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高天樂


權力是一件誰都會喜歡的東西,所以在很多時候,身在帝王家的兄弟也會因為登上皇位而相互出手;有念及舊情的人便只會將和自己爭奪皇位的兄弟收押,或是關入牢中,永不放出;可若是此人過於心狠手辣,便會度自己兄弟的生命與不顧,會接著痛下殺手。

李世民便是這樣的一個人,可能是多年的軍旅生涯造就了其果敢和剛毅的性格,導致了其在做事的時候,做的很是絕對,不會留下一定點的情面。

大家在看隋唐史料的時候,都會發現,索然秦王不是太子,但卻在自己的王府廣招天下英雄,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和能力,而這樣樹大招風的舉動和李淵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說到底李淵還是為了平衡太子黨做的政治舉措。但是你讓現任的太子臉面放在那裡呢?堂堂太子的面前,有著一個軍功赫赫又勢利極強的天策上將。李建成又怎麼會不感到深深的威脅呢?

而房和杜兩人是在後期投靠李秦王的謀士,二人可以說算得上是他的左膀右臂,在很多時候他在拿不準注意的時候,都會去請教這兩個謀士,正所謂房謀杜斷正是由此而來。當時的唐朝太子看到弟弟的羽翼竟然這樣的豐滿,便決定自己的親手操刀,除去李世民的羽翼。他先是進諫李淵,想把弟弟身邊的武將調走的調走,拿來的拿來,他們的老子也覺得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因為按照這位父親的邏輯來看,登上和繼承自己帝位的,只有自己身前的這個長子,你秦王以後只是一個王,身邊太多能人志士彷彿會對這個太子不利,於是這個父親便默認了李建成的想法。

而這個太子點名要從李秦王身邊調走的兩位謀士,首先需要減除的便是房杜二人。李世民又不是傻子,看到自己的父親居然把自己的這兩個得力干將調走了,他就尋思著“您這不是幫著我哥搞我嗎?”,於是另一方面,李世民便想著房杜二人之前和自己所述說的小九九。

這個所謂的“小九九”便是房杜二人還在時,一直給李世民強調的政變。在古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政變的代價是很高的,失敗了就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在還沒有調走房杜二人的時候,李世民還有所猶豫,可是看到自己的父親和哥哥給自己來了這麼一手,便坐不住了。尉遲敬德、長孫無忌也在旁邊不停的勸誡秦王:“我的王啊!他們這是明白著弄你了,你在不採取行動,說不定還沒等那個太子登基,我們就分家了。”

世民哥哥一聽,說的有道理,便去找長孫將杜芳二人帶來商討大事,可房杜二人在這個時候居然不來了,這可是實在氣著我們的秦王了,世民一聽到這個情況,立馬怒了,讓尉遲敬德拿著劍去“請”這二人。並在後來發動了震驚歷史“政變”。

其實有很多人猜測,是不是房杜二人在那個時候有叛變的心理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之前說過,房杜二人在勸秦王政變的時候,有所猶豫,所以在這次秦王再請的時候,他們稍微的擺了下譜,為的就是想試探秦王此次的決心,當他們看到尉遲敬德拿著劍來的時候,他們的內心也是激動的,因為這就代表著秦王要來真的了。


木劍溫不勝


不拿刀請,那些人耍大牌不來啊。

我們知道,房謀杜斷,這兩人是秦王府最得力的謀士。那他們是怎麼從秦王府出走的呢?

這都是李淵逼的。

當時,李淵為了解決太子秦王之爭,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讓李世民到洛陽去開府。當時的李世民已經處於劣勢,一來兵權已經沒法有了,二來,李淵態度已經明確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可支援。而那段時間,太子府跟齊王府正在瘋狂反撲,一是收買秦王府的人,二是調走秦王府的軍將。

像程咬金就被調到外地任職,但程咬金拖著沒去。尉遲敬德也被李建成收買過,但是尉遲敬德不吃這一套。

總的來說,秦王的勢力已經在削弱。這時候,李淵提出讓李世民到洛陽去,那當然是好事。秦王府的人都很開心。但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要是去了洛陽,這天下還有誰能制住他。必須把李世民留在長安,然後解決他。

李建成就告訴李淵,秦王府聽說要去洛陽,高興極了,大家都在打包呢。

李淵聽了,很不爽,自己骨肉分離,你們秦王府的人還敲鑼打鼓歡天喜地,這實在太過分了。

當年為了讓二兒子打天下,李淵將精兵強將、智囊謀臣調給了李世民,可他沒想到,這些人開始慫恿著自己的二兒子將戰鬥延續到了長安城。

是的,就是秦王府那幫人教壞了自己的兒子。

於是,李淵下令,房玄齡杜如晦馬上搬出秦王府,從此不得跟秦王私通。

這兩位仁兄只好捲起鋪蓋離開了秦王府,據小道消息,這兩位意志有點消沉,從秦王府出來後,直接跑到道觀當了道士。

到目前為止,李建成終於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擊。去掉了房謀杜斷,他們的刀鋒可以直接抵到李世民的脖子前。

秦王府陷入慌亂當中。

本來聽說聖上開恩,讓李世民到洛陽去,秦王府的人個個喜出望外,紛紛回家打包行李,準備跟隨秦王殿下到洛陽開闢基地組織。可這邊剛收拾利落,就聽到李淵陛下不顧自己的身份,再一次食言了。不但說話不算數,還把房學士杜學士趕了出去。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還留在秦王府的長孫無忌連忙找到妹夫李世民,告訴他必須馬上行動,除掉李建成李元吉。

已經到了必須拔劍的時候嗎?

一向有主意的李世民也不禁陷入了困惑,最後,他決定去請教兩位智者。

第一個被找上的是李靖。

說來抱歉,李靖兄也是隋末的風雲人物,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要是數中國十大名將,怎麼數,李靖兄也不會落在名單之外,但因為李淵同志只相信自家人,李靖雖然才華橫溢,但一直給李家嫡系打下手,而且一直在長江以南活動,脫離中原主戰場,所以本文介紹不多。

雖然沒有跟隨李世民橫掃中原,但顯然,李世民頗為看重這位名將,將他列為第一個諮詢對象。有點意外的是,李靖拒絕為李世民提供建議,表示自己不便插手皇室的事情。

從李靖家出來,李世民又去找了第二個人。

這個人我們很熟了,他是徐世勣。

要是長安城內找聰明人的話,徐世勣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這也是李世民找他的原因,但一個人要稱得上聰明二字,就會知道什麼事該管,什麼事不該管。

同李靖一樣,徐世勣婉言拒絕了李世民的請求。

一天之內被兩個寄於厚望的人拒絕,心情自然是不太好的,修為差點的可能還要惱羞成怒,懷恨在心,進而伺機報復。但李世民竟然還有一絲欣慰。

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不結黨營私的人啊,這樣的人正是日後大唐朝所需要的人才。

李世民同學還是且慢高興吧,先問一下,以後的大唐是你的大唐還是你哥的大唐。

站在長安的街頭,面對著這座熟悉的城市,李世民突然感到有些陌生。他曾經瞭解這裡的每一個人,這裡發生每項一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當中,可漸漸地,這些面孔變得糊模,這些聲音變得遙遠,掌控力正從他的手上滑落。

危險的氣息籠罩著他的全身。

李世民曾經反敗為勝戰薛舉,對峙半年鬥劉武周,武牢關前千騎拒十萬,水淹三軍逐劉黑闥,但他一生最為艱苦、最為兇險的鬥爭卻即將發生在這歌舞昇平的天子腳下。

李世民開始懷念那些沙場廝殺的日子。

武德九年(626)的六月,邊關的狼煙又一次沖天而起。

這一次入侵的不是東突厥的大當家頡利可汗,也不是剛跟李世民正式拜了把子的突利可汗,而是那位因為長相欠佳而失去大可汗之位的鬱射設。

這位兄弟來得太巧,正趕上李世民舉步維艱的時刻,不少史學家懷疑這可能是李世民故意引來以圖再次掌控軍權。當然,這個可能性是有的,但必須得說可能性不大。因為這位鬱射設雖然跟唐朝有過一些軍事交流,但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前些年因為被唐軍趕出河套地區,本就脆弱的感情早就破裂了。這次殺出來,也沒有到長安圍觀李唐內鬥的意思,僅僅是奪回自己的舊地。

況且,更重要的一條。李世民已經一年多沒當過主帥,李淵也正在擺脫唐朝對這位秦王的軍事依賴。所以,突厥人的進攻並不一定對李世民有利。

事情的發展證實了這一點,突厥的進犯並沒有讓時局朝對李世民有利的方向發展,反而將秦王府引入到一個更危險的時刻。

在李建成的推薦下,李淵任命李元吉統帥諸軍北上。

李元吉是一個瘋狂的人。

曾經有一次,李元吉在家裡埋伏了殺手,準備刺殺到自己家裡竄門的李世民。最後被李建成勸阻。

從這件事情上,大抵可以看出相比懦弱的大哥,李元吉心更狠、手更辣。但不容易看了來的是,李元吉的野心比李世民更大,用計更毒。

那次,李世民不是一個人來的,他是陪李淵來的,耐人尋味的是李建成也在。家裡人都齊了,而李元吉竟然要當著父親兄長的面殺掉李世民。

試想一下,殺了李世民,怎麼向李淵交待?亂刀之下,李淵會不會順便被砍翻?而殺了李世民,李淵,這個大哥李建成還留著有什麼用?

根據所有的線索演繹一下,可能會得出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結論,李元吉極有可能不只是要伏殺李世民,他是準備一鍋端。

這是一個可怕的結論,但並非沒有先兆,在前面的楊文幹事件中,大家或許還記得那位莫名其妙的司農聊宇文穎,本來李淵勸他去將楊文幹忽悠來,這位仁兄卻一五一十倒豆子般將所有的真相告訴了楊文幹,最後成功將楊文幹送上梁山。

我們沒有說的是,這位宇文穎是李元吉的親信,同時,必須提醒一點,李元吉的親信不一定代表著就是李建成的親信。

又據齊王府的線人舉報,李元吉曾經說過一句話:

“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

在李元吉看來,李世民是蟬,李建成是螳螂,而他才是真正在後的雀。

對於這樣的局面,我只能說,搞政治鬥爭的人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李元吉很快展現了他的手腕,利用統率諸軍的機會,將秦王府的大將尉遲敬德、程咬金及秦叔寶等人調到了自己的軍營。

以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拉擾不來的人才,現在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包帶走。

李元吉還特地要求要閱秦王府的兵,好從中挑選精銳充實大軍。

而這,還不是李元吉計劃的全部。

在東宮齊王府費盡心機挖角秦王府時,李世民也同樣在撬東宮齊王府的牆角,跟李建成們老盯著秦王府一線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沒有去打魏徵們的主意,他把目標瞄準了一些不起眼的人物。

這些人可能不是力拔山兮的將軍,也不是足智多謀的參謀,但他們同樣能夠起到關鍵的作用。

東宮三寺之太子率更寺的率更丞王晊被李世民策反了,品階只有七品,主要掌控漏刻,說白了,就是打更中的霸主,當然,打更中的霸主依然是打更的。在掉下一根電線杆就有可能砸死一個大官的長安,實在是一個低微的官吏,其品階只有從七品,屬七品芝麻官一級。可芝麻雖小,也能影響一張大餅的風味,芝麻官雖少,也同樣能決定一件大事的成敗。

因為身處東宮,這位王晊探聽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沒有猶豫,馬上將這個消息密報給了李世民。

說實話,李世民雖然早知道跟兄弟有火併的一天,但聽到這個密報後,還是嚇了一跳。

這是一個計劃,細節如下:

在李元吉出征之日,李建成拉著李世民到西郊的昆明池設宴送行,在酒宴上埋伏大漢將李世民拖下,當場斬殺,然後寫個秦王暴病而亡的報告。最後李建成進宮逼迫李淵讓位,李元吉在昆明池繼續坑殺尉遲敬德。

至此,大功告成!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狠準毒的計劃。

東宮的劍已經伸到了李世民的脖子上。

李世民曾經身陷沙場,被數十倍的敵人團團圍住,但要論生平最險惡的時候,大概就在此時。

李世民將這個消息透露給自己的部屬,要求大家集思廣益想個辦法出來。

到了現在,還有什麼辦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長孫無忌強烈要求先下手為強。

尉遲敬德因為蹲過李元吉的黑獄,火氣最大,表示秦王要是再猶豫不決,自己就跑路了,以後混江湖去(竄身草澤),反正不會留在秦王府坐著等死。

尉遲敬德一喲喝,公孫無忌馬上大喊同去同去,寧願跑江湖也不當什麼嘮子官了。

先發制人的建議在秦王府得到了全票支持,可在最後關頭,李世民猶豫了。

李世民並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多年的征戰生涯讓他養成了殺伐果斷的性格。而在這件事情上,他卻有些舉棋不定。

之所以無法下斷決心,是因為這個事情不同於跟敵人作戰,這一次,他面對的是自己的親兄弟。而猶豫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因為不忍心向兄弟下手,這裡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唐初這一起爭嗣事件統稱為玄武門之變,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爭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出現這樣的印象,不能怪讀者,因為這正是李世民同志很多年積極干預史書編纂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精心掩蓋了玄武門的本質。

所謂的玄武門之變,不是李世民大戰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李世民挑戰李淵。

說到李淵,大家可能有一個困惑,明知道自己的這個二兒子勞苦功高,而且慾望強烈,自己的大兒子還算好說話,為什麼不重新分工,把太子之位讓給李世民呢?

李淵大概是動過這樣的心思,可每當李淵心頭湧起這個念頭,隨之而來的,他就會聯想到一些歷史事件,並從而否定了自己這個念頭。

中國的帝王是很重視歷史的,在改朝換代之後,新皇朝一般會馬上組織人員修前朝的歷史,並把這項工作當作一項重點工程。如此重視的原因不是為推翻對方感到抱歉,而是要從前朝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

對李世民不利的是,前朝就有一個血的教訓。

隋文帝楊堅就曾經廢掉了太子,改立二兒子楊廣為太子。後面的進展證明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楊廣弒父奪位,並在十多年間,就將強大的隋朝送上了絕路。

有楊堅這個負面典型在前面立著,李淵就絕不允許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位置,讓隋朝的錯誤在唐朝重演。

搞清楚李淵先生的立場之後,我們便可以知道玄武門之變的本質不是兄弟相爭,而是父子相爭。

這正是困難的部分,對兄弟下手已經不容易,反抗父親更難,曾經弒父的楊廣已經頂著煬的惡名。

在以孝為先的中國,挑戰父親將成為其一生的汙點。而李世民,恰好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於是,在將突破最後的道德底線時,李世民變得猶豫起來。他無法把自己的這個顧慮說出口,只能等待有人能夠領悟。

秦王府人才濟濟,終於有人發現了李世民的這個顧慮。

這個人是長孫無忌。

明白了比不明白更難,勸人兄弟相殘已經夠不容易,更何況要勸兒子鬥倒老子。但長孫無忌不愧是隋朝名將長孫晟的兒子,竟然被他想到了一套說詞。

“秦王認為舜是個什麼樣的人?”長孫無忌突然問道。

李世民奇怪這個問題,但依然很快給出了答案:

“是聖人。做為兒子,他很孝順,做為君王,他很仁慈。這都是不用說的。”

長孫無忌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如果那天舜下去疏通水井而沒有出來,他算是孝嗎?如果那天舜上糧倉沒能及時下來,能稱為仁嗎?”

李世民如醍醐灌頂,一下打消了自己的顧慮。

長孫無忌所說的是有關舜的一個傳說,話說舜的父親瞽叟不喜歡這個兒子,有一天叫舜掘井,等舜下去後,瞽叟在井上填土(不是後爹啊)。眼見就要活埋,可沒多久,舜又恭敬出現在父親面前。原來,下井之前,舜留了一個心眼,提前在井壁上挖了一個逃生通道。而這位瞽叟坑兒子的決心似乎很強,又一次讓舜爬上糧倉修補,等兒子上去後,他在下面開始放火,幸虧舜用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了下來。

最後,長孫無忌用孔夫子對挖井修屋事件的評論為這次成功的勸說做了總結:

“大杖避,小杖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孔老師的話還是要聽的,但要革老子的命實在事關重大,最後關頭,李世民竟然叫來了一個算卜的(應該不是街上現請的),請示一下老天爺的意見。

正在打卦的時候,有一個人大步邁了進來。

此人叫張公謹,魏州人,初為王世充的部下,降唐後一直沒找到正式單位掛靠,最後經徐世勣跟尉遲敬德介紹才進了秦王府當幕僚。

兄弟走到這一步不容易,秦王府的未來就是他的未來,進來之後,看到二少爺還在算卦,氣不打一處來,搶過算卦用的龜甲扔到地上:

“占卜是因為猶豫不決,現在的事情不是猶豫的事情,要是算出來不吉利,難道就坐以待斃?”

是的,問天問地不如問自己。

李世民的眼光終於堅定起來。他面向長孫無忌,下了一個命令:

“去把房玄齡杜如晦叫回來!”

長孫無忌出去了,然後長孫無忌回來了,出去是一個人出去的,回來也沒搞三行人,依然是一個人回來的。

人沒帶回來,話倒帶回來一句:

“請轉告秦王,聖上有旨意不讓咱們事奉秦王,今天要是私自前來,必是死罪。對不起了,這一次,咱們就不來了。”

李世民憤怒了,在最需要有人出謀斷策的時候,自己最倚重的謀士竟然撂擔子。氣憤之下,李世民大吼:

“他們難道想背叛我嗎?”

長孫無忌請你們不來,我自有人去請你們。

李世民取下腰間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

“拿我的刀去,要是他們人不來,就取他們的首級來。”

在長孫無忌的引領下,鬍子拉碴體大腰粗的尉遲敬德拿著大刀殺氣騰騰出現在房玄齡杜如晦面前時,這兩位謀士卻相視笑了起來。

第一次不去不是擺架子,只是他們需要確定李世民的決心。

現在刀子都拿出來了,可以確定這位秦王下定了革父親命的決心。

這一天晚些時候,房玄齡、杜如晦跟著長孫無忌進入了秦王府,而為了避人耳目,尉遲敬德獨自一人從另一條路繞回了王府。

在這一天的夜裡,李世民跟他的智慧團們謀劃了一夜,不知道他們謀劃了什麼,可以得知的是,這是一個困難的任務。我們已經說過,李世民的對手不僅僅是李建成,李元吉。還有另一個老謀深算的李淵。要一舉戰勝三人才算真正的成功。

這段文字大部分取自我在今日頭條的專欄《隋唐不演義》,歡迎大家閱讀。


腦洞歷史觀


唐高祖命令李元吉率兵去邊塞援救烏城,李元吉與太子李建成商議,企圖藉機殺死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已經密謀確定,要在昆明池餞行時,將秦王李世民徹底置之於死地。

就在暗流洶湧、形勢異常危急的時候,安插在太子身邊的線人向李世民報告了這一消息。

驚恐與猶豫並存的李世民,把自己心腹謀士長孫無忌等人召集起來,徵求意見。

終被打動:舜帝故事警醒,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長孫無忌看出李世民雖然緊張憤怒,但是還沒有果斷決策。於是,設計了一場非常巧妙的勸說大戲。

長孫無忌問李世民:秦王認為舜偉大嗎?

李世民回答:當然偉大,舜是聖人。

長孫無忌對李世民說:如果在清淤水井時,舜沒有多長一個心眼,就被其父親與弟弟用土掩埋了,那麼舜就化作水井深處的淤泥了。

長孫無忌接著說:如果舜沒有一對能飛的斗笠,就被其父親與弟弟所放的毒火燒成灰燼了,哪裡還有惠及天下百姓的恩澤啊?

長孫無忌繼續說:舜之所以偉大,因為他的心中裝著天下的百姓,他的心裡始終謀劃著大事。當父親用兇器擊打的時候,舜之所以快速逃走,就是時刻準備做大事啊!

站到窗口,望著幽深的皇宮庭院,李世民想到自己目前的境況,確實與當年的舜一樣一樣的。

長孫無忌的話真的很有道理,李世民在心裡反反覆覆質問自己:為什麼要讓無能無功的李建成繼承皇位?為什麼要讓兇殘歹毒的李元吉陰謀得逞?為什麼自己不能勇敢地擔當起振興李家王朝千秋偉業的重任呢?

當李世民慢慢轉過身來的時候,一群謀士熱切的眼神看見了一項偉大的決定。李世民用重如千斤的語氣一字一字地說:先發制人!

決心已定,李世民還想通過占卜來預測勝敗吉凶。

猶如上天安排好的一樣,當時最著名的卦師張公瑾進來了。看見占卜龜殼,張公瑾直接拿起來收到牆角。

張公瑾對李世民說:問鬼問神不如問天子!秦王就是天子。現在就是商議如何採取行動,儘快掌控大局。

聽了這些幕僚的看法,李世民不再猶豫,命人把謀士房玄齡、杜如晦召進秦王府,密謀行動的計劃。

出乎預料:房杜推辭不來,李世民派人持劍相邀

李世民命令長孫無忌悄悄去請房玄齡、杜如晦兩位頂級謀士,要求他們儘快趕到秦王府,籌謀行動計劃。

出乎預料,長孫無忌回來後報告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兩位不謀而合,都不願來。

他們不來的理由也是如出一轍。房玄齡、杜如晦都說:高祖陛下已經下發敕書,告誡我不準再為秦王服務。假如我現在私自到秦王府拜見秦王,一定會獲罪而被處死的。請原諒我不敢遵照秦王的命令。

李世民分析二位謀士的心思:一是不清楚秦王是否已經下定決心;二是害怕洩密遭到高祖懲處;三是擔心自己的安全。

李世民詢問身邊的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房玄齡、杜如晦真的要離我而去嗎?

長孫無忌說:二位也許是在觀望。

李世民果斷把自己的佩劍取下來,遞給尉遲恭。堅定地命令道:請將軍走一趟,看看到底什麼情況。

李世民為什麼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真的要殺死他們嗎?

打消疑慮:李世民要向他們表明自己不再猶豫了

在這之前,秦王府的下屬親信都是提心吊膽、憂心忡忡的,尤其是房玄齡和杜如晦更是惶恐不安、憂心如焚。

房玄齡曾經對長孫無忌說:太子與齊王已經做好謀害秦王的準備了,一旦發生動亂,那就不是秦王府土崩瓦解、不可救藥,而是整個大唐江山能不能保全的嚴重問題啊!趕緊奉勸秦王現在立即採取行動,挽救大唐、拯救天下百姓吧!

長孫無忌認為英雄所見略同,於是,直接把他們的想法稟告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立刻召見房玄齡和杜如晦。房玄齡勸導李世民:秦王勞苦功高,理應繼承皇位。請秦王斷然行動,千萬不要猶豫不決!

杜如晦也勸說李世民,儘快行動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可是,李世民顧及兄弟手足之情,考慮父親養育之恩,總是處在遲疑、搖擺、觀望的複雜心情之中。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向高祖密報,說房玄齡和杜如晦策動李世民篡奪皇位、還要弒殺父皇。唐高祖雖然沒有完全相信李建成和李元吉,但還是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狠狠訓斥一頓,然後調出秦王府,不許再參與秦王府的事情。

李世民很清楚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處境,也能夠理解他們的心情。

為了打消房玄齡和杜如晦的疑慮,李世民把自己的佩劍取下來,讓尉遲恭帶上,向他們表明:快劍斬亂麻,我心已定,儘快制定行動計劃。

威逼強迫:李世民派遣尉遲恭就是要讓他們認清形勢

李世民命令尉遲恭攜帶佩劍、前去要求房玄齡和杜如晦到秦王府來,是有道理的。

尉遲恭對李世民鐵膽忠心,絕無旁念;尉遲恭已經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公開的仇人了。

為了收買尉遲恭、為自己所用,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經私下派人送了一車金銀珠寶給尉遲恭。

遭到尉遲恭直接拒絕。尉遲恭回覆說:我本來罪該萬死,秦王救了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現在我註冊在秦王府當官。為了報答秦王的恩情,我寧願赴湯滔火、萬死不辭。

尉遲恭還說:如果對秦王懷有二心,我就是見利忘義的小人,那麼太子和齊王要我又能幹什麼呢?

李建成和李元吉非常生氣,不僅僅對尉遲恭懷恨在心,而且秘密派人暗殺尉遲恭。

因為尉遲恭殺氣太重,刺客膽量不夠大,暗殺行動失敗了。

後來,李元吉到唐高祖跟前告狀,尉遲恭企圖謀殺太子李建成。唐高祖下詔將尉遲恭關進特別設立的一座小牢房裡。李元吉準備找機會殺死尉遲恭。

由於李世民不顧一切向唐高祖請求,才使得尉遲恭免於一死。

房玄齡和杜如晦很清楚尉遲恭對李世民的忠心。

李世民派遣尉遲恭攜劍來請,讓房玄齡和杜如晦明白,行動已經迫在眉睫了,已經亮劍,戰鬥還會遠嗎?

李世民還向房杜二人發出警告:

你們怕皇上,難道就不怕我秦王嗎?皇上可以殺你們,難道我秦王不能殺你們嗎?

如果你們膽敢背叛我,我的人、我的劍能放過你們嗎?

房玄齡和杜如晦多麼聰明,當然知道尉遲恭攜帶李世民佩劍到來的警告意味。

保護安全:李世民安排尉遲恭負責他們的人身安全

當時箭在弦上,隨時都會發生戰鬥,而且在黑暗如漆的夜晚,危險更是增加幾分。李世民十分清楚這一點。

李世民很擔心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位溫文爾雅的謀士的人身安全,所以,派遣非常具有戰鬥力的尉遲恭帶上寶劍,前去相請。

尉遲恭在當時就是守護神的象徵。前面提到,李元吉命令刺客謀殺尉遲恭。

很多人都為尉遲恭擔驚受怕的時候,尉遲恭絲毫沒有懼意。他把自己所住房子的所有大門窗戶全部打開,自己正常躺著睡覺。

刺客幾次三番進到尉遲恭家的院子裡,看見躺在床上的尉遲恭像極了一頭大黑熊,竟然嚇得四肢發抖。

最後刺客沒敢下手。悄悄逃跑之後,刺客暗自慶幸還能保住一條小命。

李世民確信,派遣尉遲恭去負責保衛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安全,絕對是萬無一失的。

尉遲恭跟著長孫無忌分別找到房玄齡和杜如晦,告訴他們:請趕快到秦王府共商大事。

二人沒有任何推脫,立馬換上普通百姓的服裝,跟著長孫無忌向秦王府走去。尉遲恭跟在不遠不近的後面,保衛著他們的安全。

人才,是決定成敗的第一要素;用對人才,成功也就觸手可及了。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始末說起。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年少從軍,在唐朝的盡力與統一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

對於李世民來說,“秦王”這個稱號遠沒有“太子”更有吸引力,他認為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果敢應為唐朝當之無愧的繼承人,可長幼有序,唐高祖李淵立了李世民的長兄李建成為太子。

為了實現自己遠大的抱負,李世民在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及追隨李建成的四弟李元吉,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開啟久盛不衰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很注意籠絡人心收納人才,所以他的身邊一直能人輩出,這些人才中,最讓太子李建成忌憚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

但是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卻要尉遲恭拿著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說是請,其實隱含騰騰殺氣,為何李世民在政變前夜想要殺掉自己的得力助手呢?請聽有書君為您一一道來。

一, 房玄齡、杜如晦其人。

房玄齡出身於仕宦之家,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年少便通古今知曉天文地理,18歲便中了進士,入隋朝廷為官。

房玄齡頗有識人之才,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便投靠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得力的謀士。在李世民帳下,房玄齡在軍政事務上出謀劃策,為李世民書寫軍事奏章,還幫著李世民四處蒐羅人才,是李世民非常仰仗的大軍師。

杜如晦也是當世極有才華之人,當世對他有“聰明識達,王佐之才”這樣的評價,早在隋末被徵為預備官員時,便為隋朝禮部侍郎高孝基所器重,不過杜如晦有著過人的智慧,他看出隋朝敗局已定,不願為其效力,於是辭官歸隱。

說是歸隱,其實心懷大志,只是蟄伏著期待明主的出現。李淵平定長安後,房玄齡聽說杜如晦有謀斷之才,便將其舉薦給了李世民。

後來在與各軍閥的征戰中,杜如晦的謀略鬼神難測總是棋高一著,打得敵人無還手之力,立功無數,深得李世民器重。

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搭檔簡直是黃金組合,算無遺策令敵人膽寒,當時人稱這兩人為“房謀杜斷”,李世民得此二人如虎添翼。

二, 房玄齡和杜如晦在龍爭虎鬥中推波助瀾。

李世民麾下能人眾多,又因為赫赫戰功在軍中威望極高,房玄齡還在不斷地為李世民網羅人才,形成了一股極大的政治勢力,這讓太子李建成如芒刺背,夢裡都恨不得將李世民團夥除之而後快。

李建成和他的四弟李元吉抱團,明裡暗裡都在削弱李世民的勢力,他的努力得到了唐高祖李淵的肯定,在李淵的授意下將一大批能人志士調離李世民身邊,房玄齡和杜如晦首當其衝名列調離人員榜單。

房玄齡極有政治遠見,他看清楚了當下形勢,第一個規勸李世民放手一搏,杜如晦也為李世民分析形勢,李世民已成為太子眼中釘,和太子李建成之間已經沒有了骨肉情深,只有你死我活,與其被他人幹掉不如先下手為強。

這些話雖說講到李世民的心坎上,但發動政變風險太大,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所以他還有些猶豫不決。

還沒等李世民做出決定,房玄齡和杜如晦便被李建成從李世民麾下調任為朝廷官員,按照唐律,朝廷官員不得與藩王往來,否則便要斬首。

秦王李世民心裡很清楚這條唐律就是衝他來的,雖然氣惱,但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臂膀被他人折斷。

三, 房玄齡和杜如晦激將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房玄齡和杜如晦被調走,表面上和李世民沒有往來,但是在他倆的謀劃下,李世民身邊的長孫無忌,尉遲恭和侯君集等人繼續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沒有左膀右臂商量,李世民更難痛下決心。

公元626年,突厥作亂,李建成趁機向唐高祖李淵進言讓李元吉去平定突厥,並建議將李世民的部下都調到李元吉麾下聽用,此舉意在一舉消滅李世民和他的團伙,李世民到生死存亡的時刻,再也容不得他猶豫了,當即決定發動政變。

多年征戰中,李世民已經習慣有事和房玄齡和杜如晦商量,更何況是賭上身家性命的關鍵時候,於是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就讓長孫無忌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倆人來議事。

長孫無忌走了一趟,人沒帶來,卻帶來了一句話:“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房杜二人是真的怕殺頭不敢面見李世民嗎?其實不是,他們倆人都是政治高手,等李世民下這個決定已經等了好久,說這樣的話只不過是擔心李世民再猶豫於是故意激將。

李世民聽到這句話,非常惱火,馬上解下自己的佩劍交給尉遲恭,並對他說:“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是準備背叛我嗎?你拿著我的劍去帶他們來,如果不來,你就把他們殺了。”當尉遲恭拿著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倆人知道這次李世民是鐵了心,這也正是他們希望看到的,當即化妝成道士跟著尉遲恭來到了秦王府。

經過一番周密的籌劃,第二天便拉開了殺兄屠變的政變序幕,也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給房玄齡和杜如晦記了首功,等到李世民成為皇帝后,他們二人都被重用官居宰相,和一代明君一起開啟了盛世太平,為後世留下了不少君臣佳話。

成就多大事業,很多時候不一定取決於你有多大才能,關鍵還要看你身邊有著什麼樣的人。

李世民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是因為如房玄齡和杜如晦一樣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們的豐功偉績比起來,殺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惡行了。

故事說到這裡,有書君有些感慨:你能成就多大事業,很多時候不一定取決於你有多大本事,關鍵還要看你身邊有著什麼樣的人。

李世民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是因為如房玄齡和杜如晦一樣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們之後立下的豐功偉績比起來,殺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惡行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三個原因。

第一,李世民不值得信任。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鐵桿謀士,武德九年六月初二,李建成請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回來吐了血,房杜跟李二說,李大對你下手了,你得趕緊想轍,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啊。但是李二沒有主意,第二天,李淵命令房杜二人出差,李淵把李世民叫入宮中,攤牌,準備弄他,李世民以李建成淫亂後宮為由逃過一劫,回來後還是沒下定動手的決心,關鍵時刻尉遲恭跟他說,你再不動手大傢伙都走了,我也要走了,你一個人等死吧。李二方才下了決心,派人去追回房杜,房杜說,李二是個沒有主意的人,優柔寡斷,我們是奉了聖旨出京的,擅自回去就是死罪,如果李二沒下了動手的決心,我們回去就是挨宰,所以不回去。使者回來彙報李二,李二遂派尉遲恭帶著自己的佩刀追趕,如果他們不回來,說明想背叛我,給我砍了腦袋帶回來。房杜看到李二的佩刀和尉遲恭,尉遲恭把具體情況跟他們說了,房杜認定李二決心動手,方才跟著尉遲恭回來。

第二,佩刀是個信物,說明事情緊急,見佩刀如見李世民,相當於皇帝的尚方寶劍。

第三,為啥要派尉遲恭而不是別人。因為只有尉遲恭才能把李世民的動手意圖確切的告訴房杜,讓房杜事先有個準備,能夠在路上迅速思考出大致對策來,畢竟時間就是生命。再則也只有尉遲恭才能讓房杜相信李世民的確下了動手的決心,別人辦不了這事。


唐風宋月


盪舟遊玩的李淵,無可奈何的父親

玄武門之變,是唐代最著名的一次政變,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政變之一,這場政變,讓武德年間兩大重要的政治力量徹底攤牌。只是讓李淵無奈的是,這兩股勢力不是朝臣的勢力,如果那樣的話,無論誰勝利,對自己的地位都不會有任何影響。

但這次政變,是他兩個兒子之間的爭鋒,而爭鋒的焦點,是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史料記載,在玄武門政變發生之時,李淵居然在後花園裡盪舟遊玩,前面打的天昏地暗,作為皇帝的李淵,居然充耳不聞。

我們不否認這樣是歷史的事實,當時,李淵的確在盪舟遊玩,直到尉遲恭取了李元吉李建成的人頭,然後,李世民跪在地上吸李淵的乳頭,來表達父子之情,李淵才在震驚以及悲憤中,將皇位讓給了李世民。

大量的學者從這些真實事件中,找到了一些隱含的原因,這些隱含的原因歸根到底,就是,李淵是不得已遊玩的,換句話說,李淵一定知道要發生什麼,然後,沒有任何辦法阻攔。

這場政變,壓力最大的應該是李世民,因為這一場政治冒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李世民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積累了相當多的能人異士,而且這些人都是極為忠誠的。但問題是,既然是冒險,前提就是,他們沒有必勝的把握,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是失敗的。

李建成的實力

我們先看一下李建成的勢力,到底有多大,頭號人物,李建成,二號人物,李元吉,這個集團的手下,也有很多能力超群之人,比如魏徵,王珪,這兩個人在後來的貞觀之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比如武將薛萬徹,這個人雖然沒有位列凌煙閣,但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帥才,他在軍中的地位,也遠高於尉遲恭。

再比如,裴矩,這個人背景極為深厚,是一個世家大族,從北齊開始,就擔任著重要的職位。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人是個左右逢源的精明角色,最善於的就是外交工作。因此,在隋朝時,他通過外交手段,拉攏東突厥,削弱吐谷渾,在隋朝滅亡後,他在竇建德,宇文化及,李建成手下都是紅人。

這樣的人物,是極為厲害的人物。

秦王的實力,其實從核心成員的質量上看,其實是不差的,有像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這類的人傑,也有像尉遲恭、侯君集這樣的名將,但他的綜合實力以及在長安城的根基,遠不如李建成。

文臣武將價值觀的探討

這樣的冒險行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像房玄齡,杜如晦的認可和支持,他們兩個是絕對忠心的。但我們必須注意一點,他們都是書生,都是文臣,對於這些書生文臣,他們的政變,都源自於筆桿子和舌頭,而並非刀兵相見。血腥暴力的政變,實際上並不符合這些文臣的價值觀以及審美。

這樣的價值觀和審美是文臣和武將的根本區別,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鴻溝,很少有人可以逾越,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歷朝歷代,文人和武將總是不對付,即使他們沒有什麼太大的分歧,但總是有很多小矛盾,這些的根本原因,就是價值觀的不同。

這樣的價值觀不同,導致文臣更偏於保守,而武將更偏於激進,對於這樣一場玄武門政變,尤其是涉及到血腥暴力一類比較符合武將審美觀的大事件,武將會產生一種興奮,而渴望這樣的大事件出現,有時候,這種渴望可以超出自己對生存的渴望。

他們可以不在乎生死,只是為了幹成一件大事情。

李世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才,在歷史上,比較少見的文武全才的皇帝。我們都知道,貞觀之治的文治相當厲害,武功也相當厲害,其源頭在於,皇帝李世民,會打仗,也會治國。

但我們從李世民的生平,以及成長的軌跡看,李世民十六歲就已經開始帶兵打仗,並且參與雁門關解救隋煬帝的戰役,在唐朝統一天下過程中,李世民的軍事才幹發揮到了極致,他像是很多勇猛無敵的將領一樣,帶頭衝鋒,甚至敢帶著幾千人去打十幾萬人。

可見,雖然李世民文武雙全,但他的骨子裡,依然是一個武將。

因此,對於李世民而言,像許多武將那樣,一旦決定了一場政變,就非常渴望通過血腥暴力的手段,來奪取政權,所以,在玄武門政變發生後,他很果決冷靜的射死了李建成。

冷靜,沉著,無情,這些看似貶義的詞語,對於一個武將,一個軍人而言,是最高的讚賞。

這樣的武將情結,讓李世民對於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文臣產生一些奇怪的感覺,李世民從來沒有懷疑過他們的忠誠,但李世民很清楚,文臣的保守和武將的激進,是一個很難調和的矛盾。李世民根本沒有時間去討論這件事的可行性,以及風險。更不想去討論。

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很簡答,就是用刀劍,讓兩個人不再去想那些有的沒的的東西,而是像武將一樣,腎上腺素暴增,頭腦發熱,然後幹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

而要讓文臣在短時間內熱血沸騰,只能由一個文化水平不高,忠誠,暴躁,而又能拼命的武將,採取一些簡單粗暴的辦法,來實現,於是,尉遲恭就是最佳人選。

後世對於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杜如晦參加玄武門之變,往往有了過多的猜想,甚至覺得是不是李世民不信任這兩個人,或者這兩個人有什麼其他想法。其實,這樣的猜測顯得過於謹慎,這件事的根本原因,只是文臣和武將的審美以及價值觀的不同。李世民為了能讓這些保守溫和的文人在短時間內熱血沸騰起來,採取的一次心理戰而已。


小小嬴政


玄武門之變發動之前,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關係,已經達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了。因為李世民在建立大唐的過程中,功績太卓越了,而且他的身邊還跟隨著一群文臣武將,這都是讓李建成不能安枕的原因。

如何才能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是當時李建成最迫切想幹的事情。

所以,李建成就開始捉摸怎麼把李世民身邊的人給調開了?

當時的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面前的智囊。李建成覺得只要把這兩個人給調開,留下一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將,李世民應該就翻不起什麼大風大浪來了。

想到這裡,李建成就去給皇帝李淵進言去了。

李淵也覺得李建成說到有道理,畢竟李建成是太子,以後的接班人是他,你李世民養那麼多能臣武將,有什麼用?

所以,李淵就下了一道聖旨,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調到了地方去了。

房玄齡和杜如晦的離開,讓李世民集團的人,開會覺得不安了。

他們認為,李建成早晚會把李世民身邊的所有人,都給調開,只要李世民身邊沒有任何人了,那也就意味著李世民就任由李建成宰割了。

這時候尉遲敬德找到李世民,讓李世民提防著李建成一些。說若是任由事態這樣發展的話,很多人看到情況對自己不利,都會選擇離開他的。

長孫無忌也和李世民進言,說最近必須要有點動作了,否則,李世民手下的這些人,不被李建成調開,也會因為怕李建成的調撥,而不得不離開李世民的。

真到那時候,李世民就危險了。

李世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了,所以,他派了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讓他們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找回來。

因為李世民要做大事,沒有這兩個人出謀劃策是不行的。

尉遲敬德他們臨走之前,李世民還特意給了尉遲敬德一把刀,說若是他們不來的話,他他們就地解決就行了。

意思就是說,他們來就不殺他們,不來就殺了吧,反正留著也沒有用了。

李世民都這樣說了,當尉遲敬德找到房玄齡和杜如晦之後,他們能怎麼樣,敢說個不字嗎?

要知道他們都和李世民共過事,知道若是得罪了李世民下場是如何?

所以,他們寧願違背皇帝李淵的聖旨,也要跟著尉遲敬德回去。當然了他們回去的時候,還是不能明目張膽的,而是化成了道士。來到李世民的秦王府的。

回去之後沒多久,他們就開始策劃如何刺殺李建成了?

之後,才有的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事變的時候,李世民帶了九個人,在玄武門埋伏好,然後把握時機,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給殺死的。

所以,這就是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帶著刀,去找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原因。


漢史趣聞


表面上房玄齡,杜如晦被李淵調出秦王府,並且被嚴令不得與李世民再往來,是為了剪除秦王羽翼,不讓其坐大的目的,也是解決太子和秦王紛爭問題的措施。但是,大飛熊認為,其實主要是楊文幹事件餘波,所附帶而來的結果。之所以有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李淵親兒子呀,無論出現什麼“陰謀陽謀”,李淵都不願意相信這是兒子們的兄弟相殘,朝堂上也不好看。所以,無論明面暗面,太子錯或者秦王錯,都得是身邊的人獲罪或者說“使壞”是他們身邊的親信大臣。



房玄齡,杜如晦是久隨李世民多年的親信,又是善於謀劃的人才,自然首當其衝,被“小杖受,大杖走”了。可是為什麼說和楊文幹事件有關係呢?因為楊文幹事件本身疑點重重,普遍被認為是李世民構陷李建成謀反的一場陰謀,很多朋友包括大飛熊都具體分析過,這裡不重複了。而且,事後李淵的處理,也恰好說明了他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只是處理了東宮的王珪,韋挺,以及秦王府無關緊要的杜淹。另外王珪,韋挺在貞觀時被起用,王珪成了四名相之一,這是後話。總之,楊文幹事件後,太子和李世民的矛盾明朗化,李世民的爭位的意圖也暴露了,李淵的天平傾斜後,自然要打壓秦王府的人馬。



這自然包括“謀主”,著名的“房謀杜斷”了,所以,房玄齡對來請他開會的長孫無忌說,李淵命令我們不許侍奉秦王,今天私自見面,會被誅殺的,所以不敢去《舊唐書.房玄齡傳》。這既非危言聳聽,但是也不是出自房,杜本意,卻更像在試探和激發李世民的下定政變的決心。道理很簡單,房,杜根本不用怕死,只要李建成上臺,他們的日子未必好過得了。但是,如果李世民遲遲不下決心,發動“玄武門之變,房,杜即使今晚見了李世民也沒用。甚至,萬一被李淵,李建成得知這件事,性命一樣不保。只是以房,杜的才華,就這樣白白的死去,未必太過憋屈和而且還毫無意義,所以相見還不如不見。



李世民和房,杜共事那麼多年,難得會不清楚這兩人的“尿性”?再說,先前不正是房玄齡首先提出行“周公之事,不拘小節”的嗎?所以,李世民讓尉遲恭帶刀去找房杜,絕非是威逼,而是表明決心和協商之事的重大,都動刀了,不就是要拼命了。所以,這次大家就一起去了秦王府,但是,房杜是打扮成道士和長孫無忌一道,提著刀的尉遲恭則從他道進入。這也說明了,當時局勢很兇險了,房杜先前拒絕李世民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


大飛熊騎士


這件事情的大背景是這樣的:武德後期,李建成試圖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上奏李淵,將李世民的2個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趕出了秦王府,到了武德九年(626)六月,李建成和李元吉決定利用突厥入塞包圍烏城的機會,讓李元吉帶兵增援烏城,並策劃了昆明池兵變計劃,準備在昆明池餞行時,派人刺殺李世民。同時,讓李元吉在軍中誅殺李世民的心腹尉遲敬德等人。該計劃被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那裡的率更丞王晊及時的密報給了李世民。李世民緊急召集府僚商議對策,進行反擊。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需要房玄齡和杜如晦協助他進行部署和謀劃,他先是派出長孫無忌去請二人,但是被二人拒絕了,“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資治通鑑》),意思是說,我們奉了李淵的命令不再效力於李世民,現在如果私自拜謁,肯定會死,因此不敢前來。實際上,房玄齡和杜如晦對李世民是極為忠心的,而且他們也是李世民的核心心腹,如果李世民真的敗了,房杜二人絕無好下場。那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認為,其目的應該是迫使李世民下定最後的決心。因為他們判斷不好李世民這次請他們去,是決心放手一搏,還是僅僅一般性的諮詢和籌劃。從當時李世民想占卜一下,被張公謹直接把占卜用的龜甲扔到了地上來看,李世民當時確實沒有完全下定決心,因此,房杜二人的擔心是有道理。

李世民應該是明白了二人的意思的,派了尉遲敬德再去請,請注意,尉遲敬德確實是拿刀去的,但是,那把刀不是尉遲敬德自己的刀,而是李世民的刀,“取所佩刀授敬德”(《資治通鑑》),這就很明確的向房杜二人表明了決心,自己準備大幹一場了。尉遲敬德對此也心領神會,他去了以後,和長孫無忌再次勸說房杜,這次說的很明白,“王已決計,公宜速入共謀之”(《資治通鑑》),李世民這次真的下定決心了,您二位趕緊來一起謀劃吧。

就這樣,徹底打消了房杜的疑慮,房玄齡和杜如晦身穿道士服,秘密潛入秦王府,共同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籌劃。

以上是我的一點簡單的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詳侃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房杜二人是李世民手下重要謀臣,二人也早在起兵之初就投奔了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守仁君認為最主要的責任人是李淵。為什麼這麼說,咱們可以看看五代時期的後周,李重進和郭威的血緣關係要比柴榮和郭威的血緣關係更近,李重進的威望和功勞也不比柴榮低,但是郭威為了讓柴榮順利繼位,出面讓李重進給柴榮磕頭,強迫李重進承認柴榮的地位。這一磕就讓李重進身邊的人才心寒,讓李重進再無凝聚力可言,徹底失去了和柴榮爭奪皇位的可能性。

反觀李淵,明明立了李建成為太子,對於李世民卻還是非常放縱,封李世民天策上將,讓他成為武官之首,讓李世民有實力和李建成去爭。李淵這麼做,很有故意讓李世民和李建成去爭的嫌疑,李建成也因此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便開始針對李世民。

房杜二人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被逐出京城。看似去了李世民的臂膀,但是對李世民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反而更加堅定了李世民奪位的決心。因為李世民還是天策上將,還是武官之首,打架用的著文人嗎?房杜二人在玄武門事件中的作用說白了其實就是給李世民吃定心丸,說一聲:“你可以的,加油!”就完事了。

言歸正轉,李世民之所以讓尉遲恭拿李世民的佩刀去請房杜,一來是給房杜二人吃定心丸,因為當時被外放的官員私自回京是死罪,如果李世民隨隨便便派人去叫,那肯定是叫不回來的,之所以拿刀,就是讓房杜二人知道我李世民已經下定決心了,讓你們回去肯定是要幹大事的,二來也是震懾房杜二人,你們如果不回去,但是已經知道了我要幹啥,那就只能去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