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身手究竟如何,與普通士兵對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樣?

米斯特庫


古代將軍也是人,也非三頭六臂,將軍也分陷陣殺敵的先鋒戰將和中軍指揮的統帥之才,並非所有的將軍都能武藝高強,也並非如藝術形象中“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普通士兵與將軍作戰時的差異是在軍事素養、身體素質、裝備配備、協同護衛、戰鬥經驗、以及信念榮譽感。



軍事素養



古代將軍出身行伍由軍功一級一級做到將軍稱號的,基本上都是身經百戰,立下軍工無數的老兵,“身披瘡痍”是經常的事,對於戰爭的殘酷和血腥的場面已司空見慣,臨陣時的心理素質過硬,對於戰場上的突發狀況更能從容應對;對於裝備器械,刀槍棍棒使用的技術要領掌握的更為嫻熟;對於統帥的軍事部署執行效果更為確切;這一點上相對於普通士兵要強,因此在戰場上陷陣時會展現更大的戰鬥力,以一敵眾不在話下也是合理的。


如果是出身教好,特別是將門世家的子弟,會受到很好的軍事訓練和文化教育,就像如今的體育運動員,從少年時就開始訓練,走向職業道路肯定要比半路出家的人更為優秀,如三國時期呂布“轅門射戟”這一真實事件來看,有多少人能達到這樣的射術;而不少寒門子弟也喜歡自幼研讀兵書,如名將韓信,雖不善武藝,但對於陣法,戰法的苦學,終成一代名將,正如項羽當年對項梁所說,劍術只能敵百人,欲學萬人敵之術,從而開始研讀兵書,那麼項羽就能成為既能陷陣殺敵,又能指揮兵團的絕世名將,這都歸功於軍事素養的積累。

身體素質


常見史書記載一些名將身高八九尺,力大無窮等,這個記載實際上就說明了為將之人的身體素質是相當好的,至少在身高臂展,力量體能上優於普通人,那麼在戰爭中的優勢就能發揮出來。有考古學家趁研究唐朝“明光鎧”,以羽毛球運動員披鎧甲跑跑步機測試心率,結果職業運動員慢跑三十分鐘就已經堅持不住。因此在古代戰爭中,冷兵器和鎧甲的重量會成為負擔,若非良好的體能做支撐,也許不用作戰就已經將自己累的舉不動矛槍,這一點上,將軍和普通士兵也是有差距的,雖然沒有演義小說裡那樣挑燈夜戰三百回合的案例,但持續戰鬥幾個小時,拖垮敵人的將軍還是比比皆是。

而身高臂展的優勢在冷兵器時代就更為明顯,唐代馬槊的發明,就勝在長和利,使敵人不能近身就掛了。那麼身高臂展在古代的優勢就是殺敵於身外,在肉搏戰中,兵器長短大致相同,身高和臂展無疑是給自身增加了戰鬥值。力量的大小也是關鍵因素,槍矛刺出去的力道是不相同的,揮刀砍下去的力道也是不同的,這也決定了戰場上的致死和致殘率,也是消滅敵人反抗能力的關鍵,而弓弩射出去的遠近和穿透破甲能力也由弓弩的材質和射手的力量有關,演義裡說呂布能開百斤之弓,雖不可信,但這代表了將軍的射程和力度是更為優越的。

裝備配備

所謂“好馬配好鞍”,將軍也一樣,雖不像文學創作裡說的“青龍偃月刀”之類,但將軍的裝備一定會比普通士兵的要好,如出圖的越王勾踐之劍,兩千多年後依然鋒利無比,這等王劍不是一般的人能配上的。同理,將軍的裝備打造一定要比普通士兵的好,或是材質教好,或是重量更重,且在戰後能夠得到更好的維護和保養。


古代冷兵器戰爭中,鎧甲是很重要的裝備,並不是所有士兵都能得到很好的防護,一般的士兵在國家富裕之時,皮甲上能鑲嵌上貼片都已經不錯了,有些遊牧民族的士兵基本上都以獸皮作為戰甲,這樣的防護能力當然不高。而將軍的防護措施一般要比普通士兵高很多,從頭到腳的防護都比較完善,特別是頭盔的出現,對於弓箭的防禦還是有很好的效果,唐朝時期的經濟發展算是很強盛了,但“陌刀隊”也不過萬人,李靖的“明光鎧”配“馬槊”也不過萬人,裝備的成本太高,只會配備給將軍和特種部隊,一般士兵的裝備差距是戰鬥力較弱的重要因素。


戰馬也是古代裝備的重要部分,一般騎兵的戰馬與將軍的戰馬差距也很大,所謂寶馬配英雄,為將者的戰馬是其衝鋒陷陣的關鍵因素,馬的爆發力和耐力決定了衝鋒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持久作戰的能力,“赤兔”馬是《三國志》裡明確記載的呂布坐騎,日行千里雖誇張,但普通馬與之相比,定遜色不少。

飲食是古代戰爭中戰鬥力高低的一個關鍵,雖有很多記載為將與士同食,但大部分將軍與士兵的伙食是不同的,不說肉類、酒類的供應會有差別,但說能不能吃飽都是有差距的。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縱橫亞歐大陸,軍糧為隨身攜帶的肉乾和奶酪,這種體能和營養補充必定要比以米麵為食的士兵更有戰鬥力吧。同理與將士之間,將吃肉,士吃餅,將能衣食無憂,士只求裹腹,這等差異可能在糧草充沛時體現的不太明顯,但糧草緊張時,就說不準了。

協同護衛



不是每個將軍都會孤身一人陷陣做戰,所謂親衛和護衛都是有明確職責分工的,將軍陷陣,往往會有一隊到兩隊護衛協同作戰,並以將為中心,列圓形陣勢對外,這樣的作戰環境下,將軍的斬敵數肯定要比普通士兵多。還有一類將軍只坐鎮中軍指揮,並不陷陣殺敵,中軍護衛就成為保護將軍的核心力量,成吉思汗之所以打敗扎木合,也是運用了“兩翼側切,中路直指中軍”的戰術,所謂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就是將中軍統帥作為戰略目標,孤注一擲的發動攻擊,這也體現了中軍的防護能力是很強的。

信念與榮譽



為將者心中當是陷陣殺敵,立絕世之功,拜將封侯之志,也是馬上定乾坤,保境安民,報效國家的理想。儒家思想為根本思想的封建社會,忠君愛國是每一個將軍心中的信念,這也是戰場上勇敢無畏的心裡優勢,有信念的人是最可怕的,普通士兵不是沒有信念,而是層次沒有達到那麼高,古代很多主動參軍的士兵都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而被動徵召的兵役心中不僅少有報效國家的志向,反而還有牴觸情緒,逃兵、裝死者也很常見。在這個層面上,將軍要比普通士兵更有鬥志,更有戰鬥慾望,因此戰爭效果也會差異明顯。

綜上所述,古代戰爭中,將軍確實具備以一敵眾的能力和優勢,但也並非如砍菜般簡單,戰爭畢竟是殘酷的,名將李廣還曾被俘過,又何況一些校尉,先鋒呢?古籍有載如項羽、文鴦這種陷敵陣殺敵一兩百後全身而出的,但非常見之事,將軍之責乃博取勝利,並非逞匹夫之勇,如文藝創作裡那樣殺敵如砍菜一樣的將軍並不可信。


棍哥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古代將軍,都是武功高手,可以一個打十個。

其實,很多古代將軍壓根不是武人。

比如明代袁崇煥,他壓根就是文人,進士出身,手無縛雞之力。

就這樣,袁崇煥仍然能夠統領遼東的明軍。

同樣道理,滿清的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全部都是文人。

以曾國藩為例,他中進士,入翰林院,遷內閣學士,先後擔任兵、工、刑、吏部侍郎。

然而,曾國藩只是文人,在咸豐二年(1852年)之前從沒打過仗,也沒有帶過兵。

當年太平軍殺到湖南,綠營兵聞風潰散,滿清政府走投無路,被迫任命曾國藩等人組成地方武裝對抗太平軍。

所以,曾國藩辦理團練,完全是趕鴨子上架。就是因為沒帶病,經驗不足,曾國藩出道兩次被太平軍擊敗。

當時太平軍攻勢凌厲,湘軍陸軍潰退,水師也被太平軍炮火猛擊,最後在洪家洲全軍覆沒。曾國藩盡失威顏,悲憤中兩次投水自盡,被部屬救起。

但是,隨後曾國藩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很快上手了。

3個月後,他出兵攻陷嶽州,殺死太平軍將領曾天養。

古代的軍官,尤其是高層軍官可以完全沒有武功,因為他們不需要參戰,只需要指揮。

其實就算到了現代也是如此。

解放戰爭中,連長以上軍官實際開槍的就很少了。

原則上,連長還可以參戰,但營長則不可能,也不允許營長隨便參戰。

因為營長的任務是指揮,不是打仗。一旦營長傷亡了,這個位子很難有人能夠接受,影響數百人作戰。

解放軍在內戰的裝備中,班長、排長都是裝備駁殼槍的,也就是盒子炮。

這種手槍屬於進攻手槍,幾乎可以當做卡賓槍來用,裝彈也有10發,有效射程最遠可以達到50米。

但是,從連長開始一般不裝備盒子炮,營長以上基本都是小手槍,各種擼子。

到了師長、軍長之內,手槍都五花八門,有的是左輪槍,有的甚至是冷門手槍,因為他們沒有開槍的機會。

古代也是如此,中高級指揮官,是不需要拿兵器作戰的,只需要指揮。

其實真正最高級軍官,甚至只需要制定戰略,具體執行由部下執行。

實際上,也有高級軍官和普通小兵作戰的戰例。

比如蘇聯著名將軍瓦圖京。他乘坐的吉普車,突然被烏克蘭民族主義游擊隊襲擊。

瓦圖京倉促跳下吉普車,用TT手槍對準游擊隊射擊。剛打了兩槍,對方一個梭子掃射過來,瓦圖京被射倒負重傷,最終傷重不治死亡。

這是現代,古代其實也差不多。

古代很多將領都是被小兵殺死的。

以孫策為例,他一次遇到3個刺客。孫策先下手為強射死一個刺客,但隨後被一箭射中。孫策帶著傷逃走,最終還是死了。

你要說孫策武功已經夠高強,堪稱三國最能打的將領,也不過如此。


薩沙


一說起古代的將軍,許多人腦海裡都會冒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這樣的場面。

他們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手中大刀揮舞,殺小兵如切菜分瓜一般。實際上,將軍們真的有這麼勇猛嗎?

古代將軍的來源,一般是世襲的。比如戚繼光,他十六歲時就是將軍了,因為他世襲了“登州衛指揮僉事。”這個職務。



不管他能不能打,他總是將軍了。但是大多數世襲的將軍都有兩下子,他們家學淵源,從小就會被培養軍事指揮能力和武藝。

第二種來源是武科舉,從中選撥的武進士,武舉人們也有可能當上將軍。

這些人通過“過五關,斬六將”一樣困難的層層選撥,可以說是百裡挑一,所以戰鬥力還是很厲害的。

第三種才是按軍功提拔,只要你夠勇敢,在戰場殺敵足夠多,也有可能當上將軍。

這樣的將軍一般都很生猛,只恨自己殺的人少,軍功不夠高,所以戰鬥力也特別強。還有一種是文官出身的將軍,比如袁崇煥、虞允文這樣的文人將軍,他們一般不會在戰鬥第一線,所以基本上不會和小兵下面交鋒的。


總體來看,只要不是文官出身的儒將,基本上都有兩下子。他們砍小兵,不說和砍菜一樣,起碼想殺死一個士兵,也並不困難。

不管是從裝備還是戰鬥意志,戰鬥素養,小兵和將軍都是不能比的。古代士兵是一種職業,一般家裡有了當兵的,就一直世世代代當下去,這叫“軍戶”。

很多士兵年紀很大了,為了掙一碗飯,還在部隊服役。《木蘭辭》裡就說了,花木蘭的老爹,年紀很大了,又有病,打仗起來一樣得上陣。這樣的士兵,又有多少戰鬥力呢?

再從武器裝備來看。武將基本上有馬,這是很大的優勢。騎兵為什麼能完虐步兵,區別就在於有沒有馬。

騎在馬上,居高臨下,速度又快,動能加勢能,站在地上的小兵是不容易傷害到騎馬的將軍的。將軍自身防護措施又做得好,他們一般都身披鎧甲,首先保證了自身的安全,在戰場上先立於不敗之地,士兵又怎麼能夠傷害到他呢?


我們以曹變蛟為例。崇禎十一年,曹變蛟追擊農民起義軍,在陝西階州、文縣兩地與大天王、混天王等部決戰。

曹變蛟轉戰千里,二十七日未解甲,斬敵七千餘人,曹變蛟一人就斬殺數百義軍。松錦大戰中,他在清軍中縱橫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將皇太極的護衛們砍殺殆盡,,斬敵數百名。這樣的將軍,砍殺士兵和砍菜有什麼區別?

雖然將軍在戰鬥中有很大優勢,但他們和士兵正面PK的機會不是很多。除了那些喜歡親自衝鋒的悍將,一般的將軍是不會衝鋒的,他們有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指揮作戰。

如果到了需要他們親自衝鋒了,說明這場戰也差不多要失敗了。

所以,古代將軍和士兵相比,想殺幾個小兵,還是和砍菜一樣的。完虐。


剛日讀史


除了個別少數儒將,古代的武將大都有兩下子。有些還是超級大殺器。虐小兵如砍白菜。

第一,與普通士兵相比,武將大都武藝高強。

武將的來源有三種

一種是世襲的職位。也就是所謂的將門之後。這種武將大都有家學淵源,包括軍事指揮和個人武藝。


比如三國的馬超,他們家世代都是武將。馬超的武藝自然超群。

隋唐的武將,大都是軍事世家,基本都來自關隴軍事貴族。這幫人從小就狂練武藝。

唐朝大將李靖,是韓擒虎的外甥。韓擒虎在自己頭上放一個鐵環,讓李靖騎著馬用長槍挑鐵環!這時玩命啊,武藝能練不好嗎?

明朝的戚繼光就更牛了,十四歲繼承祖業當了將軍!他的武藝,怎麼說呢?箭不虛發!

另一種,就是戰場上殺出來的。

能從小兵一路殺到將軍,戰鬥力當然不用說了。


關羽張飛,平民出身,能成就大業,全靠一身好武藝。

宋武帝劉裕,貧民出身,曾有過一人單挑千人的壯舉。

岳飛出身農家,32歲官封節度使,只因為神勇無敵。

最後一種是武舉人出身。

唐代開創了武舉制度。名將郭子儀救出身武舉。能考上武舉人,武藝最少是全國五十強吧。

而大多數小兵,都是普通農民,根本沒有經過訓練,當然不是武將的對手了。

第二,武將的裝備比小兵好得多。

一般武將都有鎧甲。有的還會身披重鎧,就是穿兩層鎧甲!


什麼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都不好使,武將當然猛了。

小兵則可憐的多。我國古代的軍隊,披甲率很低。最多百分之三十就了不得了。絕大部分小兵是沒有鎧甲的,就算有鎧甲,質量也不能和武將的相比。


上將噯福斯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打仗不是兩堆人由各自的頭頭帶領一窩蜂往前衝,那叫打架,戰爭都是很講章法的,放到現在那就是踢球,踢球沒章法那叫國足。


武將就是用來講章法的,打仗衝在前面的都是軍中猛士,讓將軍帶頭衝鋒,就算將軍想,周圍人也得拼命拉著,將軍跑前面殺敵了誰指揮?萬一將軍死了,他的親隨都得遭殃。

所以打仗將軍和小兵互砍的事非常少見,能活下來的都青史留名了,頂多了也是將軍帶著一大幫親隨打仗,親隨幫著擋刀擋槍,將軍負責收人頭。

但是也不是真的打不起來,要是真打起來,三五個小兵還真應付不了一個武將。

首先,絕大部分的武將要不是武將世家,要不是富商巨賈出身,從小就開始打熬力氣,鍛鍊身體,家裡也不惜血本,各種出名的槍棒教頭,珍貴的中草藥給你堆起來,其身體素質那是農民,流民出身的小兵不能比的。


其次,武將手裡長的是步槊馬槊,這種兵器勢大力沉,又非常有韌性,掄起來是方圓兩米無人近身。近短的是百鍊鋼打造的寶刀寶劍,身披明光鎧(舉個栗子)小兵手裡的粗製濫造趕工期的鐵片刀一磕就兩截了,能拿刀還算是不錯的,要是趕上亂世,拿著糞叉子,摟草耙子,鋤頭竹竿也能讓你上戰場,身上穿的好點的給你穿個布甲扎甲,趕上亂世還給你發鎧甲?

這樣的小兵真和全副武裝的武將打起來,不說砍瓜切菜,三五個是絕對不夠一個武將收拾的。


亂世草根出身的武將那更是不得了,他雖然沒有好的身體素質,但是人家是從屍山血海裡爬出來,一步一步殺到這個位置的,其殺人經驗何其豐富,怎麼是一個被攆上戰場的小兵能對付的了的。


守仁讀仁


提一個比較經典的人物吧,漢朝的開國元勳,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

說到韓信,大家肯定想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打的項羽四面楚歌,只想回江東老家找媽媽。

其實就這麼一位知名的大將軍,卻是手無縛雞之力,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來!

其一,早年的韓信生活窘迫,可以說是窮困潦倒,做為古代的男子,不說下地幹活,出點苦力,掙點吃飯錢,也是可以,但是韓信並沒有,甚至可以說他吃不了這種苦

其二,韓信著名的胯下之辱,秦朝法律雖規定平民不可私鬥,但是韓信受此大辱,奮起反抗也是清理之中,但是韓信並沒有,說韓信真的甘心受辱?我覺得只要是個人都不會受此侮辱,只能說,韓信真的打不過那個屠夫!

其三,韓信在指揮他生平所有戰役時,從親自上陣殺敵,單單這一點,就能看出,韓信個人戰鬥力,真的很渣。

其實歷史上這樣的將軍很多,比如袁崇煥!


星嵐西瓜


對比古代將軍和普通士兵,除了一些特殊情況,極少數的士兵比較強之外,大多數的情況,將軍完虐士兵。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古代將軍是都是來之不易的,能夠當上將軍,統領大軍,沒有真本事是不可能坐到這個位置上。

古代的將軍也好,現代的將軍也罷,能夠當上將軍都是付出了多倍的努力的。

拿古代將軍來說,古代要想晉升為將軍,基本分為兩種途徑。

第一個,世襲將軍,古代皇帝賜予將軍職位,有些是可以世襲的。但是隻要父親或者其他長輩是將軍他的後代就一定是將軍嗎?顯然不是。要知道,古代將軍一般都有很多子嗣,如果不能在眾多的兄弟競爭中脫穎而出,是不可能世襲職位的。所以這就決定了,要想世襲將軍,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打敗一個個競爭者。而且由於是武將世家,資源什麼的都是比較全面的,也有系統的鍛鍊,這就比普通士兵的基礎高了很多。再加上各種培養,普通士兵是沒法跟他們比較的,所以大部分家族任何一個子弟都能完虐普通士兵。

第二個,靠自己的功績一步步晉升將軍。這些人都是在眾多的戰爭中,踏著無數的屍體走向高位的。就算人家起步時候跟普通士兵一樣,但是經歷了那麼多的戰爭,早就鍛鍊了自己,格鬥技巧,戰術,都是普通士兵無法比擬的。無數次從鬼門關擦過,又有哪個是平凡的呢。所以,與他們相比,普通士兵就好像剛開始的他們,就像小時候的你跟現在的你打架,結果可想而知。

二、普通士兵的出身相比較將軍是天壤之別,這就決定了他們無法在同一層次。

古代的用兵打仗,他們的士兵都是徵兵,從每戶人家之中抽取青年,加入軍隊。這樣一說就很好理解了。

古代農民的生活並不富裕,大部分都是貧民。營養跟不上,身體素質就會很差,就算後期的營養跟上了,也不能官宦世家相比。

農民出身的士兵,他們在打仗時是聽從上一級的安排指揮的,個人沒有技術,沒有戰術,拿著武器橫衝直撞。這樣是比不上多年訓練下來,戰鬥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將軍的。



綜上這些可以知道,普通士兵的身體素質,戰略戰術,作戰技巧,反應能力等方面跟將軍是無法相比的,所以如果兩者對抗,將軍完虐士兵。


老黑說說事


這個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主要兩點:看裝備哈看出身。


看裝備

在冷兵器時代,一套好的裝備直接會影響一個人的戰鬥力,我們就來說說鎧甲。

在中國唐代。鎧甲的製作水平就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種類繁多,形制多樣,根據《唐六典》(見註釋1)記載的鎧甲有十多種,包括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等,甚至還有專門為戰馬製作的馬甲。

其中最好的當然是大名鼎鼎的明光鎧,其名來自於鎧甲胸前的1到2塊極為光亮的鐵甲護胸。這點也被後世的大部分鎧甲沿用下來,用以保護要害部位。明光鎧將周身要害盡皆防禦在內,在戰鬥中普通的冷兵器已經很難對其造成有效傷害,防禦力強悍。

而相較於明光鎧,最基礎的布甲和皮甲防禦力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了,近戰能夠起到的保護作用也極為有限。

宋代以後,雖然已有火器出現,但那時的火器仍處於初級水平,在破壞力上很難對身穿如明光鎧的軍人造成有效的穿透傷害,所以鎧甲仍是重要的防護裝備。按照宋代對鎧甲的分類,主要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

到了清代,鎧甲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清太祖努爾哈赤便是以13套鎧甲起家,而後稱雄中原。清朝的鎧甲主要吸取了明代的工藝技法,同時又兼具遊牧民族的鎧甲優點,在增加防禦力的同時,裝飾性也有很大進步。具體我們可以看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鎧甲。

康熙鎖子錦金葉盔甲(故宮):

康熙明黃緞繡平金龍雲紋大閱甲(故宮):

鎧甲美觀是次要的,關鍵還是防禦力。所以對於重要的將領,在戰場上絕對是要武裝到牙齒。比如與明軍對戰的滿族八旗精銳——巴牙喇兵,就配備了當時可以說是最好的裝備。據史書記載巴牙喇兵上陣之時會穿三層甲,內有鎖子甲,中有綿甲,外有鐵甲,防禦力驚人。碰上這樣的怪物,揮著武器殺向毫無防禦裝備的普通士卒,的的確確可以達到砍瓜切菜的效果。

即使是弓箭,除非能夠精準射到眼鼻等鎧甲覆蓋不到的部位,不然很難穿透三層鎧甲的巴牙喇兵。由此來看鎧甲對於滿清,的確有著重要作用,併成為滿族八旗橫掃中原的重要依仗。

當然,隨著熱兵器徹底替代冷兵器的時代到來,以及清末政府編練新軍,曾經輝煌千百年的鎧甲也終於走下了歷史舞臺,成為歷史博物館中塵封的藏品。曾經血染沙場的它們,隔著透明的玻璃窗,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看出身

一說到將軍,大家往往都會想到關羽、張飛,亦或者岳飛、戚繼光等,這些在歷史上以武力著稱的將領,個人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將軍也不一定全是武將出身,還有很多是半道棄文從武,或者直接就是文官統軍。

比如被崇禎皇帝砍了腦袋的薊遼督師袁崇煥,就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而那個時候他已經35歲了,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袁崇煥至少有20多年時間過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生活,那你能指望他有多高的武藝呢?

再比如領導湘軍剿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同樣前半生都在讀書考進士,曾國藩的武力值和普通人比應該也高不到哪裡去。

之所以我們總認為將軍就應該武藝高強,殺起普通士兵如砍瓜切菜一般,主要還是受到影視作品和小說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往往那些衝鋒陷陣的場面才容易塑造人物的豐滿形象,而一味的沉靜思考總是會讓讀者感到乏味。這或許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吧。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註釋1:《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官方性質的法典。成書於唐玄宗時期,既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瓦爾登的船伕


古代將軍身手究竟如何,與普通士兵對抗,真的像砍瓜切菜嗎?



“宰相起於州部,猛將拔自卒伍”,說明將軍也是從基層,逐步成長起來的,這個過程,就是被發現、提拔、重用,立功,再接再厲,不斷進步,最終成為將軍的人生路。所以,一般而言,將軍比普通士兵,不論用兵、還是武力,肯定要強。至於非正常將軍,包括採用不正當手段,年老力衰、或身染重病的將軍,或者文職出任的將軍,比如,像水滸中的童慣之流,則另當別論。



先從士兵說起,比如,三國演義中,斬華雄一場,在聯軍接連被殺兩員猛將,盟主袁紹動員無效、無人應答、尷尬不已時,關羽挺身而出,願意出戰華雄。然卻被袁術大聲呵斥,原因就是 : 關羽只是縣令手下,一個馬弓手,連兵都不是正經兵,更不用說將了。但曹操慧眼識珠,盡力支持關羽上場,結果秒殺不可一世的華雄,就算斬華雄是演義移花接木,但以關羽實力,也就是士兵實力,殺掉一般的將軍,應該不成問題。因此,如果那個將軍倒黴,碰上關羽這樣的兵,別說把兵砍瓜切菜,將軍自身能否保住小命,都在兩可之間。



再說將軍,呂布、關羽、張飛這些“萬人敵”,是將軍,是猛將,對他們來說,對付一般士兵,肯定遊刃有餘,但絕對不會像砍瓜切菜,因為既然是兵,肯定受過軍事訓練,瞭解一般格鬥、擒拿、拼殺套路、鏖戰技巧,在條件排除 : 敗退逃亡、飢寒交迫,這些例外,公平對打時,這幾位猛將,砍殺至少三、五十人應該是可以的。但得明確,如果是老弱殘兵,那就沒法說了。反過來說,這些出類拔萃人物,畢竟是少數,就是說,將軍也不是一律律,全是厲害角色。平庸的、一般的、不如士兵的將軍,也比比皆是。



有句俗話,“狹路相逢勇者勝”,戰場之上,瞬息萬變,生死一念之差,只有勇往直前,以壓倒一切之勢,爭取立功受賞,拚盡全力殺敵,這不分將軍、士兵,才能有效保護自己,這就是戰場生存法則。士兵如果幸運,碰上難得一見的慫貨將軍,那真是三生有幸;要是猛將,那也要拼命,因為沒有選擇,只不過倒黴罷了。但拼命一死,撫卹賑濟,家屬受益還是可能的;如果畏首畏尾、左顧右盼、貪生怕死被殺,估計親人也難清淨。(635)


流譽後


確實可以!這主要是雙方不是一個等級的。我們看以前描述武將的言語都是身高八尺九尺,膀大腰圓。這是什麼概念呢?武將們多是一個身高一米九兩米,體重兩百多斤,又全是肌肉的人。而當時的小兵們大多隻有一米五一米六的樣子,這對陣起來怎麼打?完全就是大人在打小孩,拎起來就扔掉了。

其次,戰鬥經驗問題,武將們往往都是當兵幾年十幾年的老兵,這樣的人常年在戰場上歷練武藝這東西本來就是欺生戀熟,武將的打仗經驗足臨陣發揮好。而小兵們多是剛參軍入伍的,沒訓練多長時間,很多還只是第一次上戰場,這對比之下就是一個職業拳擊手對打一箇中學生。

再者,武器裝備不同。古代武將的裝備是比小兵高很多的,從佩劍到盔甲都是另外一個等級的,這使得武將具備比小兵高得多的殺傷力。

不過呢,小兵也得看情況!當時的騎兵就沒那麼弱了,哪怕是隨便一個騎兵都是經驗豐富的戰士,騎兵從遴選到訓練上都很嚴格,就沒有那麼好打,哪怕一個小騎兵也是個不好對付的戰士,秒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