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調控為什麼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呢?

財商來啦


房地產調控為什麼要因城施策?作為首席樓盤戶型分析師,我認為還是為了在有效控制房價的前提下,避免一刀切!

一,對於一線、強一線城市而言,資源、人口的過度集中以及中心區核心區土地的稀缺,導致房子根本就不愁賣。

在這種情況下,堅持樓市調控不放鬆,牢牢摁住領頭羊的犄角其實是非常必要的,總不至於上海的房價10萬一平米,你杭州蘇州也漲到八九萬一平米吧?

所以,一線城市的控房價對於國家而言,就是一面旗幟,指引二三四五線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對於廣大購房業主而言,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買入信號:中心區核心區的房子趕緊買,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二,對於三四線及以下城市而言,因為對土地的過度依賴,如果繼續嚴格執行調控,勢必會導致樓市的量價齊跌,從而讓地方財政捉襟見肘,進而嚴重阻礙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推進。

因此,適當的放開調控,讓有錢人多買多賣,繼續維持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還是相當有必要的。至少可以緩衝一下房價翻倍之後回調的慣性,這樣一切也就妥了。

怎麼買房呢?言而總之,總而言之就是:往稀缺的中心走或許回報率不高,但絕對不會犯錯!

三,一城一策說白了就是穩房價,怎麼穩呢?一線城市房價下降一些,二線城市房價穩住,三四五線城市房價上漲一些,不僅可以使房價更均衡,也可以維持長治久安,這或許就是一城一策的初衷,至於後續……誰知道呢?

以上分析小夥伴們覺得如何?歡迎留言探討,更多獨立樓市觀點,請關注首席樓盤戶型分析師。


首席樓盤戶型分析師


房地產調控不實行一城一策的後果大家應該知道

我國房地產調控最早開始進行房地產調控的時候,大多數都是上面制定,下面執行的方式來進行的,這樣的模式一直從2003年到2016年14年。這樣的結果有好處也有壞處幾點愚見:

第一、每次調控有效果的時候都會與經濟發展相沖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5年開始的“國八條”和2006年建設部等九部委推出雷霆手段,頒佈“國六條”以及2007年,央行進行了六次加息、十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14.5%,創20多年曆史新高;國家繼續從金融、稅收、土地等方面入手,進行房地產市場的全面調控。可以說這次調控力度不可謂不大,效果也是很明顯的。2007年下半年不少地方房價出現優惠打折等變相下調或直接下調的現象。但是好景不長,2008年美國的次貸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我國為了避免失業潮的發生不得不放鬆了對於房地產的調控,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產業可以說再次迎來了一波高增長期,這波時間一直持續到了2011年。

第二、這種集中調控,我稱之為“蓄水式”調控,突然放開必然導致房價暴漲。過去很長時間我國對於房地產的調控都是“蓄水式”的,連續幾年的打壓,好不容房地產市場開始出現頹勢。但是因為經濟原因,突然間就放開,這種180度轉彎,必將帶動房價的暴漲。因為在這調控的2-3年內,需求聚集的太多,集中釋放後肯定會帶來房價暴漲。

事實證明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有利於真正穩定房地產穩定

第一、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週期明顯滯後於一二線城市。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基本從2008年之後到2016年之間上漲的並不多,真正暴漲的時間段是在2017和2018年。而大多數二線城市房價暴漲的時間段則是在2011-2016年中間,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城市建設的快慢程度不同,從2011年開始是一二線城市開始進行大力棚改和城中村改造的時間,而三四線城市則是集中在過去的兩年。所以,你說用一刀切的政策來調控房地產合適嗎?

第二、真正穩定房地產的最佳手段是減弱房地產的投資屬性。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任何商品本身的需求不足以支撐其價格暴漲。房產也不例外,房價之所以暴漲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投資的人太多了,其投資屬性過重必然導致價值扭曲。2017年提出“房住不炒”其實就是對於房地產投資屬性的一次全面的減弱。

第三、減弱房地產投資屬性除去限購、限貸等政策外,寬鬆適度的貨幣政策也是很重要的。限購、限貸等政策說到底就是儘量減少投資者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干預,而真正能夠使得房地產市場降溫的政策其實是貨幣政策。2007年很多城市房價開始下調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央行進行了六次加息、十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結果。銀行貸款才是房地產企業的命脈,畢竟僅僅貸款這塊就佔據了大多數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的60%以上。

綜上,集中調控的結果就是容易造成經濟問題,而一城一策的結果則可以相對的解決這個矛盾。畢竟地方來說雖然主動調控的意願不強,但是維持穩定上漲還是操作性比較強的。說白了,房地產調控的目的不是讓房價降下來,只是希望房價能夠穩定上漲,不出現暴漲。各位覺得呢?歡迎關心房產和經濟的朋友積極留言、點贊、關注、轉評哦。


勇勇曉談房產壹貳叄


這個問題牽扯到很多的因素:

1.地理條件:地理位置決定了土地資源的多少,地理面貌限制了區域內可供開發的資源是有限的;

2.人口因素:人口的增長或減少,都會引起區域內市場的購買力;

3.產業環境:就業是對外來人員和本地穩定居住人員的基本訴求,經濟活動的開展帶來相關的需要;

4.同類市場:投資環境的許可,會帶來一部分外來人員進入,這類人群會對比同類城市的投資環境;

5.國家政策:國家大的方針指導,是決定城市發展的定位,繼而也會營造招商引資的環境。

總之,所有一切的出發點是為了提升長期穩定居住人口,一切的活動都是以人為中心。每個城市的人口都是不一樣的,人均資源比例也不一樣。地域的限制,人口素質結構的不一樣,都是需要綜合考慮,去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去制定相應的政策去實行。


上帝之手168520


因為總口難調、每個地方的經濟情況、人口情況、成熟的發展速度、等等諸多的因素所以要因地施政、就跟因材施教一個道理!國家的政策只是指明一個調控的大致方向,各地方因各地方的實際情況跟著大方向走!在一個就是每個地方的需求的量不一樣、所以要適當的進行整改!如果全國統一施政、必然會使整個經濟市場癱瘓、你拿一線城市的指標去衡量四五線城市的發展、那四五線城市就廢了、你拿四五線城市的指標去衡量一線、那對一線來說不痛不癢!


iM亦恩


因為要“穩”太難了,中國人口絕對值巨大,城市太多,當前面臨的主要壓力在於房地產市場總量太大,如何確保房地產市場總量可持續發展,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政府責權劃分,利益劃分,如何平衡老百姓住房需求與國家地方發展要做到一個政策面面俱到很困難。當前城市與城市間差異化越來越大,有些地方過火了需要壓制,有的地方還可以提升房價促進地方發展,我認為中央就管制定年度目標或者一段時間目標更好,至於怎麼完成它給更瞭解情況的地方政府更大的空間去操作,這樣的模式更好。


申屠軒舞


房地產是一個超級龐氏騙局,高房價使絕大多數人買不起房子,剝奪了絕大多數人的居住權,已經成為全民公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