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成長“基因”的獨特無二性

個體成長“基因”的獨特無二性

人在成長過程中,有一種從眾心理;或者說一種模仿成功心理。這是莫言說的,他的成長就靠這1、2、3、4、5點;我只要拿過來,也一樣能成為作家。

但其實別人的經驗永遠只有參考價值,每個人的實際成長環境千差萬別。要使別人的經驗成為你的行動助力,永遠要在你不斷奮力前行的實踐中不斷磨合;達到同頻時,才能得到最大助力。

“同頻(跟別人有類似的成長經驗”)很重要。就像寫文日更,你看別人寫得容易,我也來試試。但寫了兩天,你會發現什麼想法也沒有、什麼也寫不出來,那是因為別人天天在看書、在思考;就像同樣上一個“青春美文”班,別人一個月就在紙媒上發表了,你一年都不會,那是因為別人已經寫了一百萬字墊底。這就是以往的經歷、習慣不同,不在同頻。

每人日更時間也不一樣。別人都說早上好,你休息日試一下,不錯。但是你在浴室上班,每天到夜裡十一點半才下班,凌晨才入睡,就無法成行。或者說,常有加班,也會破壞節奏。所以,我們還是要探索適合自己的路子。

我們從小學過一篇課文:《小馬過河》。

說一匹小馬要過河,可是不知道河水深淺。問老牛伯伯,牛伯伯說沒問題,才過小腿,你過吧。小馬一聽,放心大膽準備過河,松鼠大喊叫住了他:“水很深啊!去年我的一個小夥伴就在裡面淹死了!”小馬不敢過了,回家問媽媽。媽媽告訴他,要自己試了才知道。他小心翼翼試了,不深不淺,剛好過了河。

你有理想、有遠大目標、要做一件大事,就像這過河。有沒有機會呢?有,前面成功的榜樣一大堆,就像老牛,他們不都輕鬆過去了嗎?但其實失敗(淹死)的例子也有一大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所以看別人都沒用,我們得自己去實踐、“摸著石頭過河”,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去探索、去尋找。

但真正能尋找到自己的路很不容易,就像讀書,你大學畢業下來,還在疑惑:讀書有什麼用呢?你繼續讀,才知道原來讀、寫是一體的。於是你開始寫,你常常寫了五十萬字、一百萬字還找不到那“恩寵時刻”、“柳暗花明”,就像寫小說的“灰暗期”、火山的“間歇期”,看不到自己的寫作方向,不知道適合自己的那條河,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興趣點。

但無論怎樣講,你一直在探索、思考、沉澱、積累、......,你在開闢,挖自己的井、尋自己的路,無論是否有機緣天降、水出路明,你的人生都是有意義的;人生就是一種生命過程的豐富度。那些早早找到自己的路,並奔在自己路上的人,是“泰坦尼克”號上的幸運者,但你也不差,你是那男主。

人生是一個探索、摸索、總結的動態過程,能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常常不容易。就像二萬五千里長徵,九死一生。但真正尋到了,並堅持下去,你就會像鳳凰涅槃,一飛沖天。走別人的路最容易,隨大流、“人云亦云”誰不會?但那是“悄悄地來、靜靜地走”,就像沒有來過。

每個人的成長基因都不一樣,跟世界萬象一樣、跟萬千物種一樣、跟同物萬態一樣,而且因環境的變異,不斷動態演化。我們學習一切先進的成長經驗,跟自己的壞習慣、落後思想作鬥爭;積累每一次成功、淘汰每一次失敗,不斷完善自己,就像基因的進化一樣。

有時我在想:為什麼女人天性裡都喜歡化妝?都喜歡美?因為不喜歡美的女性都被淘汰了(無人娶,基因沒傳下來)。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個體,具有不可複製性。

1901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