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真信”有三個內容

黃念祖居士:“真信”有三個內容


轉載自“大通永利文化傳播”|《淨修捷要報恩談》延伸閱讀

編者按:一九八二年壬戌之秋,黃念老在北京廣化寺的佛七道場根據《彌陀要解》講解《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後來出版的《淨土資糧》一書主要即是依照念老的開示整理彙編、復經念老本人修改審定而成。

翌年癸亥九月(一九八三年十月),念老於北京妙雲軒為同修再一次地深入開示“信願行”,以下就是這一篇《再談信願行》的錄音和文字。

底下大師就說,所謂‌“真信”者有三個內容。這個就比蕅益大師講的‌“六信”,容易體會一些,只有三個內容:

“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樣一個平等的心,所以這叫作正信哪。相信我自己的心和佛和眾生,這三個沒有差別,平等平等!佛的心、眾生的心、我的心,這三個是平等平等。眾生也不低,佛也不高呀。我嘛,是眾生嘛,我是未成之佛呀;那阿彌陀呢,當然是已成之佛呀!一個是未成,一個是已成,是‌“覺性無二”啊!只是差一步,覺性並沒有兩樣,是平等嘛!

‌“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現在雖然是在昏迷之中,愚痴啊,顛倒啊,迷惑啊,但是覺性未曾失。我的佛性沒有絲毫的減少或者損失啊,不增不減,沒有減哪。

‌“我雖積劫輪轉”,我雖多少劫都在輪轉六道之中,可是‌“覺性未曾動”,覺性沒有動搖啊。所以‌“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一念回光啊,認識自心,那你就同於本來的覺性啊,無二無別啊,跟‌“本得”就相等啊,相同啊。這是第一信,相信自個的本有與佛同等的這個覺性啊,因此才能夠唸佛往生成佛。‌“是心是佛”,他本來是佛啊。

第二呢,就要信我雖然也是平等,但是和佛來比,還是有差別呀,所以平等中有差別啊。有的人呢,一聽說自己跟佛平等,他就不修了,‌“無修無證”哪;那這個又是一個墮落的原因哪。要知道在平等之中還有差別。所以天台宗呢,把這個佛,就從凡夫也有佛性和究竟彌陀(阿彌陀)、釋迦牟尼,究竟成佛,這個佛,眾生和這個佛,和兩個之間的佛,都可以叫作佛,但是有六個差別,就是天台很著名的所謂‌“六即佛”。雖然是‌“一而常六”,雖然是‌“六而常一”,不可分也。

這六個名稱呢,就是‌“理性即”、‌“名字即”……。全文呢,就是‌“理性即佛”、‌“名字即佛”,第三是‌“觀行即佛”,第四是‌“相似即佛”,第五是‌“分證即佛”,第六是‌“究竟即佛”。我們現在的所謂就是‌“佛”,這個是‌“理性即佛”。開悟的人,高一些,初悟的人就是‌“名字即佛”,在第一個位次,第二個位次。那阿彌陀呢?是‌“究竟即佛”了。這在平等之中,我們還要體會這個差別。我們佛性呢,雖然沒有二,跟佛是一樣啊,可是位次呢,這六個位次就有天淵之別了。

所以大師說:‌“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如果你不是真正地是心去作佛,一向專唸啊,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啊,要不這麼去做的話,必然還是隨業流轉,隨著自個的業力流轉啊。這個是第二信,信我雖然是佛,但是現在只是‌“名字即佛”、是‌“理性即佛”。

第三呢,‌“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我雖然業障很重,我在這個苦趣裡,我在娑婆這個苦的世界裡頭,可是我是彌陀心內的眾生。我並不在別處,我就在彌陀的心內啊。

‌“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所以我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是我心內之佛。彼此互含互攝,如水中摻了牛奶。水和牛奶,牛奶是水中的牛奶,水是牛奶中的水,互含互攝。

那麼‌“既是心性無二”,既然彼此的心性不是兩個,‌“自然感應道交”,互含互攝,感應迅速啊。‌“如磁石吸鐵”,佛是磁石,我們是鐵,這就感應道交,磁石自然就吸鐵啊。

所謂‌“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所以大勢至菩薩說呀,我們唸佛的人就是‌“憶佛唸佛,現前當來”,現在和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這就是第三。

第三就是,信我們跟佛是水乳交融,只要是我們唸佛,就感應道交,極樂世界佛在那就如大磁石,吸引我們啊,都得往生啊。

大師說:‌“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迴向西方,莊嚴淨土。”哪怕一毫一點點的福,一點點善,都可以來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

那你要不具這三種信嘛,結果是再來一生就要是墮落了。你如果有這樣的信的話嘛,你都可以迴向淨土,哪怕一點點都是淨土的資糧嘛,何況你還能夠做種種功德啊。

‌“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這句話是非常深刻,就是你雖然唸佛,你所信的地方不真啊。有的人,頭一個就不相信自個兒具有佛性,不相信‌“是心是佛”啊;第二個嘛,就是說雖然相信了‌“是心是佛”,就不肯‌“是心作佛”了;第三呢,就是雖然相信我還可修啊,但是種種疑惑啊,我這樣還能行啊?我還不是佛啊,我怎麼能夠得到往生啊?修修來世吧,修個以後死得痛快一點吧。

所以這樣一來,信處不真哪,那就淪於有漏啊。你的功德本來是無漏的、殊勝的法,就變成有漏了。佛法如甘露如醍醐啊,可是你用容器來裝的時候,你是個漏器,那還裝得滿嗎?

所以大師底下說:‌“修行別無要術”沒有別的東西啊,‌“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就在一切時間裡頭,加上這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功不唐捐,這一切的修行就必定有殊勝之果啊。這個是截流大師這一段開示‌“勸發真信”。(《再談信願行(上)》,黃念祖講述,轉載自黃念老法音網站)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

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佛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迴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

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矣。(《勸發真信文》,截流大師著)

《報恩談》原文

大家要知道,“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真正信了淨土宗的道理,彌陀的大願,這些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要相信我們的唸佛,就以這個為因,就能得唸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這個就是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

這六信都具足而且我們不留戀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很懇切,你就是有信有願,深具信願。深具信願你決定往生!(《淨修捷要報恩談·第25拜》,黃念祖講述,未經校對,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