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力: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近日,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兩大重點高校先後與重慶簽署合作協議,多個創新平臺宣佈落地重慶。如果再加上本月初落地兩江協同創新區的

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重慶在一個月內已經收穫了3所重點高校項目。

這些項目有何亮點?為何重慶如此重視對知名院校的引進,目前在創新發展方面又有哪些佈局呢?

1 亮點

據公開報道,4月7日,清華大學與重慶兩江新區簽署合作協議。由清華大學從技術層面提供支持的西南智能微系統研究院將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

據介紹,西南智能微系統研究院主要針對汽車傳感器與微系統、公共安全傳感器與微系統兩大研究方向,圍繞新一代智能芯片、MEMS微系統、高端傳感器以及綜合應用等方向從事基礎及應用科學研究。

該研究院將加強與清華大學相關研究機構及其他科研團隊的緊密合作,積極引進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在智能微系統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科研團隊。同時搭建核心運營團隊,成立成果轉化中心

,孵化及引進一批優質創新企業集聚兩江新區。

重慶發力: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攝影:李倩

從市場層面來看,汽車產業是兩江新區的支柱產業,目前兩江新區已集聚了長安、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等9家整車企業,並有200餘家核心零部件企業,產能規模近5000億元,建立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這為MEMS壓力傳感器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同時,作為重慶創新發展的高地,近年來兩江新區堅持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快推動汽車、電子、裝備、生物醫藥四大支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航空航天、物聯網、新型顯示等智能產業正蓬勃興起,核心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兩江新區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

因此,西南智能微系統研究院的落戶有效補充了兩江新區的創新資源,有利於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為兩江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助力。

如果說西南智能微系統研究院更多側重於清華大學在技術、團隊方面的潛在支持,那麼北京理工大學在重慶的佈局則是“院地合作”深度對接的全面落地。

4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學分別與兩江新區、西永綜合保稅區簽署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微電子中心合作協議,標誌著兩個重大創新平臺正式落地重慶。

重慶發力: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攝影:李倩

根據協議,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項目選址兩江協同創新區,按照“院士領銜、團隊落地、屬地發展”方式規劃建設,將圍繞先進製造、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先進材料等方向,創新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模式和體制機制,建設北京理工大學創新研究院、重慶研究生院、創新科技園和國際交流中心。創新中心分兩期實施,每期3年,一期建設力爭聚集科研人才400人,建立院士工作站5個,推進建設1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省部級以上平臺5個,孵化項目50個。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微電子中心由北京理工大學和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聯合打造,將發揮北京理工大學在微電子領域的科研和人才優勢、西永園區的產業資源和政策優勢,在硅光工藝及光電器件、集成電路設計、高性能核心電子元器件、硅基高速片上系統及應用等領域開展創新研究、人才培養引進和成果轉化工作。微電子中心力爭通過3年建設,形成100人的研究團隊,建設10個有影響力的科研團隊,累計培養研究生200人以上,獲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不難看出,上述項目都是圍繞補齊重慶的創新短板,發揮重慶的產業基礎優勢而佈局,同時也契合重慶在大數據智能化戰略推動下的產業發展方向。未來將支持幫助重慶引進培育更多高端人才和一批優質科研成果及產業化資源,助推重慶產業轉型升級。

2 佈局

事實上,這幾個科創平臺的落地是重慶近年來加快佈局創新發展的縮影。

自2017年11月以來,重慶持續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大力引進和培育高端創新主體,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

2017年11月22日,重慶市科委發佈《重慶市與知名院校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計劃到2020年,重慶將力爭引進國內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以多種模式落戶重慶,最高支持額度達5000萬元。自《方案》出爐後,重慶加快引進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步伐,取得了成效顯著。

重慶發力: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效果圖

以兩江協同創新區為例,作為兩江新區重點打造的創新平臺之一,截至目前,已有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計算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等一批國內外知名院所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

依託國內外頂尖的高校及科研機構,兩江協同創新區將打造內陸地區科技創新示範高地、新興產業孵化高地、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高地以及一流創新資源聚集高地,將為重慶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從全市來看,去年有24家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來渝設立分院分所,包括聯合微電子中心、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機構也先後落地重慶。

重慶發力: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進入2019,重慶推動創新發展熱度不減,喜報頻傳。2月底,阿里雲創新中心(重慶)投用;3月底,兩江協同創新區方案出爐;緊接著,創業黑馬獨角獸加速基地宣佈落戶兩江新區;4月中旬,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項目掛牌投用。

按計劃,今年重慶還將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兩三個,引導更多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在渝佈局。同時,力爭與上海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高校共建一批創新平臺。

就在前不久,3月21日,科技部與重慶市政府在渝舉行2019年部市工作會商會議,並簽訂新一輪部市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根據《議定書》,未來5年,科技部與重慶市將以支持重慶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共同推動重慶創新驅動發展。

其中包括,科技部將支持重慶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圍繞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建設,

指導重慶與新加坡共建創新中心,助推重慶融入國際創新網絡。有了科技部的“重量級”支持,這將為重慶建成西部創新中心提供了更充足的動力和底氣。

重慶發力: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值得一提的是,為促進在渝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重慶市政府網近日發佈了《市教委市科技局關於進一步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

《措施》規定,如果職務科技成果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可以將所有權讓渡給科研人員,由科研人員自主實施轉化,

高校院所可以從轉化金額中收取不超過30%的資源使用費,用於補給物資條件支持、人力資源支出和科研後續再投入。《措施》還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以技術許可的方式進行成果轉化。

這無疑將極大的激發在渝高校院所科研人員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熱情。未來隨著越多越多高校、科研機構的落地,重慶的產業轉型升級也將獲得更多的有力支撐。

3 原因

為何重慶如此重視創新發展?

此前,我們在《眾多知名高校雲集,重慶兩江新區發力國家科技中心?》一文中也分析了重慶在引進高校科研機構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背景原因。

眾所周知,近年來,重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技創新工作成效明顯,但科技創新仍有短板。特別是高端平臺較少,如國家級大院大所、重點高校較少,使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較為困難,成為制約重慶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之一。

重慶發力: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攝影師:姜楠

從數據上看,儘管近五年,重慶的研發經費投入從2014年的201.85億元上升至2018年預計的397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014年的1.42%上升到2018年預計的1.95%,已經取得很大成效。

但與支撐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重慶的研發投入仍然不足,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依然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與發達地區差距更大。

因此,加快引進創新主體,推動建設更多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資源,引導企業、高校、院所增加研發投入,不斷提升全市科技創新水平,就很有必要。

除了上述引進知名高校院所的行動外,我們注意到,去年11月出臺的《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提出,重慶將依託大學城規劃建設科學城,並以科學城為智核,以發展智能產業為主導,聯動九龍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聯動兩江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構建重慶創新版圖,打造創新資源集聚地。

今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會上也透露,2019年重慶還將通過壓縮市區兩級財政一般性支出,新增10億元用於支持科技創新。此舉的目的是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力爭今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以上。

隨著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行動措施的出臺落地,這將幫助重慶更好集聚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加快推動重慶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重慶發力: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攝影:吳夢

不過,也有媒體報道指出,儘管重慶在科技創新上沒少花心思,政策鼓勵、興建科創平臺、為科技創新公司減稅等等,功夫花了,但似乎仍欠點火候。

據獵聘網信息顯示,一個大數據工程師的月薪輕鬆過萬,一個有幾年工作經驗的數據分析師,薪酬在40萬~120萬元之間,而更頂尖的大數據技術人才則是年薪輕鬆超百萬。而重慶的普遍薪酬還不具競爭力。

在人才供給方面,駐留重慶本地的人才最多,以專科、博士學歷人才本地就業意願最高,本科及碩士學歷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導致重慶本地中高端人才供給出現不足。

此外,在行業分佈上,據獵聘網近期發佈的《2019年一季度重慶市中高端人才報告》,一季度重慶中高端人才主要分佈在房地產、汽車機械製造、金融、互聯網行業。相比之下,大數據智能化領域的中高端人才供給不足。

同樣,杭州、深圳、北京等城市都有多個獨角獸企業,而重慶與北上廣深比起來,行業氛圍顯然還不夠濃烈。而投資機構也往往扎堆北京、上海等地。科技創新企業很難獲得投資機構的目光。

重慶發力:一個月內3所重點高校簽約落戶

攝影丨陳鈺旭

對此,一方面重慶既要加快“築巢引鳳”,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引進更多創新主體,培育更多科技創新企業。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構築創新人才隊伍。今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實施“重慶英才計劃”,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務政策,加快引育一流科學家、科學領軍人才、產業技術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讓創新人才立住腳、留住心、紮下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