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二十部最優秀的小說,你讀過幾部?

世界上二十部最優秀的小說,你讀過幾部?

前幾天"世界讀書日"的時候,我推薦了十部小說,冠之為"最偉大的",有許多網友不大服氣,我自己也覺得掛一漏萬,頗覺遺憾,於是又思忖了一番,重新整理了一下,挑選了二十部最優秀的小說,推薦給讀者朋友們。

由於文學描寫的是社會生活,所以總是和政治脫不開關係,而這一點總是評價優秀小說的一個干擾因素。比如頭條問答上有人把魯迅和莫言提到一起比較,然後就有人把魯迅抬到無限高,把莫言說得一文不值,我覺得這不是理性的聲音。如果中國的大地上總是這種聲音在蔓延,那麼中國是沒有希望的。

魯迅先生當年正因為看到中國人身上許多的劣根性,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棄醫從文,從而寫出了《吶喊》和《彷徨》。魯迅被認為是偉大的,怎麼到了莫言身上,就成了"把中國人的醜陋"展示給外國人看的陰謀論了?難道《阿Q正傳》寫的是中國人的優良品質麼?

莫言寫小說可不是寫給外國人看的,他首先是寫給中國人看的。套用阿Q的一句話,魯迅動的,莫言怎麼就不能動?何況近百年來中國作家只有兩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中國人不以為意?我們老是覺得外國人瞧不起中國人,可當人家試圖看得起我們的時候,我們卻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嘴臉,這是一種什麼心態?我們可以欣賞外國的偉大小說,外國人為什麼不能欣賞中國的偉大小說?

猶如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一樣,文學也是沒有國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那些總想在任何領域把中國和世界對立起來的想法,是魯迅所批判的阿Q的精神之一。

還有一種不正常的雜音,就是有許多人不但瞧不上莫言,甚至連當代的許多名家諸如路遙、賈平凹、陳忠實都不放在眼裡,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有多大的天才,眼睛才能長到額頭上?唐代的時候,有許多人就像這一類人一樣瞧不上"初唐四傑",杜甫才寫了"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名句。我今天借用杜甫的這句詩,送給那些蔑視中國當代文學的人。

因此,文學的評價最好從文學價值本身來作為標準,才不會成為其它東西的附庸。文學是一個社會是否健康繁榮的標誌之一。如果一個社會是文化的沙漠。那麼它絕對是一個病態的社會。如果魯迅被放到文學的神壇上,那中國文學的頂端就是魯迅了?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既然是在浩如煙海的沙堆裡挑選金子,那就得有個標準。我的標準大體如下:

(1) 、必須是名著,就是說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有價值的優秀作品。

(2) 、文學的批判性是文學的基本價值之一,世界上大多數優秀作品都會表現人性的美,同時也會真實的揭露人性的醜惡和社會的殘酷與醜陋。包膿養瘡是政客們乾的事,不是文學家的工作。社會的醜陋是它自身就存在的現實,不是文學家造成的。醜惡在那裡,你寫與不寫,它都在那裡。揭露的目的是認識它,然後才有可能治療它。

(3) 、創造性。文學和科學一樣,也需要不斷的創新。從古自今,中國的文學從四言的《詩經》、六言的《楚辭》、五言的漢詩,到唐代的律詩、宋代的長短句、元代的散曲和戲劇、明清的小說、現代的白話文學,創新從來沒有停止過。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文學百花園裡的奼紫嫣紅、百花爭豔。

(4) 、美學意義。小說不但要好看,故事性強,還要有美感。數學家都在追求美,文學家如果不在意作品的優美與否,那就是對自己的作品不負責任。

(5) 、我不考慮小說的可讀性。通俗小說有著最大的讀者群體,但那只有娛樂的價值,文學的價值很少。色情小說更是男人們的最愛,但是絕對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可讀性是最不靠譜的標準。這個標準只是書商們的最愛。當然,如果把小說的內容和藝術性結合起來,再參考讀者的歡迎程度,這個標準也是可以採納的。

標準確定了,那麼就看看都是些什麼書吧。

1、 《紅樓夢》

第一部我仍然推薦《紅樓夢》。這部小說和世界上任何一部偉大小說放在一起都會毫不遜色,更何況中國到現在也沒有出現一部可以和它媲美的小說。

2、 《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三部長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都是第一流的傑作。任何作家如果能寫出來其中一部,那都會名揚世界。諾貝爾文學獎沒有選擇年老的托爾斯泰,而托爾斯泰在1910年去世,使他們無法彌補這一遺憾,這將是諾貝爾獎的歷史上永久的遺憾和汙點。

《戰爭與和平》不但把歐洲年輕人的偶像拿破崙從神壇上拉了下來,獨眼的庫圖佐夫元帥的智慧也令人敬服;而且他所塑造的主人公安德烈公爵、比埃爾、娜塔莎、羅斯托夫,每一個都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其青春的氣息令人怦然心動。

3、《安娜卡列尼娜》

我已經說過,這部小說對愛情、家庭、宗教和人的成長,都有著非常精彩的描寫,值得一讀。並且這部小說是所有經典名著裡最容易讀的,不會有讀不下去的感覺。

安娜對於愛情的渴求,是人性的本質的反映。列文的人生的迷茫、對於愛情的羞澀,是每一個青年人都必須走過的人生歷程。

4、《百年孤獨》

這部小說最大的價值在於,他拓寬了小說的表達方式和敘事方式。如果你只是看網絡小說和《三言二柏》之類的通俗小說,那麼你就不知道小說也可以這麼寫。

就像讀古詩詞,杜甫是規規矩矩的律詩教科書,但是也還有李白那樣天馬行空的寫法。詞本來只是像"花間派"那樣寫寫豔情的,但是蘇軾就可以拿它什麼都寫。這是才力的問題,也是眼界問題。

《百年孤獨》最少也是開闊眼界的名著。他對小說寫作技法的創新,使它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永久的位置。

這部小說獲得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關於這部小說,我在頭條的文章裡有介紹,可以去看看。

5、《悲慘世界》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他不但是偉大的小說家,而且是傑出的詩人和劇作家。他寫了十幾部長篇小說,其中《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是其中最傑出的兩部。

《悲慘世界》對於人生的悲劇性描寫,向我們展示了現實世界的荒誕性和人生的殘酷。這個世界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你對生活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決定你的命運。寬恕是慈善家和道德學家的信條,從來都不是政治家和法官的信條。冉阿讓的悲劇不是他個人的惡行造成的,他後來的行為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優秀的人,但是現實的殘酷性在於,你必須對你的每一個行為負責。

雨果給我們顯示的不僅僅是冉阿讓個人的悲劇命運,而是讓我們思考,一個社會如何變得更符合人性,更讓人感受到溫暖,而不是冷冰冰的法律。

6、《巴黎聖母院》

雨果以巴黎著名的修道院"巴黎聖母院"為背景的這部長篇小說,讓人性中的善良、真誠、愛情和醜惡、虛偽、情慾做了一次激烈的碰撞。埃斯梅拉達的美麗善良、加西莫多醜陋的外表下所包藏的真誠和勇敢,與紅衣主教的道貌岸然裝飾下的虛偽、醜陋和骯髒的靈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部小說對於基督教的虛偽做了無情地揭露,其批判的意義毋庸置疑;而它的人物設置的技法,是一部經典的教科書,到今天仍然具有借鑑的價值。

小說中對巴黎聖母院的描寫,使這座建築具有了審美的意義,也是它更加聞名遐邇。前幾天的失火,是法國人最大的損失,卻可能更加彰顯了這部小說的價值。

7、《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紀最具現代風格的作家。他的小說直指人心的深處,讀來能夠讓你有一種錐心的疼痛。小說能夠具有這種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這方面的翹楚。我記得只有在年輕的時候讀《少年維特之煩惱》和《茶花女》的時候讓人淚流滿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不會讓人流淚,只會讓人心痛。除過罪與罰,我還推薦他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

8、《喧譁與騷動》

我把前一篇文章中的評論移植過來,因為我的看法沒有改變。

這是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名著,也是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對於讀慣了網絡小說的人來說,這部小說不是太好讀。但是我建議大學生應該讀一讀。

這部小說是西方意識流小說中寫的最流暢、故事性最強的一部。伍爾夫號稱是意識流小說的創始人,除了《牆上的斑點》這個短篇小說之外,她的其他小說都比較乏味。

國內寫意識流小說較好的是王蒙。他的《春之聲》好像選入大學課本了,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選。莫言的《紅高粱》不算是意識流小說,但是莫言借鑑了意識流小說的技法,對於人的感覺的描寫,特別精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莫言寫《紅高粱》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看過《百年孤獨》,但是有些意象很相似。我記得《紅高粱》發表的時間和《百年孤獨》翻譯過來的時間差不多。

9、阿Q正傳

魯迅的小說和他的雜文一樣,批判的意義大於美學的價值,這也是魯迅從事文學的初衷。他的這部小說不但揭露了中國人文化基因裡的略根性,也為剛剛建立的白話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新文學的能力和價值。

魯迅是新文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所以他只是一個偉大的開拓者,他也絕不會希望從此成了終結者。任何把魯迅推向神壇的企圖,都是對魯迅自身的背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屈原之後有陶淵明,陶淵明之後有李白和杜甫,之後還有蘇軾和歐陽修。歷史絕不會在某一個偉人的腳下止步。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是歷史的規律,任何人也不可能阻擋。

10、《邊城》

這是沈從文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說,詩意的山水和純淨的人物,譜寫了一曲田園牧歌,其中的愛情是悲傷的,卻也是優美的。抒情詩般的語言,表現了漢語文字無限的表達能力。如果要悠閒地、舒適的讀小說,我極力推薦沈從文和汪曾祺。他們的短篇小說那是及其的優雅美麗,號稱"唯美派"的川端康成也可能比不上。當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那是極棒的,可以和《邊城》有的一比。

11、《約翰·克利斯朵夫》

這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名作,也是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傅雷先生的譯筆,把這部名著翻譯的盡善盡美。歲月像一條河流,克利斯朵夫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到少年時代的磨難,青春期的友情和愛情,對於音樂的執著的追求,中年時代的彷徨,老年時代的成名,在慾望中的迷失……每個人一生中能夠遇到的問題,在這部小說中都有描寫。

這部小說還是一部非常勵志的小說,是以貝多芬為原型創作的。羅曼羅蘭本身是音樂評論家,所以小說中對音樂的描寫也非常精彩。

12、《黃金時代》

這是王小波的中篇小說合集。王小波是中國當代最有才華的小說家。他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筆法表現了中國人荒誕的生存現實,比莫言的《生死疲勞》和《檀香刑》更具有批判性和穿透力。

王小波小說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顯示出他的超凡的魅力。他有著卡夫卡一般的迷茫和虛幻,卻直達現實生活的本質。

王小波有幾部小說取名《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這幾個名稱出自希臘神話,瞭解一下其來歷,也許有助於瞭解他何以會取這樣的名稱。希臘歷史上第一位詩人不是荷馬,而是赫西俄德,他的兩部主要著作是不朽的《神譜》及《工作與時日》。赫西俄德的作品與《荷馬史詩》不同,它不是史詩式的冒險故事,而是說教性的教育詩。

《工作與時日》中有一個五世代的神話,它講述了神如何創造了一個黃金種族,他們生活在幸福、富足和安逸之中,但在這一代人死後取代它的是一個白銀種族,它們既不彼此相敬,也不敬神,他們是短命的一族。第三代是強有力的青銅種族,他們為戰爭所打擊,最後毀在自己手上。第四代是一個更公正的神一般的英雄種族,他們是半神;英雄種族取代了青銅種族,他們被帶到幸福島上居住,其中包括在特洛伊戰鬥過的英雄們。在英雄時代之後,是目前的一代,黑鐵種族,它以年輕人的死亡為標誌,自身註定在不公正的生活之後毀滅。

這個五世代神話,不像我們通常根據金屬的價值來判斷的那樣,似乎黃金時代是最好的時代。它構架了一個墮落的故事,英雄時代雖則是最積極的,可最後到了黑鐵時代終歸還是走向毀滅。王小波給他的小說這樣取名,其象徵意義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13、《靜靜的頓河》

這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史詩般的長篇小說,獲得了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展現了蘇聯"十月革命"前後的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十月革命最後是勝利了,主人公葛裡高利在戰爭中浴血奮戰,在白軍和紅軍之間左右搖擺,到最後,十月革命勝利了,他卻變得一無所有。愛情沒了,妻子死了,家也沒了。

中國從辛亥革命以來,發生了那麼多的大事件,整個社會翻天覆地,期間的生離死別,恩愛情仇,不知有多少,到現在也沒有一部能夠像《靜靜的頓河》那樣的小說出來反映這百年期間的鉅變。由此可以看到中國小說的差距在哪裡。

14、《呼嘯山莊》

這是英國小說家艾米麗·勃朗特的《長篇小說》。艾米麗的姐姐夏洛特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寫了《簡愛》的那一位。這姊妹三個都才華出眾,在英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呼嘯山莊》講述了一個貴族家庭的養子和這家小姐的愛情故事。希刺克厲夫愛上了他家的小姐,卻因為巨大的身份差距遭到了蔑視和失敗,所以他便採取了一系列的報復措施,最後使這個家族幾乎毀滅。

小說採用第一人稱講故事的倒敘手法,作者抒情的筆調把一個淒厲的愛情悲劇講述的迴腸蕩氣,非常值得一讀。我讀了三遍,還是喜歡看。

15、《洛麗塔》

人性的複雜性首先反映在人的慾望的強大和可怕性。權力和金錢的慾望帶給這個世界的災難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整個歷史。《荷馬史詩》名義上是為了美女海倫,可希臘聯軍對特洛伊的俘虜和財富的興趣,遠遠大於對美女海倫的興趣。

雖說如此,佛洛依德所指出的性/慾望在人的諸多欲望中佔有重要位置。雖則社會道德對此有著強有力的制衡,但是卻不能阻止這種慾望在人的心中發酵和沸騰。

《洛麗塔》寫了一箇中年男人對一個尚未成年的小女孩不可遏止的慾望。他從看見她的第一眼起,洛麗塔就成為他生命中揮之不去的目標。但那似乎並非是愛情。這部小說著名的開頭"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已經成為簡潔的小說開頭的範例之一。

這部小說揭示了人心的複雜性,他雖說以人的慾望為題材,卻不像《金瓶梅》那樣是純粹的性/生活的宣洩。和《金瓶梅》以及現在網絡上的大部分小說相比,《洛麗塔》幾乎是純潔的。

這部小說一面世,就成為了暢銷書,但是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一度曾經被禁止出版。但作者納博科夫卻因此書而一舉成名。

16、《紅與黑》

《紅與黑》也可以認為是一部關於人的慾望的小說。於連一心想爬到社會的頂層,可是拿破崙的失敗和波旁王朝的復辟已經堵死了下層社會年輕人的向上的通路。於連野心勃勃,企圖通過愛情達到自己的目的,可最後卻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失去了道德感和責任心的愛情已經是一劑毒藥,會讓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走向毀滅。司湯達也許想寫一部政治小說,但是他的敏銳的感覺讓他能夠洞察人心。在今天來說,對這部小說的政治解讀已經沒有意義。它留給我們的遺產是司湯達對人性的把握和他開創的心理描寫小說技法。

《紅與黑》的筆法質樸簡潔,心理描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創了"心理小說"和"意識流小說"的先河,但是讀起來卻清新流暢,至今仍然是讀者最受歡迎的經典名著。

司湯達是法國現實主義小說最早的奠基者之一,《紅與黑》也是第一部描寫現實生活的歐洲小說。

17、《大衛·科波菲爾》

狄更斯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生當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正是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盛世時期,殖民主義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在這樣一個時代,每一個小人物通過自己的奮鬥都能夠收穫自己的人生。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在逆境中滿懷信心,在順境中加倍努力,可以說這是一部勵志小說。當然,在一個商業社會中,金錢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小說中許多悲劇的發生,都是金錢在那裡作怪。

18、 寒夜

巴金是我國著名的作家,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經非常流行,深受青年人的喜愛。但是,我覺得他的最好的小說是《寒夜》。

《寒夜》和"激流三部曲"一樣,也是寫家庭生活的。它通過汪先生一家的生活,反映了一個小公務員的悲慘命運。沒有光亮、沒有熱氣、灰冷陰暗的寒夜,既是作品中人物活動的環境,也是那個黑暗社會的象徵。

主人公汪文宣軟弱怕事,膽小怯懦。對於妻子與母親之間永無休止的爭吵,既無法調停,也無法選擇,只能是永遠地敷衍。他拖著帶病的身體,為了微薄的薪水拼命工作,可那點收入連養家餬口都難以維持,更別說去看病了。他和妻子曾樹生是大學同學,兩人也曾經是富於理想的熱血青年,可是在黑暗現實的壓榨下,蛻變為一個卑微懦弱的可憐蟲。在抗日戰爭勝利的鞭炮聲中,汪文宣痛苦地死了;妻子從外地歸來後,母親已經帶著兒子不知去向,曾樹生在寒夜裡禹禹獨行,也不知何去何從。

這部小說樸素自然,對人物的心理描寫生動細膩,達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種深入骨髓的力量,讀來動人心絃。是中國長篇小說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19、《鄉村》

俄羅斯作家伊凡·布寧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後一位經典作家。他的小說具有抒情詩一般的美感。他不但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還是一位文筆非常優美的散文家和詩人。1933年,布寧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卻被認為具有政治目的,在蘇聯並未受到歡迎。因為當1920年蘇聯紅軍攻入敖德薩時,布寧乘船逃離俄國,一度僑居巴爾幹半島,最後定居巴黎,直到1953年與世長辭。

布寧是一位堅定的貴族主義者,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布寧出生的時候,俄國的農奴制取消已經將近十年。在童年和少年時代,他目睹自己的家庭日漸貧困,毫無指望。他的父親在家境日漸窮困的時候還像貴族老爺那樣放蕩不羈,常常彈著吉他唱著:"哪裡去了,我黃金般的幸福?"父親的放蕩不羈不但沒有引起布寧的不滿,反而在他幼小的裡種下了溫柔和愛慕的種子。

布寧最優秀的作品是中篇小說《鄉村》和《莉卡》。布寧不是那種像高爾基和托爾斯泰一般享有盛名的作家。只有對文學作品的美感特別敏感的人才會喜歡和關注他的作品。

20、《老人與海》

這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說,描寫了一位老人和大自然搏鬥的故事。老人堅強的毅力在海明威的筆下表現的驚心動魄。海明威的語言向來為人所稱道,你可以看看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是如何寫得引人入勝的。

這部小說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