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見人就說自己是靖王劉勝後代,卻隻字不提劉邦?

侯崇飛


東漢末年,社會動亂,群雄並起。各方勢力都開始爭先恐後的拉幫結派,以擴充、壯大自己的勢力,意圖取漢王朝而代之。然而拉幫結派並推翻一個王朝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在未成功之前,為了避免被當作出頭鳥,被群起而攻之,還必須師出有名。而劉備,僅為一介貧民,靠編織草鞋為生,如何能拉起一股勢力呢?竟是因為他懂得稱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來“包裝”自己,那麼他為何不稱自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呢?那樣豈不是名聲更盛?

想在亂世拉起一股勢力,一是要有背景,二是要名正言順,師出有名。例如西北軍閥董卓,資歷不淺,打著“清君側”的名號,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後來也如法炮製,打著皇帝名義四處征伐,擴充領土。袁術與袁紹兩兄弟,家裡自有四世三公的地位,當時更是無人能及。反觀劉備,僅是一介貧民,靠織蓆販履為生,既無背景,也沒有正當理由。他若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創造以上兩個基本條件,才能出人頭地,拉起自己的勢力。

其一:劉備靠自己姓劉,逢人就稱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打著皇家的身份,為自己創造了政治資本與背景條件。而他稱靖王后代的原因是西漢劉勝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到了東漢末年,他的一百二十個兒子後代,可謂是遍佈全國。劉備世居涿郡涿縣,屬於中山國,劉勝的兒子劉貞就被封在中山國的涿郡涿縣,如此合情合理,就算是謊稱,也無人能考證。那為什麼他不稱自己是劉邦的後代呢?劉邦只有八個兒子,而且多死於呂后之手,更何況年代久遠,就算是真的,也很難讓人相信。

其二,劉備不稱自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也是為了自保。按古代宗法傳統,只有皇帝才能以皇帝為祖宗,而得了封地的王侯,他們的後代只能以第一個搬到封地的人為祖宗,不管在他之前是什麼身份都只能以他為祖宗。劉勝被封為中山靖王,本質上僅為諸侯,劉備以他為祖宗,一是名正言順,二是還間接表露出自己的目的只是光復漢室,起兵僅是為了“清君側”、“勤王”,並不是自己想造反、想成就自己的事業、想做皇帝,如此可讓朝廷勢力和其餘地方勢力無錯可挑,也將自己起兵、擴充勢力的行為解釋得合情合理。

其三,劉備這麼說還是為了招賢納士。不稱自己是漢高祖劉邦之後,以免受到有才之人和百姓不信任。一般情況下,亂世稱自己是皇帝后人,可能會被誤以為是“瘋子”,受到百姓孤立和敵對,也會讓有志之士徘徊不前。而稱自己是諸侯後代,再加上對百姓的仁義之舉,自然能受到百姓擁護和愛戴,也讓有志之士欣然前往投奔。在桃園結拜關於、張飛兩兄弟,到後來的常山趙子龍,再到未出隆中就已知天下事的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看重劉備皇叔的身份,認為他是正義之師,跟著他幹能成大事。也正因為他是皇室的後代,如果他統一天下,名正言順,也不會被歷史所詬病。

以上僅為筆者的觀點,不知各位讀者如何認為,歡迎評論交流。


鄧海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對劉備佩服到五體投地。

明明一個編席子的,突然就成為皇叔了。

關鍵是,劉備的這個皇叔,別人還很難拆穿。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東漢末年,劉家皇族已經多如狗。

大家算算看,西漢東漢高達400多年,保守估計劉家的人也有五六十萬人。

劉備自稱的“中山靖王之後”,這個“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武帝的弟弟,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

因為當時是西漢,只要是皇帝的兄弟都會被封王,這麼多年藩王也多如牛毛。

這個劉勝其實是邊緣人物,沒什麼了不起。

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中央集權考慮,多次打擊藩王的後代,先後被裁員的封疆王侯多達近200人。而劉勝的後人劉貞恰恰就在被削藩的名單中。

被裁撤以後,劉勝的後代就淪為普通平民在劉備的故鄉涿縣生活了幾百年。

期間,大量的劉勝後人出生,數量非常多,但都是平頭老百姓而已。

而因為兩漢交替的戰亂,劉家早已七零八落,親戚們互不往來,甚至家譜也早就被燒燬。

由此,任何一個涿縣姓劉的人,都可以說我是中山靖王的後代,因為根本就沒有辦法戳穿他。

就像今天很多北方明星,自稱是什麼八旗貴族之後一樣,你沒法拆穿。

退一步說,就算劉備真的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一個遠房又遠房分支,還是地地道道的平民老百姓。

至於漢獻帝為什麼不戳穿劉備?很簡單,他試圖藉助劉備對抗曹操。

畢竟當時面見漢獻帝的劉備,還是一個軍閥,又有名望,是具有實權的。

漢獻帝並沒有考證劉備究竟是不是假冒的,僅僅根據他說自己的祖先是劉勝,就認定他是皇族。

而劉備自稱是漢景帝的十八世孫,搞笑的是西漢景帝到東漢獻帝,一共出了20位皇帝,但只經歷了14代(其餘多是短命鬼,一二年就掛了)。那麼,劉備的輩分應該是漢獻帝的曾祖父背,漢獻帝應該喊劉備老太爺,而不是皇叔。


說白了,漢獻帝也不傻,這一句皇叔也不是白叫的,後來就試圖讓劉備幫忙幹掉草草了。

至於劉備為什麼不說自己是劉邦後人,很簡單,因為“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更像真的,更讓人會相信。畢竟劉邦名氣太大,劉勝則沒什麼名氣,劉備就算忽悠人也不敢太誇張了。


薩沙


劉備,在沒有發跡的時候,就對外宣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如果按照輩分來推算,他可以說是漢獻帝的皇叔,所以民間也叫他劉皇叔。

但這個後裔,很是有水份,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之子,到了東漢的時期,已經過了三百多年,所謂後裔,除了姓氏相同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太多的關係。

從歷史紀錄上看,劉備的祖父是劉雄,舉孝廉入士,他的父親劉弘早亡,所以劉備雖然自稱皇族,出身極為貧窮,這一點和光武帝劉秀很相似。而劉備能和漢朝皇族攀上關係,又有頭有臉的先祖,只能是劉勝。

在小說中,漢獻帝特意翻閱了族譜,而且在所有朝臣面前,宣讀了整個劉勝的世系名單,在一串長長的名單末尾,終於有了劉雄和劉弘的名字,於是,劉備的皇族後裔的身份,被正式確認下來。

漢獻帝這種做法,尤其是當眾宣讀的這種做法,相當有政治意味,但史官卻並不領情,在三國志裡,對於劉備世系,寫的非常模糊,也頂多是中山靖王之後只寫了劉貞,中間一大片空白,然後就到了劉雄,劉弘,和劉備。

如果說,劉備為了給自己鍍金,那為什麼不說一個更厲害一點的祖先,比如說劉邦。我猜想,這裡面有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劉邦的身份非常特殊,這個人是開國皇帝,雖然開國皇帝劉邦的後裔,的確是根正苗紅的漢家子弟,但劉備的身份,可不可以說自己是開國皇帝的後裔呢,顯然不能。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西漢實際上已經滅亡,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雖然自稱是劉邦的後裔,但依然把自己先祖劉發,作為自己宗族的主要分支。

而要往上追溯,只能追溯到漢景帝時期。所以說從劉秀開始,漢高祖劉邦,算是一個名義上的先祖,漢景帝之子劉發,才是東漢實際的先祖。

也就是說,皇帝是可以對外宣稱是劉邦的子孫,並且會祭拜先祖,但劉備這樣的身份,是萬萬不可說自己是劉邦後裔,這就存在著大不敬的嫌疑。

第二、如果說是劉邦的後裔,還存在嫡庶之間的爭議,而這樣的爭議,在封建時代,是十分忌諱的,偏偏如果說劉邦的子孫,就可能產生這樣的爭議。

因為劉邦的嫡系子孫並不多,繼承皇位的嫡子是漢惠帝劉盈,但漢景帝一支確是從劉邦的庶出子劉恆中傳下來的。整個東漢的皇族,都只是承認開國皇帝劉秀是漢景帝的後裔,並且把劉邦作為先祖,卻沒有提及劉邦和漢景帝之間的那段歷史。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再往上推,會觸及到漢朝最丟人的一件事情。

如果劉備自稱劉邦的後人,東漢皇族就不得不面對自己不想觸及的歷史陰影。劉備又不傻,不可能故意去揭這塊傷疤,就連史官在記錄漢光武帝歷史時候,也是從劉邦直接跳到漢景帝,忽略了中間那些問題。

第三、選擇劉勝,和東漢皇族的關係更近,眾所周知,劉勝是漢景帝的第七個兒子,劉發也是漢景帝的兒子,因此選擇劉勝和東漢王朝的皇室血緣最近,而且最容易得到認可。而且這樣的選擇,不會觸及到東漢皇族的核心利益。

還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那就是劉勝的兒子很多,雖然俗話說的是物以稀為貴,但認親戚這種事情,就不能以稀為貴,因為子孫少,可能造成兩種結果,一種是中間存在斷層,導致找不到祖宗,另一種是子孫少,所以記錄的比較清晰,沒有空子可鑽。

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可能露出馬腳,反而子孫眾多的人,不會如此。

劉勝這個人,歷史上的名聲並不高,史記上說這個人有兒子親屬一百二十人之多,到了漢書,則認為有兒子一百二十人,可見身體之好,播種之勤奮。

不要說是一百二十個兒子,就算是二十個兒子,那就是二十個支系,這這二十個子孫繁衍,可是一個相當巨大的數字,那麼劉備作為其中之一併不稀奇,也不會有太多人刨根究底,當然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兒子劉貞一支,是有足夠歷史依據的。

第四,就是劉備可以證明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就算是自己的先祖名氣比較差,也比較荒唐,但畢竟是先祖,漢朝最講究的就是孝廉,這是選官的重要途經,他的爺爺劉雄,就是舉孝廉入士,因此,劉備沒有理由拋開自己的真實身份,再去找一個其他身份來給自己鍍金,這種做法並不聰明。

劉備是個極為聰明而且非常謹慎的人,他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皇室身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政治資本,他也懂得如何利用皇室身份,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劉備只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卻不說自己是劉邦的後裔。


小小嬴政


劉邦的後裔,不一定是劉勝的後裔。

劉勝的後裔,則一定是劉邦的後裔。

劉備說自己是劉勝的後裔,就已經說明自己是劉邦的後裔了,沒有必要再重複強調。


如果劉備不是生活在東漢時代,那麼他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肯定會直接說自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因為劉邦的名氣更大,更能夠唬到人。

比如說劉宋武帝劉裕,他所處的年代是東晉後期,那個時候早就沒有漢朝了,根本沒人關心劉姓子弟具體是誰的後裔。所以史書上在介紹劉裕背景的時候,直接就說他是『漢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孫也』。(劉交是劉邦的弟弟)

這樣介紹,會顯得劉裕的祖宗名氣很大。



但是劉備生活在東漢末期,他就一定要強調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

道理很簡單:東漢的劉姓子弟多如牛毛,大家都是高祖後裔,包括漢獻帝劉協也是劉邦的後裔。一群姓劉的聚在一起攀關係,如果都說自己是劉邦之後,那麼這個關係的親疏就無法判斷了。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就好比一群中國人在國外聚會,大家相互做介紹時,應該說自己具體是哪哪人,哪個省的人,而不是說自己是中國人。因為大家知道你是中國人,就沒必要再做重複了。

而劉備強調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裔,正是在強調他的譜系,強調自己不是皇室直系,而是支系。他能具體的說出自己是哪一支,就可以增加他的宗室身份的真實可信度。



說到這裡,有三點要作特殊說明。

首先,劉備是宗室,但不是皇親。

所謂的皇親,指的是皇帝的近親。在東漢的末期,像陳王劉寵那樣身份的藩王,才能算是真正的皇親。而像劉備那種西漢藩王的後裔,根本配不上皇親身份。

同樣的情況,當時其它的劉姓宗室,諸如劉表、劉虞、劉岱、劉繇等人,他們也都只是宗室,不屬於皇親。

第二,劉備確實是劉勝之後。

緊接上一條。很多人說劉備宣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是因為中山靖王的兒子多,比較容易造假。這屬於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因為上一條說了,劉備不是皇親,他只是宗室身份。歷朝歷代的宗室,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身份,根本沒必要造假。

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宗室真不是什麼稀罕身份。

唐朝中後期,西域的蠻族黠戛斯人推翻了回鶻汗國,黠戛斯的可汗上表朝廷,說他是漢朝李陵的後代。由於李唐皇室自稱是李廣之後,於是唐武宗便馬上表示,既然你說你是李陵的後代,那你必然就是李唐宗室了。然後黠戛斯可汗,就這麼莫名其妙的被錄入了唐朝的宗室名錄。

這麼草率的就把一個人列入宗室名錄,試問這宗室身份有什麼用?撐死了不過就是個錦上添花的噱頭罷了。他後來招募諸葛亮,更多的還是人格魅力,而不是宗室身份。



第三,劉備並沒有說自己是皇叔。

劉備宣稱自己是皇叔,這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情節。並且有很多人戲稱劉備編家譜沒編好,輩分編的比漢獻帝還低了五輩,丟人丟大了,這其實也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情節,跟歷史上的劉備沒關係。

歷史上的劉備,他就是個很普通的宗室。他一直都很努力的在奮鬥,從鎮壓黃巾起義開始就在一線打仗。他並沒有整天打著皇叔的身份收買人心,也沒有以宗室自居。因為他很清楚自己不是什麼皇叔,自己的宗室名牌也算不上什麼很了不起的身份。

他最後成功,是他一直不放棄夢想,始終都在努力奮鬥而來的。而不是靠什麼皇叔身份,靠眼淚騙來的。



總的來說,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不提劉邦,這在當時是很正常的自我介紹。沒有必須做過分的解讀。


Mer86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很可能屬實。其實劉備對漢獻帝說的原話“,後面還有一句:

“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

整體看,劉備的家譜世系就很清晰了——中山靖王劉勝,是西漢孝景帝劉啟的第七個兒子,是漢武帝劉徹的哥哥。也就是說,劉勝的後人雖然都是皇族血脈,但是從劉勝成為諸侯王開始,他的後代成為皇族旁支。

為什麼不提劉邦?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第一個可能,體現了劉備說話的藝術。劉備作為劉勝的後人,以諸侯王的後人自稱,既顯示對當朝皇室的尊敬,也說出了兩者在三百多年前是一家的親近關係。漢獻帝當然可以自稱劉邦之後,劉備也自稱劉邦之後的話,未免有點想要跟漢獻帝爭天下的味道。

第二個可能,劉備認為劉邦的直系旁系太多,沒必要提。劉備也不只說了中山王劉勝,說完劉勝還要提一提孝景帝劉啟。既然提了劉啟,就沒必要提劉邦了。從劉啟人們自然能聯想到漢文帝李恆、漢高祖劉邦。劉啟是劉備他們這一脈最後一位皇帝,當然值得說出來。


劉備對漢獻帝說完這些話之後,漢獻帝的皇宮裡是有皇家族譜的,皇家族譜肯定很權威。漢獻帝當堂就讓官員宣讀了出來:

劉勝—劉貞—劉昂—劉祿—劉戀—劉英—劉建—劉哀—劉憲—劉舒—劉誼—劉必—劉達—劉不疑—劉惠。 這些人都是得到封侯的,族譜肯定不會記錯。

劉備的曾祖父劉惠死後,爵位沒了,劉惠有兩兒子劉崇、劉雄。劉雄就是劉備的爺爺,做過東郡範縣的縣令,有一子劉弘。劉弘就是劉備的老爹,被舉過孝廉,沒來得及做官就掛了。這個早死的老爹,雖然沒給劉備留下多少家產,家族人脈還是有的。

雖然家道中落,雖然織蓆販履,但是劉備絕對不是貧下中農,劉備算作是落魄的官宦子弟。就因為這個身份,他叔叔有錢供他讀書,他才能夠結交到盧植、公孫瓚這些牛人們。

劉備老家是涿郡涿縣,就在中山靖王劉勝的封地的範圍,劉貞(劉勝兒子)的封地就是涿縣。劉勝就有120多個兒子,特權貴族階級妻妾成群、子嗣繁盛,涿縣經過劉家300多年的繁殖,劉勝後裔的數量應該是相當可觀,估計當地姓劉的多半都是中山靖王的後裔。

所以,雖然很多人懷疑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雖然很難考證,但是劉備身份的真實性很高。


爾朱少帥


給大家畫一個簡單的圖譜解釋一下吧!



這張圖中大概就可以窺得一二了,漢高祖劉邦的一生一共僅僅8個兒子,這八個兒子翻族譜一查就知道,僅僅就八個兒子,一查絕對能夠查得出來劉備說的是不是謊言。


可是中山靖王劉勝不一樣,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和漢武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史書記載這個劉勝有一個超級大的優勢,那就是特別能生兒子,簡直就是劉氏一族的造兒子專業戶,他的一生光兒子就有120個人,延續到東漢末帝漢獻帝的時候,可能早已經不可查起。


劉備說是劉勝的後裔有很大的講究,一來可以打著皇室宗親的名義收買人心,二來就算是有人要查也許根本就查不到這件事情,而且到了劉備老爸這一代早已經家道中落,劉備的上幾代能夠被皇帝族譜記錄在內可能都是一個謎。


漢朝這個極其重視門第的年代,劉備這個皇室宗親的身份能夠讓自己迅速提高一個檔次。


事實證明劉備真的很聰明,當年劉備投靠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的時候。憑藉自己是皇室宗親的身份沒少為自己“開快車”,到了荊州的時候,劉備將他視為座上賓,給與了他很大的殊榮,而到了赤壁之戰以後,劉備西取益州的時候,劉璋更是將劉備當成了親兄弟,這“皇室宗親”的口號打的真是賊雞兒有用啊。


但是,劉備的身份是否屬實已經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沒有人知道劉備皇室宗親的身份到底是真是假,也許劉備的身份還真的是如假包換的皇室宗親也說不好。


可能劉邦的帝王光環太大,太容易讓人懷疑事情的真假。在後來的歲月裡,我們也卻是看到了一個真正為國為民的漢皇后裔,他所建立起來的川蜀政權讓多少人為之感慨,也讓多少人為之感動,從某種程度上,劉備正是那個延續了漢室王朝的亂世英雄。


歷史總探長


簡單說,兩點原因:

1、在古代宗族制度下,嫡為大宗,庶為小宗,五世則分,亂吃亂喝,但不能亂認祖宗,瞎攀親戚。

2、劉備對別人說自己是「靖王劉勝後代」,同時攜帶了地理、籍貫信息:俺是河北人,也是皇家後裔。

------------------------------------------------------------


詳細說,兩點原因:

1、如果你姓李,但你如果動不動跟李嘉誠攀親戚,就是個大笑話了。

同理:古代「宗族制」度下,「大宗、小宗」有別,祖宗不能亂認,也是要講「基本法」的。

起源自周代的宗族制相當於今天的「憲法」,主要是以祭祀權來體現尊卑有序,親疏有別,最基本的人倫禮儀和社會規範,是保持社會穩定的根本大計。

我們知道宗族制是「嫡長子繼承製」,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息爭」,而不是「選能」,所以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之說:

  • 嫡系長子繼承王位為大宗,天下共主,享有主祭的權利。

  • 庶出次子為小宗,被分封到其封地。

可以把「宗族制」和「嫡長子繼承製」想象成一棵樹,「樹的主杆」就是「大宗」,「樹的支幹」就是小宗,

以此類推:庶子在其封國內也可是一個「次級主杆」,又可分為大宗和小宗,權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士,士的長子為士,庶子為平民。”

不但皇室是這個模式,諸侯、大夫、或者富裕的平民也一樣,這是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的根本的「繼承法」。


毛傳曰:王者,天下之大宗。所以,「王室」可以說是宗族大樹下「根目錄」。


白壽彝先生的解釋:



隨著家族不斷的繁衍,新的支幹會不斷滋生,就要不停的「開宗立族」,古人是怎麼規定的呢?

我們來看經典文獻的記載:

大宗是「有百世不遷之宗」,小宗是「有五世則遷之宗」,也就是「大宗」是「一以貫之」的主杆,五世之後就要「分叉」分出「小宗」。

如下圖「五世祖宗」的樹狀宗族組織:

以上書影截圖引自:□ 張利文. (2012). 論祭祀制度中大宗法向小宗法的演進.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6), 45-54.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儒家的禮經文獻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制度,也就是說是一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並不是說古代就嚴格實行了「五世則遷」的制度,只能說這是宗族制的「基本法」。

同理,宗族制在中國綿延數千年,「嫡長子繼承製」往往並不會完美的貫徹,實行得並不好。但對古人來說,這是不言而喻的正確價值觀,絕對是可以當「憲法」作為論據的。

好,我們再回到劉備身上。

我們知道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是從漢武帝時代就分出來的「小宗」,中山王這一大分枝,又有「大宗、小宗」,不停的分叉,到劉備已經是庶人了。

古代的「宗族大法」,別說一般的平民百姓知道, 劉備雖然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好歹也是見多識廣的豪傑,如何認祖歸宗的「基本法」,他應該是理所當然明白。

在「宗族制」下看劉備宗族身份:

從「大漢劉姓皇族」來說:

  • 歷代劉姓皇帝是萬世一系「王室-大宗」,這是「根目錄」


  • 劉備血緣系統是「小宗」,從漢武帝時代的劉姓庶子劉勝分離出來的。沒有祭祀歷代漢皇的祭祀權;「根目錄」下的「子目錄」

從「中山靖王劉勝」宗族來說:
  • 在劉勝這一宗族系統內,他的兒子中山哀王劉昌是「大宗」,「劉勝系中山國」這個諸侯「大宗」到中山懷王劉修(前69年-前54年)就斷絕了。第二次冊封中山王跟不是劉勝的後裔。

  • 劉備在「劉勝宗族」內也是屬於「小宗」,「劉勝系中山國」斷絕以後,劉勝後人很多變為庶人,劉備的爺爺劉雄是範縣縣令,父親事蹟不可考。

這個問題也就不在這裡詳細討論,漢代中山國的世系詳見:

  • 1、雷紅兵:《西漢.中山國始建及疆域的考證》,http://www.mancheng.ccoo.cn/news/local/4922387.html
  • 2、張平一. (1997). 漢代中山國的世系和疆域. 文物春秋(3), 53-56.

那麼綜上所述,漢獻帝見劉備,劉備自稱「景帝玄孫」、「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是非常之合理的,因為劉備和皇室一宗是從這裡開始分宗的。


劉備是不是是貨真價實的「皇叔」,我不敢斷定,起碼當時的人和歷代史家都沒有懷疑這一點。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劉備這樣說自己中山靖王的後裔是非常得體的,不卑不亢,不是其他人說的為了掩蓋什麼自己卑微的身份。

一代雄主光武帝劉秀,也是個隔了三十九條街的遠房皇孫,劉秀就自稱長沙定王劉發之後,因為他的這一宗是從這裡跟皇室分宗的。

除了軍權的「硬實力」,「中國式奪權」靠那些手段?搞玄學,玩制度,套血緣:

  •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等這類玄學,收智商稅,如:王莽、黃巾軍。

「大美興,川普王」,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助美利堅大統領登上大位。
  • 有絕對實力,曹丕和李淵、趙匡胤屬於玩制度,搞禪讓。

  • 劉備、劉秀就是「套血緣」起家,孔子云:名不正則言不順,沒有實力的玩家,有這樣的「皇室血緣」簡直就是天賜良機。諸葛亮罵死王朗不管真假,說明劉氏子孫「自帶光環」的。


那麼,劉秀稱自己為長沙定王劉發、劉備稱字為中山靖王之後,完全得體,符合古代的「宗族大法」。


反而稱自己為劉邦之孫,有些唐突,因為劉備這一直從宗族制來看,並不具備漢代皇帝的祭祀權。


劉秀、劉備兩人都不是冒牌皇孫,用「皇室血緣」為自己造勢傳名有何不可?在古代意識形態下,非常合理。

再說了,劉秀、劉備最主要還是有才能,「皇室血緣」都是次要的。「皇叔之名」只能讓某一方面在輿論高地上,不是決定性因素。


--------------------------------------------------------

2、還是用同樣一個比喻:假如你姓李,如果你說你你是李嘉誠同鄉,人家會明白你是潮州人,你說我是李世民後代,人家知道你是從哪裡來的?

同理:劉備說自己是劉邦的後代,能體現自己的籍貫、地理信息嗎?

劉備對別人說自己是「靖王劉勝後代」,同時攜帶了地理、籍貫信息:

俺是河北人,別看俺是賣草鞋的,也是中山靖王遺落在河北皇室貴胄!

用常識去想:你在外地碰到向一個陌生人介紹你自己的時候,你首先就會說:我是哪裡人,姓甚名誰!是不是這樣的?

河北歷史上曾經有過兩個中山國;

  • 戰國早期鮮虞族人的中山國,國都在今天的平山縣三汲鄉,後來被趙國滅亡。

  • 西漢時期建立的中山國。

中山靖王劉勝封地中山國,正是承襲了戰國時代的中山國。劉備和劉勝的關係上文已經說了,其實,歷史上劉勝就是一個花花公子,算不上很壞,也算不上很好。

河北滿城漢墓就是中山靖王劉勝和妻妾的墓葬,墓葬出土寶物在海昏侯墓葬沒有出土以前,絕對算得上漢代第一墓葬,奢華程度令人咋舌。

班固的《漢書》記載劉勝「樂酒好內」,從劉勝墓的陪葬器物來看,真不是浪得虛名:

劉勝死後穿「金縷玉衣」,能灌水的「自慰仿生器」陪葬,一百多個兒子,我的老天!劉勝生前該有多「好內」。最細節的地方是:把石磨和整套的洗澡搓澡工具都帶到陰曹地府。

小學歷史課本上長信宮燈就是劉勝墓中出土:

劉勝墓中有漢代的最精美的燈具


引自:吳杏全. (2009). 滿城漢墓出土之燈具研究. 文物春秋(1), 59-65.

總之,劉勝奢華生活,吃飯的筷子的都是象牙做的,與劉備淪落到賣草鞋席子,真是太有「違和感」了!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三國演義》裡,劉備經常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正史《三國志》也明確寫道:“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想來他向人作自我介紹的時候,也是這麼說的吧。

我們知道,劉備說他是“中山靖王之後”,目的是要表明他是皇室血統。因為有這個皇室血統,讓他在三國亂世後,具有很高的號召力。既然想表明皇室血統,那麼,說自己是劉邦之後,或者不說是劉邦之後,而說是劉恆之後、劉啟之後,不都顯得更有號召力嗎?畢竟這幾個人是皇帝。是皇帝,更能顯示出皇家血統的身份。為何劉備偏偏“避重就輕”,說是“中山靖王之後”呢?

(劉備劇照)

我認為,劉備這麼說,主要有以下一些考慮。

一、與劉備當下的地位更配。

劉備雖然是皇室之後,那時候卻已經淪落為一個整日靠編草鞋賣草鞋為生的平民。這個平民的地位,與劉邦、劉恆、劉啟這些皇帝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的。如果劉邦不說“中山靖王之後”,而說是這幾個皇帝之後,那就顯得有些攀龍附鳳。如果劉備給人一種攀龍附鳳的感覺,一定會讓他的形象大打折扣,號召力就會明顯減弱了。

二、讓劉備的出生顯得更真實。

如果劉備說是劉邦、劉恆、劉啟這些皇帝之後,別人肯定立馬會想到一個問題:既然是這麼顯貴的皇室之後,可為什麼卻如此窮困潦倒呢?這樣一來,人家就會懷疑劉備話的真實性。同樣的,一旦懷疑劉備話的真實性,就不太可能歸附他了。

反而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大家就明白了,中山靖王只是個藩王,他的後代有一些封了爵位,有一些並沒有獲得封賞。沒有獲得封賞的,後代沒落了也就不足為奇。於是一下都會覺得劉備說的話是完全真實的。

(百姓歸隊,圖取其意)

三、讓劉備獲得別人的同情。

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這就讓劉備給別人一種落難的公子王孫的形象。我們都知道,所有落難的公子王孫,都會得到老百姓的同情。這是一種普遍性心理,從古至今都是這樣。

劉備在拉隊伍打江山的時候,正是想要獲得老百姓的同情。當老百姓同情他的時候,就會歸附他,隨他一起,把失去的富貴給奪回來。我們在《三國演義》裡看見過很多次劉備的哭。劉備為什麼會哭?其實就是為了博取同情。這和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所起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奪取天下,圖取其意)

四、避免別人刨根問底追究。

劉備究竟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後”?雖然《三國志》上是這麼記載的,但是,其實還是很值得懷疑的。雖然漢朝也有族譜,但是經過了三四百年,再加上中間東西漢又斷過代,因此,很多皇室的子孫,其實並沒記入皇室族譜中(連劉秀是不是皇室之後,都是值得懷疑的)。劉備的先祖,是不是很完整地記在族譜裡,也是值得懷疑的。

中山靖王劉勝在歷史上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他的兒子特別多。《漢書》記載,他有兒子一百二十多人。正因為兒子眾多,所以誰也理不清這些兒子的情況,更理不清這些兒子後代的情況。而這些兒子後代幾百年後的情況,那就更加理不清楚了。所以,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有個很好的好處,就是避免別人刨根問底。沒人刨根問底,劉備作為皇室之後這個事,就只能由劉備一個人說了算。

總之,劉備說這話的目的,只有一點,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號召力,讓更多的人追隨他打天下。所以劉備選擇中山靖王劉勝,而不是劉邦、劉恆、劉啟這些皇帝,顯然是非常恰當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漢書》《三國演義》)


張生全精彩歷史


為什麼劉備逢人就說他是中山靖王的後代,這個問題應該找老羅問問,首先我乃中山靖王之後也,這個口號還真不是劉備自己叫出來的,是羅貫中幫他叫出來的。


不過話雖然如此說,但是劉備實乃中山靖王之後。《三國志》上面明確記載了劉備的身世來歷,劉勝的後代。因為劉勝兒子後來犯了事,被奪去了爵位。但是《三國志》提到劉勝統共才兩回,第一次還是介紹劉備身世。

從老羅的自身考慮,其實他是偏愛劉備這個人物的,所以他筆下的劉備總是那麼仁慈,反觀曹孟德就不一樣。為什麼老羅要讓劉備時刻強調“中山靖王”之後,想想他的寫作背景,就不言而喻了。



曹子建1987


新年好!我是雞湯。

我認為,劉備所以絕口不提高祖後人,跟自己家譜正宗否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政治需要!

事實上,不只要劉備,漢室宗親中,劉焉、劉表,都只能稱自己是魯恭王之後,不敢稱高祖之後。他們的譜系可正宗著呢!



劉焉、劉表,正宗的漢室宗親,都不敢說自己是劉邦後人

為何?因為,只需要說自己中山靖王之後,就把高祖後人這個概念表達清楚了。政治資本已經貼上了,再說什麼高祖後人,就過了!

我是中山靖王之後,因此,我想恢復祖宗家業,復興漢室,立不世之功,將來也回到祖先王爵之位。



劉邦:朕基業大,子孫多,可以多幾個當王的,但繼承帝位的一次只能一個哦

但高祖後人這句話自己說出來,就壞事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獻帝,我也是高祖後人哦,我也有漢朝帝位的合法繼承權哦。



獻帝:劉備你說自己是皇位候選人?

那麼…結果如何,還用再說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