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當中國曲協主席這些年除了反三俗都做了哪些貢獻?

A追夢人780


姜昆作為當今曲藝界體制內的大佬,可謂風頭無倆,他除了反三俗,確實還是做了一些事情但這些事情,老百姓幾乎都看不到。

比方姜昆在海外舉辦了相聲專場,一般人你是看不到的,姜昆應各地文化部門的邀請,在一些地方舉辦中國曲藝如何靠近人民之類的的講座,如果你是普通的人民,你也是看不到的,能夠與姜昆見面,坐在下面聽姜昆侃侃而談的,都是一些體制內的人士,比如分管文化藝術的領導:文化館事業編制人員,文藝院團準備評職稱的人,當然,這裡邊還有一些點綴的人民群眾,比方說帶著紅袖標的東城大媽,跳廣場舞的隔壁王奶奶……

另外,姜昆在扶持新人方面也做了努力,據小編所知,在姜昆的努力下,中國文聯曲藝家協會,還搞到了一大筆中國曲藝扶持基金,似乎每年都有,當然,這些基金與普通的文藝工作者沒有關係,姜昆旗下的姜家軍肯定是利益均佔,再有就是他喜歡的人,比方說西安的苗阜。至於郭德綱,呵呵,就別想了!哪怕全世界的華人都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姜昆也會裝聾作啞。當然,郭德綱也不需要這些虛名和所謂的基金,他自己幹,觀眾喜歡就行,他是賣票的,而姜昆是體制內送票的。

當然,姜昆在中國相聲史上還是做了一些貢獻

,比方說當年的如此照相,詩歌與愛情,虎口遐想,還是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起來,姜昆也進入了古稀之年,體制內的好處他全部都擁有,體制外的走穴掙錢也沒落下過,而且姜昆在中國相聲界擁有官方地位,不可撼動,也是一個標誌性的人物。而郭德綱這些草根,就是賺100個億,不去進貢,不去附和,不舉起大旗反三俗,休想在中國曲協的資料裡面留下隻言片語。


俊哥就是馬後炮


姜昆老師曾經對誹謗他的人嚴正警告過,說再提他亂七八糟的事情,他就讓作者和他法庭見,我這個人臉皮薄,也不愛說話,就不打算和他見面了,所以,簡單說幾句,如果看不懂,請見諒。


2006年,以著名相聲演員,著名錶演藝術家姜昆、李金斗為首的一些相聲前輩,針對相聲行業一些雜亂現象,提出“反三俗”的要求。

三俗,即低俗,庸俗,媚俗。

(三俗原指通俗,風俗,習俗,我很懷疑現在的三俗是相聲前輩自己創造出來的)

低俗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郭德綱去找于謙,于謙沒在家,嫂子開的門,郭德綱畢恭畢敬說了一句嫂子好,這沒問題,嫂子回了一句“死鬼,你怎麼才來”,這,就是低俗。

庸俗什麼意思,舉個例子,于謙父親洗頭進去了,于謙不找警察叔叔想辦法,卻拉幫結夥找郭德綱去撈父親這就是庸俗。

媚俗,就是字面意思,非要舉例子就是郭德綱說的于謙老婆“滿身大漢”

當時姜昆老師用郭德綱舉例子,嚴重鄙視相聲行業用這些三俗的笑料做包袱!

2007年,姜昆老師帶頭,起草一份倡議書,要求相聲各界同行共同加入,一起抵制三俗,而郭德綱,曾被一些人指責會遭到公眾拋棄。


而當時郭德綱確實過的不是很好


一言難盡。


2008年,為了反三俗,姜昆提了個議,大概意思我理解著是這樣:

相聲行業是從老一輩字的小劇場一步一步走向臺前,走到大熒幕上,走到晚會,這是相聲行業的進步,相聲應該發展,應該去其槽粕,現在某些小劇場管理混亂,而且小劇場模式撂地演出是相聲進步的糟粕,是發展的倒退,相聲應該在大晚會和大熒幕發展,所以建議關閉全國相聲小劇場。

關閉小劇場,這是斷郭某人的根。

老郭當場就不幹了,牴觸很大,也就是後來的撕破臉皮。

之後,很遺憾,德雲社還是面臨困境,包括李菁何雲偉10年8月發佈份聲明離開德雲社

再之後姜昆老師不點名批評某些演員道德問題,張口閉口在臺上“兒子,孫子“,對相聲行業造成抹黑,“藝術表演者應該有文人的氣質,不要跟個痞子一樣”

郭德綱:“呵呵”



而後幾年,姜昆老師一直為相聲事業做貢獻,為了拯救電視相聲行業的低迷和版權問題,為了曲藝事業的繁榮和昌盛,為了相聲藝術家的自身合法權益,姜昆老師曾提出電視或者廣播電臺播放曲藝相聲等節目時,應該按分鐘計費……

後來,好像並不樂觀,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幾年,姜昆老師依舊活躍在曲藝第一線,不止一次提倡,藝術表演者,要以身作則德藝雙馨,在臺上要把正能量,要把好的品格和理念教給觀眾,這是相聲演員的責任和義務。

“臺上你不教育觀眾健康品德,對得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麼”


姜昆老師曾說過:“我覺得只要還有一口氣,就一定要努力地為咱們的民族、咱們的文化,多建言獻策。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聽聽人家,這覺悟,你們可能不知道姜昆老師平時很忙,但依舊為相聲這門藝術操碎了心,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並立志把反三俗的決心寄託在下一代,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值得學習。


四斤



用戶9450444899321


客觀的說,姜昆的相聲藝術昇華到當曲協副主席時,已經嘎然而止。而此前,從年輕時和李文華老師合作的《如此照相》、再到春晚《虎口遐想》,已經在相聲上登峰造極了。

盛極必衰,梁左之後,姜昆再無堪稱經典的好作品了,《新虎口遐想》純粹是幻想延續舊時光芒的勉強之作,也同時成為了網友調侃的段子,如同苗阜的“萬莫其”一樣其樂無窮。

第一次“反三俗”是在2006年,彼時姜昆已是曲協副主席,也已年近花甲,形容為“江郎才盡”一點也不為過。再此之後,姜昆給相聲界做了哪些貢獻?

提攜新人是有的,比如收納了周煒徒弟、引進了苗阜進曲協

。周煒原本師承姜昆老搭檔唐傑忠的徒弟,2008年改拜在姜昆門下,這一頗受非議的“跳門”,按照姜昆接受採訪時的說法是,周煒並未正式“擺知”,不算唐傑忠的正式徒弟。

但周煒後來基本不說相聲了,演小品、幹主持、學唱功,幾乎無所不能,但都收效甚微,如今已經白髮蒼蒼,估計沒幾個人知道他是相聲演員了吧。

苗阜和姜昆有些類似,都是半路出家的相聲演員,也都是書法愛好者。“投名狀”之後頗受姜昆器重,還推薦他認相聲名家師勝傑為“乾爹”。主流相聲界在恢復傳統相聲上,對“拜碼頭”這一遊戲吸收得很到位,但對相聲傳統藝術似乎刻意迴避。

自稱是漢語言博士的苗班主,據說還是西北某大學客座講授,只是“萬莫其”一事備受誤人子弟的詬病,蹭德雲社熱度也是蹭出了新記錄——秒發秒刪。總之吧,按照網友的總結:苗阜是相聲界電工做得最出色、電工界相聲說得最好的人物。

哈爾濱“百樂會”小劇場,是曲協牽頭對體制內相聲界進行市場化的一次試水,十天前姜昆親赴哈爾濱主持了開幕式(官宣“開班式”),並順便再次反了下三俗。

以德雲社為代表的相聲小劇場已經存活二十多年了,曲協才恍然大悟想起辦“以民營賣票方式與老百姓見面”的官辦小劇場,是不是晚了點?

姜昆老師主要相聲藝術貢獻,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包括收的比較出色的弟子趙衛國、句號等,以及編訂《中國傳統相聲大全》、辦相聲網站“中國相聲網”、辦“中國名人網”等,均在“反三俗”以前。

此後主要貢獻就是“反三俗”了。極具時代烙印和爭議的姜昆,註定成不了相聲藝術家,更並非有些網友吹捧的“相聲大師”,

早年苦心孤詣、晚年好大喜功


岑詮


姜昆主席這些年對相聲藝術的貢獻還是蠻大的。除了高舉反三俗的大旗,與三俗相聲做堅決的鬥爭之外,還挖掘了很多相聲新人,壯大了主流相聲界的隊伍。另外,姜昆主席還通過各個渠道,積極的為郭德綱做宣傳,力捧郭德綱。如果說,是郭德綱挽救了相聲藝術,那麼小編覺得,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是姜昆主席成就了郭德綱的今天!姜昆主席同樣為相聲藝術的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看問題,不應該只看表面現象。我們不能因為,姜昆主席總批評郭德綱,就認為他總是打壓郭德綱。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打是親罵是愛,朋友們細想想,如果姜昆主席,心裡沒有郭德綱,那麼他會在不同地點、不同場合,公開指名道姓的談到郭德綱嗎?姜昆主席是誰啊?曲協主席、新中國第三代相聲領軍人物,全國人民婦孺皆知的老藝術家。如果沒有姜昆主席十幾年如一日,這麼不遺餘力的宣傳郭德綱,郭德綱能有今天在文藝界如日中天的地位嗎?姜昆主席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是愛護郭德綱嗎?我們在稱讚郭德綱挽救相聲藝術的時候,難道不應該為姜昆主席這樣的幕後功臣點贊嗎?


另外,姜昆主席在連續幾屆曲協主席任上,舉辦了很多次相聲大賽。成功挖掘了大量相聲新人,使之加入到了主流相聲界的隊伍當中,比如:周煒、董建春、李丁、高曉攀、範軍、曹隨風、王彤這樣的青年才俊,以及像苗阜這樣的反三俗的急先鋒,還有像何雲偉李菁這樣的“棄暗投明”的“義士”!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正是這些相聲新人的加入,使得主流相聲界的隊伍空前壯大!也為相聲藝術未來的蓬勃發展,儲備了大量的人才!這些都是姜昆主席為相聲藝術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果說姜昆姜主席有什麼美中不足的地方,小編覺得,姜昆主席不應該再做幕後英雄了,就大大方方與郭德綱握手言和,別再人為的劃分主流與非主流,大家團結一致,勁兒往一塊兒多好啊!


非著名相聲達人


說到相聲演員姜昆,他在擔任中國曲協主席多年,想必大家聽到他最多的消息,莫過於姜昆又開始“反三俗”了,或者也學起郭德綱,開啟全國相聲巡演了。



作為中國曲協的主席,姜昆可是為中國相聲事業操碎了心,雖然其說的相聲並不是特別完美,但他對相聲事業或多或少還是做了一定貢獻的。

首先,姜昆是在1985年開始擔任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那時的他也早已說起了相聲,並且還拜了馬季為師。



直到1995年,姜昆更是辭去中國廣播說唱團的團長一職,開始擔任自己創立的中華曲藝協會的會長,一心專注於相聲演藝。由此可知,姜昆對相聲還是非常厚愛的。

在擔任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以來,姜昆就常年登上春晚的舞臺,向大家表演他的相聲。當年與唐傑忠、李文華等相聲演員的搭檔,也沒少給觀眾帶來歡樂啊。



在這期間,姜昆除了表演相聲,還組織編纂了《中國傳統相聲大全》,並且還出版了《中國傳統古詞大全》等等書籍。這些可都是姜昆在擔任曲協副主席時的功勞啊。



多年的付出與努力,姜昆也確實不負眾望,在2003年,姜昆還獲得“德藝雙馨”藝術家的的稱號,不得不讓人羨慕。

姜昆在擔任曲藝家協會主席後,對相聲事業可是兢兢業業啊。或許,大家聽的最多的還是他所領銜的“反三俗”,對於這姜昆主席可是認真的,來不得半點馬虎。有時更是拿出“寧可錯殺一千,也不能放過一個的氣勢。”



姜昆當上中國曲協主席除了“反三俗”這個“最大的功勞”之外,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貢獻,說出來大家不要見笑就是了。

比如,這些年,相聲在姜昆老師的引領之下,相聲可是百花齊放,不僅僅只有郭德綱的德雲社,還有青曲社、嘻哈包袱鋪、樂活卉以及曹雲金的聽雲軒等等,各式各樣的相聲演藝隨之崛起,為相聲的豐富多彩增添了許多色彩。

另外,姜昆作為曲協主席,他在近幾年也開始了全國巡演,不僅是推廣自己的相聲,也算是對相聲文化的一種傳播。這換做他人可不一定能夠達到的啊。



更可謂的是,在郭德綱開啟世界巡演後,姜昆也沒落下,他也走起了世界巡演,雖然演出現場沒有像郭德綱那麼豪華,但姜昆更像是將中國相聲傳播出去而努力,是一種文化的宣傳,而不是單純的只為了賺錢。



姜昆這些年提出“反三俗”,郭德綱也似乎是其打壓的對象,只是郭德綱在這種形式下,越挫越勇,才成就今天的郭德綱。所謂有競爭,才會有發展,間接的將相聲傳承發展,這裡也不得不感謝姜昆啊。

大家別以為姜昆只是閒著嘴上說說而已,其心底可是每天都在為相聲操勞啊,似乎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相聲的發展而努力,所以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



總之,姜昆擔任曲協主席這些年,其為中國相聲的發展與傳承都做了一定的貢獻。將來的某天,在相聲功勞簿上,姜昆的名字高高掛起時,你也就知曉了。

歡迎路過的朋友點贊、留言討論哦,點擊關注,更多娛樂資訊第一時間與您共享!

娛樂小練兒


現在網絡上提起姜昆都是一片謾罵之聲,這個問題也不例外,估計題主提這個問題就是為了黑姜昆的吧?其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需要獨立思考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客觀的思考一下過去、現在和將來。

誠然,姜昆在成為曲協領導以後針對相聲沒有做什麼有益的事,更多是在瞎胡鬧,比如提議取消小劇場、相聲網絡化、提倡相聲的創新並身體力行的演繹了所謂街舞相聲等等事,體現了他對於相聲的瞭解真的比較淺薄,基本功欠缺。


從本質上來說,我相信他作為曲協領導是真心想把相聲搞好的,但是真的能力不濟,所以這些年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推動主流相聲事業發展方面基本一事無成,主流相聲現在基本上已到了窮途末路。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正是以姜昆為首的主流相聲界碌碌無為,才襯托了郭德綱的成功,印證了郭德綱的觀點,比如相聲必須要回歸小劇場、相聲的創新必須要建立在基本功的基礎之上、傳統相聲大復興等等,可以說姜昆這些年一直在做反面教材。

但是,姜昆並非一點貢獻也沒有,我認為以下兩點必須得到肯定:


1、個人私德沒有問題,沒有借勢壓人。以姜昆的能量和地位,想要幫助他女兒進入演藝圈小有名氣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姜昆與郭德綱之間有矛盾,網絡上侮辱誹謗謾罵姜昆的內容層出不窮,以姜昆的能力和位置,如果真心要給郭德綱穿小鞋的話,郭德綱這些年經歷的艱難困苦可能要加重很多倍。


2、提攜新人不遺餘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趙本山,如果沒有姜昆提攜,老趙可能還在鐵嶺混飯吃呢,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但是姜昆不計回報的發掘了他,這些年自己都不在公開場合說這種事,現在的90後估計沒幾個人知道姜昆是趙本山最大的恩人了。


除了趙本山以外,賈玲、陳印泉、侯振鵬、董建春、李丁、高曉攀、苗阜、王聲等人走紅的背後都有姜昆的幫助。

姜昆今年快七十歲了,退休在即,相信歷史會給他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雖然我也不喜歡現在的姜昆,但是我至少不會罵他!


相聲演義


看了半天評論,覺得很無聊。難道相聲就是一個不分黑白,是非顛倒,沒羞美臊,唯利是圖的行當?什麼有觀眾就是硬道理,什麼誰都有七情六慾,咋不讓你們老婆女兒光著屁股上臺表演呀,什麼藝術也不用有,愛看的人照樣可以滿坑滿谷。用觀眾多來肯定成績,用濫欲來鑑定人性,這不是胡說八道嗎?雅,不是非要陽春白雪,俗,也不是低級下流,每一個人都有性生活,你總不能因為人們都有性生活就在舞臺上亂淫吧?每個人都離不開屎尿屁,你就要整天屎尿屁不離口地正天嚷嚷嗎?雅,是要人們更走向文明,俗,是讓文明更貼近生活,連什麼是雅,什麼是俗都不知道的人整天在喊自己是俗人,你們不是俗人,是沒有羞恥,沒有是非觀念的混人。如果你們的主張是合理的,那麼醫療商業化,教育商業化也都是合理的了。另外,再說一句,郭德綱的門票不代表人民大眾,人民大眾捨不得花半個月的工資去聽一場相聲,那麼,他的觀眾是哪來的?這個還用解釋嗎?四十多年了,富人怎麼也有幾千萬了吧,各地充場子佔臺的人也必須安排好吧?他們捧紅一個郭德綱不是什麼難事吧?一個劇場人多,未必就是代表大眾吧?


用戶4956903716549


郭相聲及東北二人轉有的作品是有三俗的現象,但也確實接地氣、某種意義上講群眾藝術基本如此,也沒有人說他們的藝術形式是高雅的,然而在生活中也的確受到歡迎是不能否認,其實生活中真高雅的也不是一般群眾可以欣賞,也沒見群眾說什麼高雅不好欣賞,就反高雅是吧,那就你的高雅高雅吧,俺就看看我們看的懂的藝術形式總可以吧,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某些人不能以個人的喜惡而來劃分所謂的高雅與三俗,極力地詆譭三俗。你們既然要反三俗也應當拿出些高雅作品來說事,令人遺憾的高雅的沒有,低俗不屑(連低俗都可能搞不出),卻在那顯嘴巴高雅功夫,可笑的是往往又被那些所謂低俗人士懟得語無倫次、面紅耳赤,狼狽不堪,高雅真不是你們這幫人可以充的,真正高雅的人是不屑出嘴巴,而是靠實力和作品。別自找無趣,晚節不保,退休含飴弄孫更恰當


命裡多火故森林


姜昆老師的最大貢獻,是讓曲協更像政府衙門了。這裡沒有貶低姜昆老師的意思。與自己的相聲專業比起來,他更像官,儘管曲協只是一個行業組織。

不能說姜昆老師不努力,但在他領導下,他所倡導的主流相聲難見膾炙人口的作品問世,每每總是讓俗不可耐的郭德綱佔了上風。而在為人處世上則少了點風度和大氣。

這不完全是他的錯,姜昆老師也是受命於危難之際。想想曲藝這行當,猶如夕陽下那一抹漸行漸遠的餘輝,哪能留得住。就像評書評話快板書,還有幾人在聽?曲藝曲種400多,幾人知曉幾人欣賞?絕大部分註定是要進博物館的。風頭正勁的,大概也只有相聲了。而相聲之所以火,就在一個"俗"上。郭德綱正是深諳此道才走上了今天。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俗"字頭上,撐不起"高雅"的旗幟。任何藝術形式,脫離市場需求就是死路一條。退到計劃經濟,姜昆老師也許是一位稱職的領導,市場經濟下,卻好像總是摸不到脈路。這使我想起了唐吉.訶德。

姜昆老師六十有五了。退位,讓有能耐的人去幹,也是一種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