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君王,劉備曹操去世後被稱為崩和殂,而孫權為何被稱為薨?

琳瓏兒


在《三國志》裡,曹操去世用了帝王專用的“崩”,孫權是諸侯“薨”,而劉備去世則是不特指的“殂”,陳壽用了三個不同的詞,是有其特殊用意的。

在古代的禮法中,對於死亡的叫法,根據不同的身份是有區別的。《禮記·曲理下》中明確規定了: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崩”只有天子能用,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在西晉當官,西晉的法統是魏國禪讓的,以魏國為正統,陳壽自然要嚴格按照這個來寫。曹操去世時雖然沒有稱帝,但是他死後被曹丕追封為魏武帝,陳壽在寫曹操的傳記時,也是用了帝王才能用的“紀”,叫做《武帝紀》,曹操去世也以天子之禮寫為“崩”。

不過這麼一來蜀漢和吳就不能算正統了,特別是劉備建立的“漢”,在《三國志》裡也只能以“蜀”來代替,劉備和孫權,也只能是“主”,而不是“帝”,他們的傳記就是臣子的“傳”,分別是《先主傳》和《吳主傳》,他們去世也不能用“崩”,孫權用了諸侯的“薨”。

不過劉備還是和孫權有些區別,用了一個“殂”。“殂”在漢字中的意思是死,這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詞,可以用於君王,也可以用於平民。《書·舜典》裡就記載了“帝乃殂落”。

陳壽這麼寫是有特殊意思在裡面的,劉備一世和曹魏為敵,也拒絕承認魏國,陳壽也曾為蜀漢的官員,用諸侯的“薨”顯得有些對不起故主,所以用了一箇中性的“殂”來避免這個問題。而到劉禪,投降魏國以後受封為“安樂縣公”,所以他的死也是用了諸侯的“薨”。


不沉的經遠


周公旦建立了一套完整宗法禮儀制度,作為周朝治理天下的指導思想。對於人的生老病死,根據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稱謂。對於死亡的叫法在《禮記·曲理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由此可見史學家認為劉備與曹操為天子,孫權只是諸侯!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將劉備當作天子,不僅明確稱劉備為先帝,還用了“崩殂”二字來強調劉備是天子。今天我們稱劉備建立的政權為蜀漢,在當時劉備、諸葛亮等人稱自己的政權為大漢;他們認為自己是漢朝的正統延續,曹魏則是漢賊,曹丕則是偽帝。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採用尊劉仰曹的指導思想寫三國,故世人皆認為蜀漢為正統,曹魏為篡位自立的地方政權。蜀漢既然是正統王朝,那麼劉備自然就是天子了,作為天子按禮制講死了就稱崩。比如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錄贏政的死為: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在史學家看來曹魏才是正統,劉備的蜀漢是地方割據政權,故曹丕為天子;曹丕追封父親曹操為武皇帝,故曹操也成了天子,因此曹操死後先被稱為薨,後來又升級為崩。曹魏取得天下是漢獻帝禪位的結果,當然漢獻帝是被脅迫的!曹魏有漢帝的禪讓,又擁有秦皇傳國玉璽,還掌控中原地區,故史學家認為魏國是三國時代的正統。

孫權在公元229年正式稱帝,死後諡號為大皇帝,廟號為吳太祖,但他只是地方割據政權。在三國中魏國有漢帝禪位,蜀漢有漢室血統,唯有孫權啥都沒有,是自立為帝的,是偽帝。曹丕稱帝后,孫權請求歸附魏國: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孫權接受了魏國的冊封,故他只能是魏國的一個諸侯王。那怕他後來僭越稱帝了,從禮法上講他只能是諸侯,除非孫權擊滅了魏、蜀兩國,重新統一了天下。如果孫權重新統一了天下,那麼孫權死後就可以享受“崩”的待遇;而劉備、曹操只能享受“薨”的待遇。


大秦鐵鷹劍士


我國幾千年來一直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皇權至上,尊卑等級涇渭分明。

《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庶人的死分別賦予了不同的稱謂。

一、崩

用山陵崩塌比喻處於權力巔峰上的人之死,這一用法從周代已然開始。由“崩”所構成的常見的複音詞如“崩殂”、“崩背”、“崩逝”,也是對帝王之死的婉稱。

例如: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尚書·大誥》)

壬戌,平王崩——《左傳·隱公三年》)

帝乃殂落——《書·舜典》。

其他表示帝王去世的詞還有晚駕、龍升、賓天等。

<strong>

二、薨

“薨”在周代是對諸侯去世的婉稱,後有封爵的大官去世也用“薨”表示。

例如:


《韓非子·和氏》:“及厲王薨,武王即位”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魯文公薨”

《新唐書·百官志一》:“凡喪,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達於庶人稱死。”唐代三品以上官員去世用“薨”婉稱。

此外,表示王侯或高級官吏去世的還有棄祿、棄堂、捐館等。

三、曹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

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魏王在洛陽去世,終年六十六歲。臨終時說:“天下還未安定,凡是帶兵在外戍守的將領,都不準離開駐守之地。官吏們要各盡其職。裝殮用生前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銀珠寶作陪葬。”魏王諡號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春,正月,武王至洛陽;庚子,薨......”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根據其遺囑,被安葬於鄴城河北西郊的高陵。十月,魏王曹丕代漢,自立為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四、劉備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月,先主病篤,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公元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五、孫權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公元252年,夏四月,孫權在內殿駕崩,終年七十一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三國志》、《資治通鑑》中,對曹操、劉備去世後,使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崩”、“殂”,

而對孫權的之死則稱為“薨”,如前所述,“薨”是對諸侯去世的婉稱。同樣是君王,孫權的待遇為什麼差了這麼多?

孫權在位最久,他前後的表現判若兩人。孫權稱帝,是他一生事業的分水嶺。稱帝前叱吒風雲,有圖取天下之志;稱帝后志滿意足,限江自保,忠奸不分,殘害忠良,特別是他籠愛魯王孫端,廢太子孫和,造成舉國分裂。孫權逼死陸遜,殺害朱據等股肱之臣,使吳國出現了空前的危機。他儘管統事五十三年,亦未能統一華夏,只成為一個偏安之主,於是被陳壽視為“限江自保”的次等英雄。


秋姨講歷史


三國因為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牛人出現後,才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三個人也是惺惺相惜,就拿心高氣傲的曹操來說,他對關羽和孫權也是高看一眼,多厚愛一分。


曹操在青梅煮酒的時候就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就是說天下只有你和我能夠得到,其他人能力都不夠,曹操說完這句話,嚇得劉備筷子都掉了,以為曹操會殺他,回家後就快馬加鞭逃離曹操。曹操對孫權的評價也很高,建安18年,曹操大舉進攻濡須口,曹操和孫權對質了一個多月,分不出勝負,孫權親自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營,待孫權走後,曹操對著離去的孫權說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權回去後就給曹操寫了一份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對眾人說:“孫權不會欺騙我。”於是撤回軍隊回去了。可見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


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組成孫權聯盟,採用火攻,以少勝多的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後來,呂蒙奪取了荊州,孫權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在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


孫權登基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歷的發展。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和諸葛直前往夷洲,也就是現在的臺灣。最後因為流行疾病,水土不服,就帶著幾千名臺灣居民回到了大陸。

公元252年,71歲的孫權病逝,死後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孫權在魏蜀吳創造了三個之最,即壽命最長,在位時間最久,聲譽最低。孫權在位24年,享年71歲,這在古代已經是很高齡了。那為什麼是聲譽最低呢?陳壽《三國志》中對孫權的死亡稱為“薨”,劉備和曹操用的是“崩”、“殂”,這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薨”是諸侯使用的,那為什麼同樣是軍王,身份就比劉備和曹操低了一個檔次呢?

原因也很簡單,前期孫權有著超高的智商和政治才能,期間廣用賢才,開拓進取。晚年卻驕奢淫逸,猜疑成性,昏饋殘暴。具體表現在繼承上,太子孫登病逝後,孫權放任兒女們爭權奪位,弄的東吳民不聊生,民怨四起,這就使得孫權在人們的印象一落千丈。

孫登死後,孫權立了孫和為太子,又立孫霸為魯王。這就使孫霸不樂意了,都是一個母親生的,為什麼我就不能做太子,所以就和孫和爭奪太子之位。到時朝中大臣們分成了兩派,太子派和魯王派,兩派爭奪數年,後宮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最後孫登丟了太子之位,孫霸也被處死了。


孫權因為家事影響了國事,在處理家事上欠了些火候,導致東吳每況日下,政權岌岌可危。而孫權晚年在糊塗和昏暗饋中結束殘生,他死後,東吳最終落得個被滅亡的悲慘下場


談歷史那些事


同樣是鼎足三分的三國君主,陳壽在其所著的《三國志》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去世的稱謂有所區別,可謂是春秋筆法。如對曹操去世稱其崩,《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對劉備去世稱其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月,先主病篤,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公元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對孫權 去世稱其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公元252年,夏四月,孫權在內殿駕崩,終年七十一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從周代開始,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過世形成了規矩森嚴的稱謂,不可亂用。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庶人的死分別賦予了不同的稱謂。從這個角度看,陳壽將曹操劉備列為同一檔次,為帝王級別。將孫權列為諸侯王級別,比帝王低一等級。主要原因在於:

對曹操及曹魏政權而言,由於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承襲了漢朝政權的衣缽,再加上據有正統王朝的大本營中原地區,普遍被史家認為正統王朝,因而其實際創始人曹操(後被追封為皇帝)具有帝王的身份,以過世用帝王級別的崩來表述。



對劉備及其建立的蜀漢政權而言,雖然該政權偏居西南一隅,但由於劉備具有漢室皇室血統,其政權也延襲漢朝國號,再加上打著漢室身份多次北伐恢復漢室基業,也被視為是具有一定的正統性,因而劉備作為漢昭烈帝,其去世用與駕崩同義的殂來表述也符合情理。



對孫權及其吳國政權而言,由於雖然孫權雄才大略,但由於孫權政權長期偏安東南一隅,且長期接受曹魏政權的王爵冊封,形成名義上的藩屬關係,雖然孫權後期有建國稱帝,但難以改變原有的名分,因而在《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看來,孫權仍被認定為諸侯王,過世只能用諸侯王級別的薨來表述。


滄海拾遺錄


三國時代,曹魏、劉蜀、孫吳,都稱不上正式的朝代。

亂世之中,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然而,當老大很不易,要麼一統天下,要麼萬人皆服,要麼名正言順。

可是,三巨頭各有所長,最終以萬千百姓的鮮血,歸於魏晉,得到的還是亂世。

實際上,他們三人都不是君王。劉備之死稱為崩,是以架崩之崩,按皇帝之終而稱,這是按儒家文化的正統觀念,無論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冠中的《三國演義》,形成了定論。

曹操之死的殂,對曹操是極大的貶損。因為在當時和以後的文化理念中,曹操並不代表正統,他的死,以殂而論。

孫權之死,按微言大義來說,評價反而高於曹操。以薨言之,不知是何解?也不知何人評論?

其實,人必有一死,死何可懼,死何可惜,真有曹操一樣的殂,恐怕世上少有。那些為一個字的所謂追求,純屬自作多情!



一夫82


簡單酌問題複雜儀了!劉備稱帝了,孫權也稱帝了,只有曹操生前沒有稱帝,只是魏王丞相,死後被曹丕追封為太祖武皇帝!劉備死了用崩和殂還有情可原,孫權光當皇帝就當了24年,競然死後只用了個薨,似乎有點不太符合情理了!曹操到死也沒有稱帝死了竟然和劉備一樣也用了個崩和殂,有一點不太合理了吧!這是怎麼回事,又是什麼原因呢?這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幹得事!雖然孫權巳經稱帝,曹操沒有稱帝,但是作者陳寫史書的時候是以曹操魏武帝的出發點的身份來寫的。而孫權是公元229年稱帝的,陳壽是公元233年出生的,孫權是公元252年死去的,陳壽是公元280年開始寫三國志史書的。孫權死的時候,陳壽是19歲了!對孫權的瞭解更為細緻全面深刻的。孫權在三國時期突破了三個之最,孫策死了就接任東吳的大權兒算起,在位最長,活的最久,但聲譽最低!陳壽拿孫權死後用這個薨字的原因把他當成諸侯王看待的,目的是從孫權的聲譽上來考慮的,把孫權的位置放的最低。孫權,字仲謀:公元182年一公元252年5月21日。


人間正道陳德立


《魏書》關於曹操的去世是這樣記載的:“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

《蜀書》關於劉備的去世記載為:“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吳書》記載:“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這說的是孫權去世的情況。

而《禮記 曲禮下》中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古時候的人特別講究等級觀念,不同級別的人有不同的名稱,連去世的稱呼都不一樣。為什麼三國志對於這三國之主去死用的不同字呢?

這就要從他們三個人的不同情況來說。曹操作為魏國的實際開創人,兒子曹丕建立魏國,追封曹操為皇帝,史書記載自然要用天子之死的稱號來定義為“崩”。

而吳國孫權曾經為魏國封為吳王,雖然建立過自己獨立的國家,但是時間短暫,最後還是被曹魏滅掉,史家從封王的風俗稱其為“薨”,也是理所當然。

對於蜀主劉備,為什麼是叫“殂”?這個應該是從劉備之死時的情況來說的。“殂”有慢慢死亡的意思,而劉備生病很多,最終不治身亡,所以《蜀書》標註其為“殂”,這個應該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另一個證據來自於諸葛亮的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半道崩殂”,“崩”是為天子死的尊稱,“殂”是病體沉痾而亡。

後來這些稱號又有一些變化,《新唐書 百官志一》中記載:“凡喪,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達於庶人稱死。”


小豆芽亂讀書


孔丘寫《春秋》,有的秉筆直書,有含蓄婉轉。有以一字定褒貶。

古代帝王之死,曰崩殂,而諸候則為薨。陳壽以魏為正統,書曹操之死為崩。是待之以帝王,以劉備為殂,是不貶劉備。而以孫權為薨,直以諸候稱之矣。


錢君史話


《三國志》這本書,終歸是以魏國為主的,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且曹操是魏國基業的實際開創者,雖然終其一生沒有稱帝,但是被曹丕追諡為魏武帝,所以以天子之死來稱呼曹操之死,古代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孫權在位時,向曹操稱臣,吳王封號也是曹操冊封的,雖然後來自己稱帝,但是陳壽還是把他當做一諸侯,所以稱薨,劉備因為是病死的,在白帝城病了一段時間後才死,所以叫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