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聽千歲說旅遊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高野山奧院

今天是在高野山的最後一天。

不!應該是半天,因為中午就要趕去熊野啦。

天剛亮就起床,從熊谷寺步行去奧院的入口一之橋。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高野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又是佛教聖地,不只是日本人,對於外國人來說也是超人氣旅遊景點,不過中國遊客不多,大部分還是歐美人。奧院是高野山的信仰中心,空海的入定之地,來這裡的遊客理應不少,但可能因為太早了,途中沒見到幾個人。沒人打擾我找“小情人們”真是太好了~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據說弘法大師空海會來到一之橋,親自迎接每一位參詣者,然後再將參詣者送回一之橋。所以在通過一之橋前,需要脫帽行一禮。

走在初春清晨奧之院中,周圍有涼涼的白色霧氣,感覺浪漫死了!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從入口一之橋到弘法大師御廟共2公里,這2公里的參道兩側滿是樹齡千百年的老杉。老杉之下排列著20萬座以上的皇族、大名、文人甚至是庶民的墓石、祈念碑、慰靈碑等等。這無數墓碑與老杉構成的莊嚴景觀已經成為了高野山奧院參道的特色。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參道上的墓碑,最早是鎌倉時代建立的。當時的墓碑規模小,數量也不多。到了江戶時期,建碑的習慣越發興盛,碑也越來越華麗。德川家為了推行祖先崇拜的風俗,也開始在高野山建造靈廟,各國大名也紛紛效仿在此建立供養塔。但是在交通不便的當時,所有的石材都要從瀨戶內海沿岸地區運來,所以建造一座墓碑並不容易。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雖然這裡大部分墓石都是德川期及其以後的,但是也不乏年代十分悠久,被指定為國有史蹟的墓石。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比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等等,無數知名的戰國武將的慰靈碑不分敵我地排列在千年古杉中。找到了好多熟人!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奧州仙台伊達家供養塔

在距一之橋50米的參道旁有一座司馬遼太郎文學碑。碑上的內容是《高野山管見》中的拔萃。司馬遼太郎寫過《空海的風景》等眾多與高野山有關的歷史小說和紀行文,與高野山淵源很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司馬遼太郎文學碑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曾我兄弟供養塔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薩摩島津家供養塔

《平家物語》中有名的平敦盛與熊谷蓮生的供養塔。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平敦盛(左)與熊谷蓮生(右)的供養塔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山口 毛利家墓所

還有多田仲滿供養塔。上面的銘文是“長德三年藤原仲元建之”,也就是說這是千年前(997年)建造的,是高野山五輪塔中最古老的一座。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多田仲滿供養塔

武田信玄、勝賴供養塔。左邊是信玄,右邊是信賴,信玄的碑文正面寫著“惠林寺殿”,反面寫著信玄的命日以及建碑的時間“天正乙亥年建立”。信賴碑文的正面為“法泉寺殿”,反面也是命日。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武田信玄、勝賴供養塔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弘法大師休息石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上杉謙信、景勝靈屋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仙台伊達政宗及殉死者供養塔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薩摩島津家供養塔

明智光秀供養塔。山崎之戰中,明智光秀戰敗被殺。光秀的家臣津田重久逃到高野山的定光院中。在離開時,將護身佛和金子留給了住持,拜託他為光秀修建石塔。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明智光秀供養塔

石田三成墓。按照墓碑上的文字所示,這墓的建造時間為天正18年,也就是說是石田三成死前為自己建造的。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石田三成供養塔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伊勢桑名城主本多忠勝供養塔

從一之橋到奧之院中間還有一座中之橋,中之橋旁有一座流汗地藏堂。據說這尊地藏會將人們的痛苦轉移到自己身上,忍受著痛苦,這才會不斷出汗。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彌勒菩薩在釋迦入滅56億7千萬後出現,而在彌勒菩薩出現前的這段時間(56億7千萬年),地藏菩薩會出現,來拯救眾生。所以流汗地藏承受著人類56億7千萬年的痛苦。

流汗地藏的右邊有一口井,叫作姿見井。傳聞說如何從井中照不到自己的影子,就說明壽命將不超過三年。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奧院參道中之橋走過後有一段石階叫作覺鑁坂,據說要是在途中摔倒,就會三年內死亡。所以石階做成了43階,意思就是跨越42(日語中42的發音和死一樣)。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覺鑁坂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朝鮮出兵戰死者墓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長州毛利家墓

法然上人供養塔。日本淨土宗的開祖法然上人於1201年進入高野山,於弟子熊谷蓮生(熊谷直實)一起在高野山修行90日。其間,為自己建造墓石,並在墓石上用梵語寫下“源空”二字。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法然上人供養塔

豐臣家墓所要爬一段石階才能看到。上面有數座五輪塔,分別是豐臣秀吉的母親、弟弟秀長夫婦、姐姐、長男鶴松、側室澱姬等等。於天正15年(1587年)到天正20年間陸續修成。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豐臣家墓所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淺野內匠頭(及赤穗四十七士)供養塔

還有織田信長供養塔。織田信長死前攻打過高野山,所以高野山上不應該有織田信長的供養塔。但是江戶時代編纂的《紀伊續風土記》中有關於高野山織田信長墓的記載。於是按照上面的記載,考古人員調查,找到了織田信長的墓石。墓石的正面中央寫著“贈大相國一品 總見院殿泰巖大居士 天正十年六月二日”。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織田信長供養塔

隨處可見的化妝地藏。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不僅是歷史上的名人,庶民也想在這片靈地為自己留下一些對來世的幻想。無數小小的石塔遍佈山中,見證著1200年的歲月洗禮。除了高野山,你不會在日本其他地方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在到達弘法大師御廟前還要經過一座御廟橋。旁邊是十五尊水向地藏。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御廟橋由36塊橋板石組成,加上橋體本身,一共37部分,代表金剛界37尊。橋板的背面有象徵諸佛菩薩的梵字。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這裡是苅萱道心與石童丸相見的地方。通過御廟橋後就是弘法大師空海入定的地方了,也就不能再拍照了。所以下面的照片都來源於網絡。

橋下是從靈峰楊柳山上流下的清泉,名為玉川。傳說曾經有人在玉川便捕魚,用木頭串著烤的時候,被空海看到了,將魚買下放生。現在玉川中的魚據說都有斑點,那斑點就是被木串串過的痕跡,現在山上的人也不會吃魚。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通過御廟橋後,左側的河川對岸有歷代皇陵,有靈元、中御門、櫻町、桃園、後櫻町、後桃園、光格、仁孝、孝明等各位天皇與皇后的牙齒指甲的供養塔。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通過御廟橋,正對著的就是燈籠堂。

燈籠堂為真然大師建立。現在的小大與造型都是在1023年由藤原道長所確立。如今的建築是1965年,高野山開創1150年時重新修建的。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堂內的燈籠一日不差得持續了千年。裡面有祈親上人獻上的祈親燈和白河上皇獻上的白河燈等等。關於祈親燈有個傳說:有個叫阿照的女人將自己的頭髮賣了,用賣頭髮的錢造了一盞燈。因為女人不能進入高野山,於是阿照便讓祈親上人代為獻上,所以祈親燈也被稱為貧女一燈。與此相對,白河燈又被稱為長者一燈。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燈籠堂後是弘法大師御廟,也就是整個奧院中最神聖的靈域。御廟為三間四面的構造,屋頂上鋪著檜皮葺。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834年,空海指定了自己的入定場所。835年3月15日空海將弟子招到跟前,告知弟子自己即將入定,然後進入石室。3月21日凌晨4點進入永遠的冥想世界。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弘法大師的肉身就在下面的石室裡。這裡是離我的真魚最近的地方了。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高野山每年有很多佛事,其中的生身供就是在空海入定到現在1200年前一直被延續的佛事之一。

人們始終相信空海至今依然還在御廟之中。如今,僧人們每天還會有兩回向空海送食物。他們將做好的食物先給嘗試地藏嘗,然後由兩個僧人抬著裝有食物的白木箱送進御廟。走在最前面的僧人被稱為維那,維那需要在空海用膳的時候讀經。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御廟右側是一切經藏。裡面有石田三成於1599年,為了祈求母親的冥福而獻上的高麗版一切經。因為本尊為文殊菩薩,所以也稱為文殊堂。可惜去的當日正在修理,所以沒能看到。下次還有機會~

其實,晚上的奧院又有另一番景象。隨著天色越來越暗,燈籠被慢慢點起。整個奧院簡直成了一個異世界。所以夜遊也是十分推薦的!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每年8月13日,奧院會有萬燈供養會(高野山蠟燭祭)。從一之橋到奧院大約2公里的參道上,會點上十萬根蠟燭,供養長眠在奧院的御靈們。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史蹟踏訪 戰國武將與高野山

這樣的奧院,美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