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生活》雜誌是一本在美國發行的老牌週刊雜誌,地位與《時代》雜誌相差不遠。前身是1883年在紐約市曼哈頓發行的《幽默》週刊。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生活》雜誌

1941年11月24日,《生活》雜誌用了8個頁碼,刊登了邁當斯拍攝的龍泉驛專題《中國式小鎮——小場鎮使中國不可戰勝》,全面介紹了在中國抗戰背景下,可以被稱為中國傳統小鎮代表的龍泉驛人民的工作、生活情況。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邁當斯站在龍泉驛西柵子的魁星樓上,當時拍下的街景。從照片看,街道並不寬,但很熱鬧,趕集的人主要靠步行。通過畫面彷彿可以聽叫賣吆喝聲。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當時受過教育的很少,會寫字在一個鎮上也沒有幾個人,所以就有了代寫書信的行當,當時是抗戰時期,龍泉驛的男勞力有很多都參軍抗戰,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川軍。圖為家屬通過代寫書信給家裡的男勞力寫信。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在當時沒有學前教育,兒時的娛樂也很少,動畫片等童年節目還沒有。小孩子們最喜歡的就聽大人講故事,聽一則故事還不過癮,常常纏著大人再講一則。對一代人而言,故事是美好的童年回憶!照片中的老大爺手拿書本給孩子們講故事。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傳統的中藥鋪,中醫也稱漢醫,通過“望、聞、問、切”的方法診斷病情,切脈是中醫最直接追常用的診斷方式。診斷以後根據病情抓藥,圖為一名中醫帶著墨鏡為患者切脈。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獨輪車在當時是最常見和最實用的交通工具,可以拉貨,也可以拉人,別看它小,能裝很多貨,獨輪車是純手工做成,連輪子也是木材做的,後來才發展用橡膠輪,再後來就退出歷史舞臺了。趕大集買物品,推著獨輪車可以節省人力。圖為一老漢推著獨輪車,裝滿貨物,並拉上一人。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在當時龍泉驛較有威望和鄉紳的合影。

鄉紳的稱號可不是自我任命,也不是政府任命,完全是憑著在一個地方的威望,一般都是輩分最高的長者,有重大事情是由鄉紳解決的。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據說龍泉驛得名,源於鎮上有一口龍王井。那個時候沒有電機水泵,沒有自來水,吃水全部是人力挑,用來挑水的是純手工製作的木桶,結實耐用,但有一個缺點就是太重。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在當年,好一點的飯館才會有雞魚肉蛋,還有一些獵人打來的野味。能下起館子的不多,下館子的一般都是達官貴人,土豪商人。

民國時期成都龍泉驛真實的百姓生活,慢生活體現成都人的個性

四川茶館全國有名,這是老成都的標誌,茶館的椅子桌子全部是竹子做成,茶錢不貴,都能消費得起,大家在一起喝喝茶,擺“龍門陣”(就是聊天嘮嗑),下棋打牌,困了就在椅子上閉目養神,還有掏耳朵等服務,價格合適又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