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双井村黄庭坚故乡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

黄庭坚传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我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北宋 黄庭坚 《惟清道人帖》纸本,29.3×31.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帖中作者记录了惟清道人的操行品质及其与张商英(天觉)的交往。黄庭坚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在江西分宁,从帖文分析,此帖当书于其年夏日,时年51岁。帖中所提之惟清道人在《嘉泰录》卷六中有所记载,俗姓陈,南州武宁(在江西)人,为江西隆兴府黄龙寺禅师,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卒。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

黄庭坚曾拜于黄龙山黄龙寺晦堂大师门下。黄庭坚在跟随晦堂大师门下晦堂大师多年后的一日,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到,只是整天和晦堂大师看看山水,下下棋,他心里不免有些急切,于是就问晦堂大师,“有没有更快,更直接的方法让我参禅呢?”。晦堂大师听到自己的弟子这样对自己说话,心生不悦,“你读过论语吗?”。这个问题有点讥笑讽刺的意思,因为在那个时候三岁孩子都必须研习苦读《论语》。黄庭坚有些莫名奇妙,回答道,“当然读过”。晦堂大师听到黄庭坚肯定的回答后说道,“既然你读过《论语》,可知,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而!”。晦堂大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徒弟啊,你以为师父对你有所保留吗?我没有对你隐瞒什么啊!”。

一日,晦堂大师看到黄庭坚无所事事地在院子里踱步,他走到了黄庭坚的身边,摆了一下长袖,轻声地哼了一声,径自地向山间走去。黄庭坚觉得莫名其妙,但也只能跟着师父走向山谷。 山谷里,正是金秋时节,满山遍野的木樨花开的正紧。晦堂大师忽然停下脚步,转头对着紧跟在后面的黄庭坚说,“闻木樨香否?”。黄庭坚嗅了嗅周围的木樨花香,答到,“闻”。晦堂大师面带微笑,又是轻轻地摆了摆衣袖,说道,“二三子,吾无隐乎而”。

相传,黄庭坚自此参悟了禅机,找到了心性的本源,后来再诗词以及书法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黄山谷的书风根源于他的“精于禅说”。黄庭坚曾经自称是“菩提坊里病维摩”,对佛教禅宗的义理有很精深的造诣。在书法上,也颇能见出他那面壁十年、一心修持的达摩精神。清人笪重光有云:涪翁精于禅说,发为笔墨,如散僧入圣,无裘马轻肥气,视海岳眉山别立风格。

禅而为书,与宋代士大夫参禅耽道的社会风气有密切的关系。宋四家中如苏东坡、米元章都曾经试图在书风中渗入禅意,但又限于其本身的艺术条件而未获大的成功。黄庭坚正是在这时脱颖而出,以其近于禅意的审美趣味、艺术体格与对禅学的深湛造诣,在书法领域里自成一军,构成了特征明显的“禅书”。

黄庭坚书法的追求是惊世骇俗的。他的以纵代敛、以散寓整、以欹带平、以锐兼钝,都在很大程度上有违于晋唐楷则。结构着意于倾斜而不失平衡,用笔锋利爽截而富于弹性,这种意气风发的格调,是儒雅的晋人和敦厚的唐人所不屑为也不敢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背叛”比苏东坡更甚。所谓“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旋改黔州安置等。景德二年(1105)殁于宜州。

宋徽宗赵佶评黄庭坚书法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樾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行书《次韵叔父帖》

黄庭坚行书《次韵叔父帖》全称《次韵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约书于元丰三年(1080)。刻入《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行书《致无咎通判尺牍》

黄庭坚草书长卷赏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卷》纸本,37×392.5cm,凡52行,346字。书于崇宇三年(1104年)左右。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钤有“秘府珍玩”、“机暇珍赏”、“北燕张氏珍藏”、“容斋清玩”等印记。乾隆时入内府,后被溥仪售出,流入日本。《珊瑚网》、《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清道光间曾据摹本刻石,有单拓本传世。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相随)迢迢访仙城,卅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遗松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飡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歌吹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度(渡)渭桥。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渡(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京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阜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蛾婵娟初月晖,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极。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万(里)遥相忆。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行楷书法欣赏《西山题记》(清拓本)

《西山题记》是万州高笋塘流杯亭內,摩崖石刻。镌刻在天然石上,原本不应称“碑”,因当地人习惯,故称之《西山碑》。碑高100cm,宽260cm,字径约10cm,共21行,行4~9字不等,计173字。从书法艺术而言,此碑气势开张,浑然天成,如滔滔江水;结字中宫紧敛,外呈恣肆,如橹桨搏浪;用笔中锋涩进,篆法入书,如健臂撑篙。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在中国书法史上《西山碑》无疑将占有重要一席。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散僧入圣  以禅论书----北宋江西诗派领军人物黄庭坚书法

释文:元符三年正月丁酉晦,甥雅州張大同治任將歸,來乞書,適余有腹心之疾,是日小閑,試筆書此文。大同有意於古文,故以此遺之,時涪翁自黔南遷於僰道三年矣。寓舍在城南屠兒村側,蓬藋拄宇,鼪鼯同徑,然頗為諸少年以文章翰墨見強,尚有中州時舉子習氣未除耳。至於風日晴暖,策杖扶蹇蹶,雍容林丘之下,清江白石之間,老子于諸公亦有一日之長。時涪翁之年五十六,病足不能拜,心腹中蒂芥,如懷瓦石,未知後日復能作如許字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