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設計身後殺魏延?

樊溢明


因為魏延與呂布是同一類人,一旦主公勢力不如己,就有可能反噬。

前有三姓家奴呂布的血淋淋事實證明,這種具有天生反叛精神的武夫,倘若沒有強勢的主公鎮壓,很有可能就會揭竿而起,自立為王。諸葛亮天生謹慎,蜀漢是其一生的事業,當然不允許有半點意外,才會在彌留之際,留下錦囊,將蜀漢最後的猛將從這個世界上帶走,也徹底帶走了蜀漢崛起的希望。

縱觀一生,魏延算得上一個頗有能力的將軍,只是跎蹉歲月,前半生都沒有遇到明主,在荊州的一隅虛度時光,見到劉備之時,知道明主來了,十分的激動,才會不顧一切地殺了城主,投奔劉備,被諸葛亮譏諷為“反骨”。

事實證明,劉備的識人用人只能比諸葛亮要厲害,在後續的南征北戰中,魏延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尤其是在攻取兩川的時候,經常獨當一面,攻城略地,最後也被劉備安排駐守漢中,算是一方諸侯,五虎上將中,能夠享受如此信任的,也只有關二爺。

倘若魏延還活著,雖然逆風翻盤,直取洛陽光復漢室的希望渺茫,但是至少可以給蜀漢留下一隻強軍,紮在漢中的大地上,作為蜀漢最後的堅強壁壘,也不至於被鍾會之徒這麼輕易就攻取了。

蜀漢政權偏居一隅,想要逆風翻盤的機會很難,畢竟劉邦只有一個,當時的劉邦佔盡天時地人和,蜀漢手中沒有好牌,曹魏政權佔據了有利條件,戰爭打的不僅僅是將軍、策略,更需要整個政權的糧草供應。

曾經,我也為魏延統治感到委屈,好不容易熬死了五虎上將,就要在蜀漢中一枝獨秀的時候,卻窩囊地死去。但是,諸葛亮畢竟是個相當謹慎的謀士,不敢去賭魏延的忠心,寧願閉關鎖國,平靜地續命。


櫻花如歌


個人認為這是諸葛亮的性格和定位在作祟,並不能完全是他的圈套。

由於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實在太過高大偉岸,所以,跟他站在對立面的人的形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還是根據三國演義的原文來分析下魏延的特點,然後根據魏延的特點以及行事來判斷魏延是亂臣賊子還是諸葛亮對他蓄意陷害。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原文節選: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從這裡可以很明顯的看的出來,魏延其人非常的善於審時度勢,對於劉備和蔡瑁張允的特點把握很清楚,明確的知道蔡瑁張允根本不是劉備的對手!第二,行事果敢。三國時期最多的忠臣就是城破身死,其實他們也知道自己的主公很昏庸,但是就是沒有這個膽量,更沒有去轉化成行動,這點,魏延比他們強了很多。第三,做事鋒芒畢露,不能沉穩,自己引數百人就敢上城樓,雖然做的是對的,但缺乏周密的計劃,魏延本人很聰明,但不夠沉穩周全。

我們再來看下節。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原文節選: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門外斬之。眾將欲告,玄曰:“但告免黃忠者,便是同情!”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於此。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一呼,相從者數百餘人。黃忠攔當不住。魏延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

從這一節描寫當眾,魏延將自己的特點顯露無疑,行事果斷,有相當的野心,鋒芒畢露,但還是“願隨我者便來”從來都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而不是慢慢培養自己的威望,親信,個人勢力,能夠有所根基。

相關魏延的描述還有一些,在此不再一一列舉,咱們可以大致勾勒出魏延的整體形象:思路清晰,行事果斷,有一定的號召力,但為人鋒芒畢露,有稱王稱霸的野心,但做事不夠沉穩,缺乏耐心。

好了我們迴歸主題,從魏延的性格特點來看,諸葛亮死後,蜀國再也沒有一個威望上能讓魏延心服口服的人(事實上魏延也不服諸葛亮,但從智謀上魏延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如果魏延有了諸葛亮的智謀,加上自己的武功,那他就是第二個曹操!)他一定會反!但本人認為並不能把魏延當成亂臣賊子來看待,畢竟劉禪可是個樂不思蜀的人物,你就是不反叛,劉禪本人就樂於將大好河山拱手讓人,這樣的庸主不取而代之,還要做個庸臣等死?

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他很清楚魏延的特點,也明確的知道他死後肯定沒人能壓得住魏延,但諸葛亮是蜀國的大管家,ceo,雖然知道 皇帝不行,但諸葛亮長久以來也是哄天子以令群臣的角色定位,從職責上也讓他到死也不得不維護他這個主公(劉禪)的利益,所以,諸葛亮做的也沒錯。

史書是一面鏡子(雖然三國演義不是史書),能照到我們當代人,如果我們個人是企業中的管理者,不管手下個人才華多麼的出眾,如果在根本上不符合公司的戰略方針,處處想著取而代之,那就堅決去辭退他,不要讓禍根發芽;如果我們個人是處在魏延的定位上,公司的boss昏庸,任人唯親,毫無作為,那就果斷離開,以免葬送自己一番抱負!

最後祝大家都能升職加薪當成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一生所愛


魏延毫無疑問是蜀漢後期第一名將,但是魏延問題嗎?必須要分時段去看才能明白到底是損失還是幸運。

歷史就是如此捉摸不定,一個人死在不同的時候結果和後果也會不同,這樣的例子歷史上舉不勝數。具體到魏延,也是如此!

如果他是死在諸葛亮時代,那毫無疑問,是重大損失,諸葛亮去一左膀右臂。

但是死在後諸葛亮時期,那就是不能算損失,反而對蜀國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這裡澄清一點,魏延肯定不是叛國者也不是腦後有反骨的人,相反他是個忠勇的將軍,只是性格真的很不好。而這性格就是他死的關鍵。

先看政治失敗:

政治含義是什麼?歸根結底不過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鞏固自己,調和矛盾為己所用,這才是政治家做的事情。”不過魏延在這方面真的是做的一踏糊塗,不對不對,他其實就是政治幼稚。

而這又和他的性格有關

三國志記載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什麼意思咧,就是說他的性格高傲到目空一切,簡單說,老子天下第一,順我者爽,逆我者懟,除了諸葛亮他不敢慫,蜀漢上上下下他都得罪乾淨了。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平日諸將素不同。

前一段是說諸葛亮死後,魏延還有楊儀都上表指責對方叛變,最後在朝堂之上,所有人都不懷疑楊儀卻懷疑魏延。這就是失去文臣同僚的心。而下一段就是武將對他的評價,大多數武將都不喜歡魏延。

其實嗎,楊儀也不過一個道德品質不高的小人而已,但是就這樣的小人,在文臣心理都成了比魏延好的人?

那麼魏延平時之高調跋扈,還有得罪人就可以看出來又多嚴重了。這種性格,混政治,結果當然是眾叛親離。

在看權利鬥爭:

其實魏延雖然政治智商不高,但是如果不爭權奪利,老老實實打仗還是沒人說他什麼的,但是他卻有不小的政治野心。

三國志記載: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魏延說,諸葛亮去世之後自己必定會代替諸葛亮成蜀漢最高軍政一把手。這就是魏延失敗的第二點根源,尼瑪的你在蜀漢人緣盡失,還幻想著成為軍政一把手,你當了一把手,那些以前跟你不和的人不是等著穿小鞋?

這就算了,你低調點不說出來沒人知道別人還不敢弄死你,最後你居然說“冀時論必當以代亮”你野心暴露了,那麼那些不對盤的肯定會弄死你啊!

由之前三國志評價“當時皆避下”也就是都不喜歡魏延的記載來看,蜀漢所以同僚想必都是當面笑嘻嘻,心裡尼瑪逼。

於是乎魏延就在一片頌揚聲中飄飄然,以為眾望所歸,代諸葛亮者非他魏文長莫屬了,最後被看她不順眼的同僚背後一刀,咔嚓了。咔嚓不說還被族滅。

就這樣政治智力低下,情商也感人的軍頭,如果她真的執政蜀漢政權軍權,那麼對蜀漢而言,絕對是一場災難。

在諸葛亮時代他之所以獲得重用,如此得瑟不過是政治和軍事延續而已。

當時諸葛亮政治追求就是“還於舊都,復興漢室”這是他的畢生追求也是他的政治綱領,在這一政治訴求下,軍事的延續就是不斷的北伐。而北伐恰恰是魏延的用武之地,這才是他獲得重用的關鍵。

可是魏延真的不明事理,他始終沒弄明白的是,自己能活的好好的,慫天慫地,最後還官運亨通,歸根結底不過是諸葛亮愛才惜才,物盡其用,而最關鍵的是他老人家有容人之量罷了。

否則以魏延的日常做派,早就如曹孟德對待楊修一樣,被殺了。

也因此,能替魏延遮風擋雨的只有諸葛亮,諸葛亮一去世他的末日就快到了。哪知道他還沒有知自之明,居然想著搶班奪權。這不是嫌死的不夠快嗎?

如果她老老實實聽諸葛亮的安排,安安分分的其實也不用死。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其實這就是諸葛亮最後給魏延的機會,魏延斷後,只要老老實實回來就不會有事,最後他自己作死,諸葛亮也無奈啊。

事實證明,離了諸葛亮,魏延莫說掌控同僚,連部下都掌控不住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

“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那麼看完以上這一切,再回到問題本身,其實就很好解答了。

魏延如果死在諸葛亮時代,就是蜀漢重大損失,因為諸葛亮完全有能力壓制魏延,掌控魏延,雖然魏延很討人嫌,但是他有真本事,可以讓北伐事業更順利。

但是後諸葛亮時代。

國家政策方針已經調整,因為長期北伐蜀漢已經民生凋敝,這個時候最關鍵的不是北伐而是與民休息,因此穩定的政治環境才是關鍵,而目中無人的魏延,從來不是安份的主,最後也會成為不穩定的根源。

他要是真的執政,必然還會力主北伐,最後的結果就是災難性的。

更何況魏延也並非不可取代,當時的姜維還在成長,王平,張翼等干將還在,不是非他不可,那麼他的重要性,和對國家的危害性,對比之下,還是他死了符合國家利益。


阿斗不傻


諸葛亮設計殺害魏延的說法由來已久,而諸葛亮到底有沒有計殺害魏延也一度成為了三國曆史上的一樁疑案!

小說《三國演義》是直接向我們講述了諸葛亮臨終前授計與楊儀馬岱除殺魏延的故事,不過往往這件事也被許多朋友認為就是單純的演義杜撰,並不真實。其實不然,在《三國志》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就使得整個事件變得撲朔迷離起來了,那麼諸葛亮到底有沒有設計殺害魏延呢?其實歷史上關於魏延被殺的記載還是挺全的,我們不妨從中進行一番探討。

魏延之死,或與諸葛無關

我們先來看看有關諸葛亮臨終前的那段記載,在這段記載中透露了兩個重要的信息,一個是將諸葛亮推上了“幕後黑手”的位置,這個也是讓許多朋友產生無限遐想的。而另一個實際上又反映了諸葛亮或許並沒有謀殺魏延,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兩個信息。

其一:與眾將密議獨缺魏延。這一點確實很可疑,當時魏延在軍中的地位高居武將之首,諸葛亮密議退兵之事卻不叫魏延,所以後人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特別是參與密議的楊儀正是後來直接害死魏延的人,則更加佐證了部分人的猜想,魏延之死,或許就是諸葛亮指使楊儀乾的!

其二:令魏延斷後。這個信息很容易讓人忽視,但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信息,為什麼呢?因為牽涉兵權。時諸葛亮讓魏延斷後,毫無疑問,他必須得交給魏延部分兵權。若是諸葛亮真想殺魏延,理應想辦法將他的兵權給奪取啊,當時又不是隻有魏延一人能擔當“斷後”之任。諸葛亮想殺魏延,有給予魏延兵權,這不是很矛盾嗎?難道蜀軍自相殘殺的局面是諸葛亮想看到的?這個肯定不是。

在這段記載最後說道了:“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結合這個來看,我個人則更傾向於諸葛亮沒有想殺魏延的觀點了。為什麼呢?

其一:這裡解釋了為什麼之前諸葛亮密議不叫魏延。魏延和諸葛亮同屬於荊州集團,當時兩人是荊州集團的文武之首,相互知根知底,此二人不可能對蜀漢存有異心。但兩人在北伐的策略上卻一直存在不同見解,例如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曾提出“子午谷奇謀”。北伐中原是兩人的共同目標,都不願輕易放棄。時諸葛亮病危,意欲退兵,但通過多年以來對魏延的瞭解,他深知魏延不甘心就此退兵,故密議退兵時不叫魏延。之所以讓魏延斷後,則是給魏延留點念想,退不退兵隨他自己決斷。與其讓魏延被動受命,倒不如讓他知難而退更好!

魏延矛盾爆發,魏延慘淡結局

據《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這裡說到了魏延後來確實是知難而退了,但想必魏延心中應是有著一股悶氣的,時剛好撤軍的領頭人又是自己的“宿敵”楊儀,按照魏延那種孤傲的性格,後來按賴不住也屬正常。

但這樣一來理虧的便都是魏延了,魏楊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而這也給了楊儀可乘之機,最終楊儀告魏延謀反而將其殺之,並夷滅三族。一代名將魏延由此慘淡收場。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至於他反與不反的理由我就不多說了,先說在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諸葛亮臨死的時候說過,要是我諸葛亮死了姜維,楊儀等人就退兵,讓魏延斷後,要是他肯斷後便罷,要是不重,我早就安排好馬岱殺他了。 \n而正史中並不是這樣,但是也是在諸葛亮在快要死的時候就跟費禕,姜維,楊儀等人說,在我諸葛亮死了之後你們就退兵,讓魏延斷後,如果他要是不肯斷後你們就走你們的不用管他了。之後就是諸葛亮死了。楊儀,姜維他們商議讓誰去和魏延說,最後選出了費禕,費禕便去和魏延說,魏延不肯斷後,說我魏延憑什麼給他們斷後,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為什麼要退兵,由我帶兵繼續北伐,費禕知道事情不對就和魏延說我去和他們商量一下,魏延答應了,費禕拔腿就跑,魏延才知道我怎麼能讓他走呢,魏延就先退兵往南走,一路之上毀掉了所有的橋和路,並且寫信給後主劉禪說楊儀反了,而楊儀也給後主寫信也是說魏延反了,而費禕就對劉禪說楊儀是個文人,是個書呆子怎麼可能造反,劉禪就讓蔣琬帶兵去堵截魏延,而楊儀也同樣去攔截魏延,王平也去找魏延,並且追上了就對他帶的兵說丞相剛死你們就這樣,那些兵一鬨而散,沒剩幾個,而魏延就一直往南走,到了漢中被馬岱斬其首級,給了楊儀。所以說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說要殺魏延。要是我說的不對樓主可以去證實一下,請不要粘貼複製,我打字也很辛苦的。


方家說史


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後,引起了魏延的不滿,諸葛亮只是裝不知,卻不去與魏延分析計謀的可行性,在涉及國家大事上諸葛亮獨斷專行,沒有很好地統一將領的思想,故意造成了隔閡。


讓諸葛亮起殺心的,就是在他病重時,魏延卻總是在強調自已對伐魏的看法,這讓諸葛亮恐慌不已。諸葛亮在,還能鎮住魏延,如果諸葛亮不在了,在寥若晨星的蜀國將領中,誰也鎮不住魏延。如果讓魏延掌了大權,伐魏的策略一定不會按諸葛亮的遺志做,這讓諸葛亮決心除掉魏延。


於是,他設下錦囊妙計,讓馬岱跟著魏延,在與楊儀的對峙中,以偷襲的方式殺了魏延。在這個事件上,諸葛亮是有罪的,造成了蜀軍內訌,不用征戰,已是自已損兵折將了!諸葛亮的遺計應該做的,是讓持不同觀點的將領們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絕不應該人為地製造叛亂!


星下靜思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作為三大勢力之一的蜀國,有數不盡的忠臣良將,奇人異士。蜀國除了有五虎上將這一強大戰力之外,還有一名軍事才能十分卓越的將軍,那就是魏延。但是諸葛亮卻一直都不喜歡魏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後蜀是諸葛亮一個人撐起來的,他的功績可以千秋萬代,載入史冊(這也是很多人一生的夢想),他怕死後魏延能帶兵打破僵局,使自己英明有損。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而姜維有些不同,在那個時期,諸葛亮為穩定益州內部各派系的矛盾,不敢重用益州派系人才,使得蜀漢人才出現斷層,而降將姜維不屬於蜀漢內部的任何派系,又是可造之材。所以諸葛亮和姜維除了上級領導和下屬的關係外,還多了份師生之情,諸葛亮甚至在姜維身上看到了蜀漢的未來。所以在這份關係的處理上就顯得格外的親近。

諸葛亮在剷除李嚴,實施北伐後,已經牢牢的控制了蜀漢的軍政大權,放眼蜀漢朝野,只有魏延對他不服,而且,諸葛亮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接班人(馬謖,蔣琬,姜維),但是,他的接班人無論在能力,威望各方面都不如魏延,即使是為接班人鋪平道路,諸葛亮也必須要排擠,剷除魏延,所以,魏延只能是以悲劇來結束自己的一生。

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延原是劉備倚重的人,資歷和能力均是上上之選,三國演義說諸葛亮言魏延腦後後有反骨,要殺之,劉備保的魏延,所以兩人關係肯定不恰。

反觀姜維,年輕新投賬下,沒有任何背景和勢力,完全是諸葛亮的小弟,能力也強,深得趙雲讚賞。所以諸葛亮更喜歡姜維。


DTRockefeller



評說天下善留心間


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徒勞無功,對於魏延來說,在蜀國後期,作為中軍統帥,威望極高,所有的勢力都講究平衡,並不是像演義裡說的後有反骨,但是魏延殺先主而投靠過來,確實令人擔心.但這也不是主要原因,諸葛亮最大的心願就是北伐,他必須留下自己的志願,後世有人替他去完成,顯而易見魏延有點不靠譜,但是在他去世後,魏延權勢滔天無人制衡,這就是一大隱患,自己的弟子姜維被稱為天水麒麟兒,智謀也是一等一能文能武,是繼承遺志的最好人選,所以他要替姜維掃清障礙,果然後世姜維取代了軍權,但是他沒有想到支持姜維的國力堪堪破碎,即使除掉了魏延,蜀國還是動亂不已,所以魏延的死在於無人制衡



夢傑少


只說《三國演義》中的邏輯。

《三國演義》裡面最不缺的,就是人跟人鬥心眼兒。本著對蜀漢政權高度負責的精神,諸葛亮在臨死之前,一定要算計好自己的身後之事。這點兒算計集中體現在“對敵”和“對我”兩方面。

對敵,“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不在這裡多說了。

對我,就是要在自己死後,安排好蜀漢政權的政治格局。

他對魏延非常瞭解,知道他的能力和野心。他在的時候,自己能夠制約魏延,魏延不敢造次。如今他要去了,放眼望去,誰還能製得住魏延?如果不殺掉魏延,蜀漢政權會陷入武夫當國,對他的主公無法交代。

所以,能算一步就算一步,殺掉魏延,保持蜀漢政權的穩定和平衡,這是他為他的事業,能做的最後一件事。

悲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