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日本動畫公司不賺錢?

手機用戶69804327992


準確來說應該是動畫製作公司不賺錢。

根據日本動畫協會的《動畫產業報告》來看,僅16年,日本的廣義動漫產業就已經突破了兩萬億日元(約合1168億元人民幣),且這兩年的峰值還在不斷被刷新。



各大動畫公司的Q1財報顯示,雖然來自國內的版權收入有所下降,但來自海外的市場板塊一直在不斷擴張,從15年到18年已經增長了接近六倍。



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疑惑,年產值幾萬億日元的動漫產業,怎麼可能不賺錢呢?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

產值正增長的動漫業還遠遠沒有達到紅利的盡頭, 日本動漫的世界市場佔有率接近70%,除了動漫版權外,與動漫相關的電子產品和動漫周邊也與其它產業形成了結構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日本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產業的良性發展。


而且動漫概念股向來是莊家的常駐之地,各大投資方每年都會從中獲得大量的股權分紅。

從微觀角度來看

市場並不樂觀,甚至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地步,製作公司雖然每年都能接到大量的的合約或訂單,但得到的分紅卻並非是按照比例分割的,製作公司的技術崗吃的是既定的工資,工作強度與薪酬完全不成正比,動畫從業人員積極性下降帶來的是動畫製作質量的全面下滑。


得出的結論就是:整體看來形勢大好,動畫製作公司卻反而不賺錢。

要想搞清楚這種反差的原因,我們必須要了解日本動畫體系—動畫製作委員會制度的前世今生。

1961年,日本動漫之神手冢治虫創立了蟲製作株式會社,在開立的幾年內,公司只拍手冢治虫漫畫改編的動畫,對於外來的原創漫畫幾乎全盤否定,因為原創意味著需要將資金支付給原作漫畫家和出版社,拍出來的動畫還不一定賺錢,蟲公司的目的很明確,避免資金外流,用最低的成本製作最多的動畫。



經典動畫《鐵壁阿童木》每週的製作經費堪勘只有50萬日元,公司員工們為了趕製出每週一集的動畫必須沒日沒夜的加班工作,蟲公司內部實行三班倒,每3天一次24小時工作,蟲公司的員工都是苦不堪言。

不得不說這開了一個不好的頭。

老牌動畫公司東映和剛成立不久的龍之子也開始效仿手冢治虫,大家都只做改編動畫,擠壓原創市場,用低成本衝擊動畫製作數量。


上世紀六十七年代,動畫營收的方式還十分單一,製作公司拍動畫,然後再賣給電視臺,收視率好看了,拿到的錢就多。

宣傳手段匱乏,廣告營銷還未興起,製作公司只能拼命迎合電視臺的口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市面上流通的動畫都趨於套路化,質量也很耐人尋味,動畫消費市場被不斷壓榨。

這段時間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動畫質量底下,新人漫畫家難出頭。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74年,西崎義展導拍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大獲成功,熱度持久不滅,甚至影響到了大洋彼岸的歐美市場。


西崎趁熱打鐵,讓松本零士推出了《宇宙戰艦大和號》的系列漫畫。


這是日本動畫史上第一部先有動畫後有漫畫的原創動畫,最重要的是,這部原創漫畫還大獲成功,直到今天《宇宙戰艦大和號》還是家喻戶曉的國寶級動畫。

這種模式的成功給原創動畫注入了一支強心劑,各大廠商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以萬代,EMOTION等代表的各個領域的投資方都加入了動畫製作行業,再加上動漫雜誌和廣告業的興起,日本的原創動畫迎來黃金時期。




大批文青投入到漫畫創作的浪潮中,鳥山明、車田正美、高橋留美子、北條司等後期聞名於世的漫畫家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1982年,幾個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創作的《超時空要塞MACROSS》標誌著動漫產業的興起,MACROSS捧紅了演唱主題曲的藤原程和飯島真理等一批聲優,戰艦和機器人玩具也大賣特賣。


MACROSS具有兩個歷史性的意義:一方面它開創了偶像歌手和偶像聲優的先河,另一方面,動漫周邊的概念正式走進市場。

原創動畫的興起帶來另一個問題:資金不足。


相當一部分創作者都是憑著一腔熱血來拍動畫,根本沒有考慮到資金和成本的問題。

1984年,一群剛畢業不久的大阪大學生成立了GAINAX動畫製作公司,初始成員有岡田鬥司夫、庵野秀明、貞本義行、赤井孝美等人。

彼時的庵野秀明剛在宮崎駿導拍的《風之谷》項目裡打完短工,貞本義行也被幾個同學拉來當監督,這群后世家喻戶曉的動漫界大佬就這樣開始了創作生涯。



這群懷揣著夢想的青年,為了籌得製作的資金到處求神拜佛,給電視臺畫餅,拉一些遊戲公司和玩具公司入夥,實在沒錢,就用漫畫稿費往裡填。

《王立宇宙軍》、《冒險少女娜汀亞》以及《飛越巔峰》、《電腦學園》等一批優秀動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在完成的。


赤井孝美,庵野秀明他們完全沒有考慮到公司未來的發展,這也導致了後期資金鍊的斷裂。

1999年東京國稅起訴GAINAX偷稅一事透露出GAINAX內部的運營危機,這件事對GAINAX打擊非常大,第二代代理人澤村武伺辭去了董事長之務,山賀博之對GAINAX進行了重組。


一直到92年製作《新世紀福音戰士》,GAINAX也沒改掉不預算的老毛病,一有錢就浪,前幾集的動畫製作成本已經完全可以用來拍劇場版了。

動漫史上最長的單幀定格64秒就是因為GAINAX沒錢了,並非影評家們所說的意識流超現實手法還有向黑澤明致敬什麼的~



好在EVA的劇本吸引了大批投資方,源源不斷的資金開始注入EVA劇場版的製作。

EVA的成功標誌著動畫製作委員會制度的興起。

在EVA之後,幾乎所有動畫的製作都是按照動畫製作委員會的模式來的,漫畫版權和單行本收入給原作作者,音樂大碟給唱片公司,CD的大頭給入股的發行商,手辦和模型給玩具公司,海報和明信片由廣告公司轉手銷售給其他企業使用權,映像和動畫版權以及劇場版的票房,由製作委員會的土豪們瓜分。



製作公司只能分最後剩下的一點殘渣,動畫從業人員拿著死工資,幹著遠超996的累活。

這也就有了剛開始異聞錄所說的:動畫製作公司不賺錢。

日漫這幾年質量全面下滑的原因就是因為製作公司已經沒有錢再支付給技術人員了。


可以說成敗都是製作委員會制度帶來的。

日本經濟產業省已經發布了幾項政策,打算在動畫行業推行“生產性革命”,加快動畫製作的數字化進程,提高動漫從業人員的薪酬,希望這能給日本動畫業帶來活力吧,大家都想看到更多優秀動漫作品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