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哲学(八)——性驱力三

对一个人来说,性的在世存在以及性的欲望之存在意义是很少能被直接察觉到的。这两个层面的存在意义体现的仅仅是一种关联,它们不以实际的影响体现出来。但本文所说性的第三个层面——性驱力就是一个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的存在了,并且它以一种力量的形式驱使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性驱力的产生。前文一直在说人性具有统治地位,也知道人性体系的内在关联。可人性的统治地位如何体现?这些关联又是如何运转的呢?答案都要从性驱力说起。“性”是人性的具象,它使人性变的鲜活:性别决定人类的繁衍;性格是人们内在的、稳定的表现;性质的概念给人类以考虑问题的角度等等。人性说明书上的每一个性都和一个或几个因素具有固定的关联,这是性驱力产生作用的基础。这种关联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两个层面:先天的关联比如性别与生殖、两性性欲等因素关联;后天的关联比如性别和情感、婚姻、家庭等因素关联。随着我们人生过程的展开和推进,我们会自觉的积累无数个这样的关联,每当我们产生或遇到某个关联的一头,我们自然会启动另外一头。关联的两头之间会产生相应的势差进而产生了性驱力,它实际上是人们天然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机制。性驱力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很像人体的免疫系统,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免疫系统的存在(淋巴和淋巴结),而且还能看到它工作过程中留下来的痕迹。比如人体发烧就是因为免疫系统中白血球在执行防卫任务时留下的痕迹。

在人性统治人们言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势差,有势差的地方就会有性驱力。性的在世存在性以及性作为欲望的存在性都是由性驱力的驱动来实现的。因此性驱力的影响首先要从驱动自我的在世存在开始,随后我们会看到性驱力驱动欲望的整个过程,最后由性驱力驱动的所有结果就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一、性驱力驱动性的在世存在

人性说明书中的内容隐含着人性和性之间的关联,这个关联中同样存在着势差。人性中包含着性的抽象,性中体现着人性的具象,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存在着这个势差。性驱力的作用就是将抽象和具象之间双向的关联存在各自表达清楚。当这样的表达实现之时,性驱力就成功的驱动了性的在世存在。我们所有人一生之中几乎都是在人性的抽象和性的具象之间不停的转化,最终在螺旋式上升的路径中实现了自我。

(一)性驱力驱动抽象到具象

人性作为抽象的存在来说外延是无限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将面对一个现实:我们无法完整的、准确的诠释人性。为了解释人性,我们只能给人性设立一些最显著的标签,这些标签可以帮助我们给人性做出一个模糊的定位。如果我们给每一个人都只挑选最显著的三个标签的话,那么在一个三维空间坐标中,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就形成了具有模糊边界的空间区域。模糊区域的形成不只是因为人性的外延无限大还因为我们的周围有无常性存在,它是虚无的具象,同样可以使我们的人性边界变的模糊。

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当人多起来以后,模糊区域开始相互摩擦碰撞你才会知道你的人性模糊区域的大致位置。同时两个人以上就会让人们感受到差异,差异的存在需要将人性的抽象进一步具象,或者由一些具象转到另一些具象上。刚刚开始工作的人总是有许多棱角,要不是放在工作的环境中可能这些棱角也未必会对这个人造成什么深层的影响。但是当他在工作环境中时,在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下,这些棱角就会慢慢被抹掉,最终达到了适应环境的效果。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识别出自己棱角之所在,也在将其具象之后进行了调整,使得具象的结果发生了转移。

此外由抽象到具象的转换还有另一种情形,那就是在上对下、强对弱的关系中。在这一关系中,在势差的作用下性驱力驱使着下或者弱的一方接受了上或强一方的抽象,进而内化为被动的具象。虽然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性驱力所起的作用很温和,那是因为自为的方向与势差的方向一致。但是当人们自为的方向与势差的方向相反的时候,性驱力就变成了一种带有强迫意味的驱使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抗,因此所谓的战争无非是性驱力之间的较量。它起源于差异,最终也会在差异中结束。

(二)性驱力驱动具象到抽象

当性驱力的作用对象是具象的时候,性的内部就分为了两派,一派化为驱动的力量也就是性驱力,一派化为性驱力驱动的对象,它们二者之间就形成了既否定自我又突破自我的关联共同体。但此时的性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以性驱力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自卑的人努力的超越自我就体现了性驱力驱动具象的过程,性本身是自卑的、自我否定的,但另一方面性驱力又驱使着人们努力的超越自我,最终达到了自我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性驱力是站在自卑的对立面的,因此性驱力作为一种温和的力量在起作用。但是如果性驱力站在了自卑的一面,结果就会明显不同。自卑的人慢慢会产生抑郁的情绪,再经过恶化就会发生人间悲剧,在这种情况中性驱力充当了自我残杀的刽子手。

基于以上论述,这里所谓的抽象就是对性驱力驱动具象整个过程做出的一个结论。好的结果我们可以将之抽象为经验或是美谈甚至还有可能是科学的进步,但是不好的结果就成为人们说话的材料,这样的抽象本身就体现了人性的丑陋和恶。

二、性驱力驱动欲望

以上讲的性驱力仅仅是因为势差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种趋势,虽然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毕竟这样的性驱力还只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当性驱力和欲望扯上关系,整个事情就会变的复杂的多。

欲望的泛滥。性驱力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自发的趋势,但随着人们思考欲望的推进,性驱力慢慢转变成一种自为的趋势,这一转变为欲望和性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空间。就好像是为一个本来只能正常运转的马达装上了驱动装置以及方向盘,这样马达的转动就可以通过驱动装置和方向盘变为任意方向的力,再安装上轮胎的话就可以到达任何地方,这无疑增加了性驱力运转的随机性。有了这个定向的驱动力,欲望在它的作用下运转的速度、衍生的速度自觉不自觉的就加快了,这就构成了我们如今这个世界欲望泛滥的根源。

食欲的衍化。人类最初摄取食物就是为了生存,此时的食欲就是一种自发的欲望。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从数量的增加慢慢转变到了对质量的要求,于是出现了火的使用让食物的味道更佳符合人们的需求。文明产生之后,对食物的追求变的更加考究,逐渐出现了成型、成体系的菜系、饮食结构等等之类的东西,进而形成了餐饮文化。到这里食物的一切特性几乎被发挥到了极致,而人们的食欲也从最开始的生存层面的欲望逐渐转化为由性驱力驱使的不断泛滥的食欲。

对食物品种以及特性的挖掘,再加上地域、阶层、活动范围等因素的限制造成了人们享受食物事实上的不同步——产生了差异。这一差异不仅产生了性驱力,也使得人们对食欲的需求和被满足程度出现了不平衡。于是围绕食欲就有了“上与下”、“多与少”的事情出现。上下之间往往都是利益和权力,可这些东西又不能直接流通和交换,因此上下之间的交易就围绕着如何实现最终目标演化出了各种载体,食欲就是其中的一个载体。下面给上面送吃的,这里其中的食欲已经沦为了一种幌子,沦为另一个真实欲望的替身;现在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为天天可以听到的新闻,野生动物的灭绝原因在于捕杀,可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利益,利益其中的一种实现载体就是食欲。如果人们的食欲继续任其发展,再加上无限制的衍化,保护野生动物就将成为空想。

可是现如今一谈到保护野生动物,我们看到的提法只有立法、监督、宣传等等,这些治标不治本的途径很可能会掩盖问题的真相。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提问题,可能更容易让人理解:我们欲望的不断衍化甚至是泛滥这其中的合理性有没有边界?

为了生存摄取食物是合理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对食物的需求烹饪是合理的;为了追求一种“美”对食物讲究是合理的;因为食物的“美”激发了人们的其他欲望是合理的;通过思考运用食物满足其他的欲望是合理的;为了满足对食物新的需求寻找食物是合理的……如果每一种欲望的泛滥都像食欲衍化这样“顺理成章”、“理所应当”,我们怎么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欲望都是可取的、必须的?我们怎么保证每一个新生的欲望最后不会吞噬我们自己?以上的一系列关系每一个环节都有势差,有势差的地方就一定有性驱力,有性驱力的地方就一定有欲望的膨胀,这一切也都是合理的,可所有合理的结果就只是欲望的无限膨胀以及欲望实现形式的无限复杂化。这其中人性的内核依然那样局限,就好比一个三寸的蛋糕却要在上面涂抹一吨的奶油一样,我们夸赞奶油的美味,夸赞涂抹技术的高超,夸赞生活的美好——还有这么多奶油吃,可所有的认可怎么能直接等同于不成比例的现实?

三、性驱力驱动精神世界

人们的精神世界纵然被大家形容的如何丰富多彩,它也是有层次的。如果我们不能明确精神世界中的层次,就势必造成精神世界中的混乱,而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往往都是由这些精神世界里的乱象造成的。

精神世界的分层。我们精神世界的分层是人性体系在我们意识中的镜像,只是这里的镜像因为反应现实世界而更加真实、鲜活。在世存在就是我们精神世界中的第一手资料,虽然这些资料外形差异较大,但总结起来就是各方面的差异在我们精神世界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会激发相应的欲望,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到这些欲望之后,在性驱力的作用下逐步实现,整个过程就够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既然如此,我们的精神世界自然也逃不出性驱力驱动欲望泛滥的模式,更何况我们的精神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除了我们不会被任何人观察到的地方,因此它的私密性绝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精神世界中欲望游走也是最自得的。

所谓精神世界的分层,实际上就是欲望的分层。只是不同层次的欲望被满足之后留在精神世界中的痕迹是不一样的,当自发的欲望不被满足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受到威胁的,但当自发的欲望被满足之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恢复往常,不会留下什么印记;当第二层面欲望实现的时候人性说明书逐渐定稿,此时也伴随着人们精神世界的最终确定。一个人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的这一段时期就处于第二层面欲望的实现以及精神世界的形成阶段,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可以独立的承担一些事情并作出判断。发展到这里由于人性还没有越出原初之我,欲望也没有开始无限膨胀,此时我们的精神世界还算是正常的。当我们的欲望之第三层面实现之时,人性、欲望以及精神世界都变得不再稳定。

第三阶段欲望的泛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设限”,我们在精神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规则之类的东西都可以不顾。虽不能把所有东西都加以实现,但这样的精神世界所流露出来的东西实质上已不再是人们的正常需求,而沦为人性、欲望泛滥之后的辜。我们的一切言行都是在这样的精神环境里产生的,由于精神世界里“不设限”,所以我们的言行一路下来完全顺理成章,但它经常会给我们造成困扰。

惰性就是我们精神世界中不设限的一个产物,当惰性起作用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会出现一条顺理成章的因果链条帮助我们把惰性“进行”下去。此时性驱力站在惰性一边,它的整个作用路径就是我们精神世界中产生的因果链条,在惰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因果链条也会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并且我们对这一链条深信不疑。进而这一链条会慢慢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展现出一副完整而生动的画面,我们的精神世界会将这一画面反馈给性驱力构成一个循环。当惰性的循环形成之时,我们的生活以及所有的计划也就被打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