小夥子扯點別的,沒想到諸葛亮一來帶的就是壞消息。孫權說你別扯淡了,要死也是你家主公先死,你以為我十萬水軍是擺設嗎?孔明接著說咱倆家現在處境差不多,唇亡還齒寒呢,你自己考慮後果吧。孫權思考再三,決定幫助劉備。

這就是諸葛亮去江東干的事情,江東群儒們壓根就沒搭理他。

要論誰舌戰群儒過,其實諸葛亮的侄兒諸葛恪在年輕時候倒是上演過一出與大人頂嘴的場面,其中敗陣者有孫權、張昭、範慎等人。被公認為神童的諸葛恪卻給諸葛瑾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他覺得兒子風頭過剩,成人後不一定能在宮中很好的被人接納,那麼諸葛恪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可以說他算是牆倒眾人推的典範了。

我們回到《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體現諸葛亮的機智,把東吳群儒都設定成了一群貪生怕死的腐儒之輩。在諸葛亮來訪時張昭首先發難,說你諸葛孔明總是自比管仲、樂毅,劉備為了拉你入夥也是“費勁了心思”,但你劉家的荊襄之地卻被曹操佔領,你這不是打臉嗎?孔明不慌不忙,說荊州劉表和我家主公是親戚,想從年幼的劉琮手上拿下來實在是容易的很,但我家主公不忍心,劉琮又沒有主見,所以先被曹操拿走了。張昭哈哈大笑,說人家管仲、樂毅一出場就替各自的主子拿下不少地盤,可據我所知劉備現在連個正經的棲身之地都沒有…孔明反笑到,就算我家主公顛沛流離,身邊也不乏許多忠勇之士,所以我們才能在博望坡火燒曹軍,我主仁慈不忍丟下百姓,而百姓也願意跟著我主一起逃亡,這是何等的凝聚力啊嗎?但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自恃位高權重整日溜嘴皮子的人,他們才是團隊的毒瘤啊。

張昭準備繼續反擊,暴躁的虞翻出場了,他問孔明,曹軍即將南下,先生有什麼對策。孔明說曹軍皆為草莽,不足為懼。虞翻冷笑道,你家主公吃過的敗仗比我娶過的老婆還多,你還嘲笑曹操?孔明說,我們人數不多,也敢和北方的百萬士兵抗衡,不像有的人,佔據長江天塹,卻只會龜縮防守,甚至有人還想投降。

虞翻啞口無言,正義感爆棚的布騭問道孔明先生難道想效仿張儀和蘇秦來遊說我們東吳嗎。孔明看出布騭把二人定義成單純的說客了,就說張、蘇二人除了口才不錯,二人也是當時豪傑,為了自己的家園願意拋頭顱灑熱血,而你們一聽到曹操的誇大之詞,就嚇得要投降,實在是令人可笑啊。

接著儒雅的薛綜問孔明怎麼看曹操這個人,孔明僅用“漢賊”兩字就定義了曹操。薛綜確認為漢朝氣數將盡,並且頗得人心,你家主公與曹操抗衡不就是逆天之舉嗎?孔明裝成很生氣的樣子,說薛綜簡直不明白道理,曹操食漢祿卻行篡漢之舉,簡直妄為人臣,你薛綜居然覺得他是正統,簡直和糊塗至極!

薛綜之後陸績又來發問,說曹操身世可考,你家主公總說是漢室後裔,卻沒人能證明,說白了你就是賣草鞋的,拿什麼和曹操抗衡。陸績懷橘世人皆知,孔明早就想和這個孝子見見面了,於是便說道,我家主公的身份可是被獻帝承認的,曹操身為漢臣卻蔑視王權,況且高祖劉邦就是從區區亭長開始發展的,我們賣賣草鞋怎麼了?

後來嚴峻、程秉等人也先後發言,最終黃蓋出面打破了這一尷尬局面,經魯肅、諸葛瑾引薦,諸葛亮又智激孫權,終於兩家達成了一致。


在羅貫中筆下,東吳群儒也是“反面角色”了。


邏輯文史游


三國時的諸葛亮,可謂聞名了古今中外。特別是他過江東舌戰群儒的故事,更是成了了千古美談。但是,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舌戰群儒”事蹟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三國演義》的小說,故意誇大了諸葛亮的能力。

但是,不管歷史上諸葛亮是否真的舌戰群儒,但這件事的歷史背景,卻是確實存在的——史書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那麼,既然歷史上真有這事,那麼至於諸葛亮究竟是如何說服一干江東才子的,就沒那麼重要了。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事情辦成功了,就是王道!

而且,如果說小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誇大了、神話了,但小說也可能將其他人物,如曹操、孫權、周瑜、劉備等人,都進行過誇大或虛構的改編,小說畢竟是小說,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揪住“諸葛亮”被誇大的傳言而經久不放。

說實話,說起諸葛亮“舌戰群儒”的事情,真的讓人欽佩不已:

諸葛亮初到江東時,作為弱國的使者,他一個人看上去勢單力孤。而且江東的那些自以為才高八斗的謀士們,一個個盛氣凌人,完會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裡。特別是以張昭為首的江東首席謀士,氣勢非常囂張。他表明的主張是“降曹”,並說了一大堆冠冤堂皇的理由,令很多人點頭稱是。

但“降曹”雖然暫時平安,可實際上卻是既無能又無恥的表現。於是諸葛亮瞅準這個弱點,便出手凌厲,他歷數劉備一方怎樣仁義愛民、艱苦抗擊曹操等。之後,話鋒一轉:“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應譽欺人;坐議交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就這樣,諸葛亮一下子就揪住了張昭的短處,使張昭羞得張不開口。

後來,還有許多人不肯服輸:薛練、步鷹、萍蹤、陸績、嚴峻、程德樞之流等。可是,他們上來只是一個回合,就翻身落馬。比如:

程德樞與程德樞,問諸葛亮“適為儒者所笑”,“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

“小人之德……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諸葛亮說的二人啞口無言。

後來,薛練與陸績二人的發言,出於貶低劉備,抬高了曹操的身份,這就犯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的輿論大忌。

於是,諸葛亮又一下抓住這點,斥責他們一個是“無父無君”,一個是“小兒之見”,直說的兩個人“滿面羞衡”,先後“語塞”。就這樣,諸葛亮一一的擊中他們的弱點,使對東吳的群儒們,個個理屈詞窮。


超能博士


首先,諸葛亮沒有那麼神,什麼“借東風”、“草船借箭”都是小說家的虛構;其次,舌戰群儒也是虛構。

有關諸葛亮其人,《三國志》作者陳壽作出瞭如下評價: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諸葛亮傳》

陳壽首先肯定了諸葛亮是“識治之良才”,也就是識人用人、治理國家的良才,是堪與管仲、蕭何匹敵的政治家;但是他也認為,諸葛亮連續數年征戰卻未能成功,是因為“應變將略”,並不是諸葛亮所擅長的領域。

後世欣賞諸葛亮的人,認為這是陳壽在故意抹黑諸葛亮,因為陳壽在諸葛瞻手底下不得志,所以就抹黑諸葛瞻。這一點尚有爭議,但是有關諸葛亮的評價,我認為是中肯的。因為在劉備去世以前,諸葛亮基本就沒有管過軍事,即使在鎮守荊州期間也是關羽管軍事他管行政。讓一個沒有基層部隊經歷、也沒有帶過兵的人擔任蜀漢北伐前敵總指揮十一年,確實是有些沒有道理(當然也是無可奈何)。

至於舌戰群儒,更是沒有的事情。實際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之中的貢獻,就是代表劉備前往柴桑會見孫權,並且促成了孫劉聯盟而已。史書上所記載的他的行蹤,只有他和孫權的對話,連周瑜都沒見到,就更不要說舌戰群儒了。相反,張昭倒是很看重諸葛亮,還和孫權推介過諸葛亮。按舌戰群儒裡諸葛亮臭罵張昭的劇情,張昭會這麼做麼?



青言論史


從《三國演義》的情節中,可以看出它與歷史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史書上並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而只是僅僅有記載諸葛亮與孫權兩人之間的對話,但是對話中一定有各自的意見,具體並沒有詳細記載,因此後人也不知道他們之間說了什麼。

從《三國志平話》中,有提到諸葛亮在孫權面前的反駁,但是《三國志平話》的記載中,內容非常少,也非常簡單,所有的“諸葛亮舌戰群儒”都僅僅只是創作者在這個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出現的人物更是作者的想象,場面宏偉壯觀都沒有真實性。


包哥呀呀


舌戰群儒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身上。是發生在東吳。曹操進軍赤壁時,孫權召開一次高層會議聽取意見,以張昭一派文人主張和議,以魯肅一派主張武抗。孫權立即召周瑜回來,聽取他意見,周瑜對曹兵和當前形勢作出分析後主張武抗,孫權採納了周瑜意見便有以後的赤壁大戰。此時諸葛亮還躹耕於南陽。


鄺生24


劇作需要,這是在單方面的烘托人物形象。


楓影灬清韻


舌戰群儒跟諸葛亮沒啥關係,是老羅寫給她的😇


風行無影踏海無浪


又到了闢謠環節,諸葛亮沒那麼神,都是小說編的,舌戰群儒不是誇大不誇大的問題,這件事壓根沒有發生過。


第二老土


文學作品嘛,虛構的成分是比較多的。一點都不奇怪。但孫劉聯盟是實事,也是史實。


13550376468


我相信三國時期真有諸葛亮神奇之人。至於舌戰群儒我認為有,但有人認為根本沒有此事,是作者編寫進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