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六大门派之闽派建筑:客家土楼抵御外敌,聚族而居!

中国古建筑六大门派之闽派建筑,流行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闽派建筑最初萌芽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

中国古建筑六大门派之闽派建筑:客家土楼抵御外敌,聚族而居!

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

这些建筑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

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福建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楼龄。

中国古建筑六大门派之闽派建筑:客家土楼抵御外敌,聚族而居!

大约从明朝晚期开始,闽派建筑的代表——福建土楼步入成熟期,随后在清代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土楼的建造工艺达到炉火纯青,造型多姿多彩,形成了方楼、五凤楼、圆楼等类型系列,不同类型的土楼都出现了如今扬名世界的杰出代表作。

进入民国以后,福建土楼续有发展,有的还吸取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别具风韵。

闽派建筑的代表——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又称“客家土楼”,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

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

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

中国古建筑六大门派之闽派建筑:客家土楼抵御外敌,聚族而居!

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经过五百年传承的土楼,将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民间称赞土楼“火烧不透,炮轰不垮,虎狼难进,地震不倒”。以今天的眼光看,土楼确实具有良好的科学合性,也体现了朴素的生态环保观。

中国古建筑六大门派之闽派建筑:客家土楼抵御外敌,聚族而居!

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中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

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气候风向、日照雨量等自然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灵活布局。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强调聚族而居所应遵守的尊卑秩序。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

中国古建筑六大门派之闽派建筑:客家土楼抵御外敌,聚族而居!

在中心位置建一高大厅堂,作全楼的中枢和向心点,楼内每环每层每间房屋朝向中枢,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向心力和统一性。

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堪称民居之最。

中国古建筑六大门派之闽派建筑:客家土楼抵御外敌,聚族而居!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福建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家族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千百年来,闽派建筑维系了它发自中原堡楼、村落的传统模式,同时在适应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其模式与内涵发生渐变,形成了包容福建地域文化和中原古文化的地方性人文景观。

中国古建筑六大门派之闽派建筑:客家土楼抵御外敌,聚族而居!

土楼是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奇迹,这块中华文化的瑰宝,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它无论从选址就位、型制布局、建筑处理、空间组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风格,对挖掘研究其地域人文意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