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姜昆一輩子的相聲小段給你印象最深的10段是哪些?最有教育意義的是哪段?

改天之腳


姜昆最大的功勞就是讓相聲差一點變成歷史,差一點變成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恆成過去。據說姜昆是中國相聲界的珠穆朗瑪峰,對相聲的貢獻空前絕後,主要功勞是讓相聲差點絕後。姜昆說相聲有四門功課——說學逗唱,其中唱就是指唱歌。 郭德綱說也說相聲有四門功課——說相聲的唱指的是太平歌詞,屬於相聲本門基礎。 這問題就來了,姜昆是相聲大師傅毋庸置疑,為什麼他說相聲的唱就是唱歌呢? 難道郭德綱錯了? 這可不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是一定有個標準答案的! 如果郭德綱說的對,姜昆是不是就算相聲界誤人子弟的珠穆朗瑪峰? 基礎的東西都能出問題,高低立判吧😄





溫舟小魚


對於姜昆老師,對於這個人,我沒有評頭論足的資格,畢竟人家是曲協主席,相聲大家。但是,對於他的作品和職業,我可以說點自己的看法,本身藝術就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認可。有掌聲雷動,也必然有嗤之以鼻。

自小家裡父母喜歡聽相聲和評書,與其說喜歡,不如說沒有幾樣娛樂方式導致的。我也就跟著聽,漸漸的喜歡聽。我最初就是磁帶的錄音機聽,有時候我父親會把收音機裡的評書錄下來聽。最多的是劉蘭芳的楊家將,錄了十來盤。感覺那時候,八十年代,應該是相聲的輝煌時期,百家爭鳴。這種局面,和眾多優秀的相聲人才有關,也和時代有關。因為,九零年以後,電視逐漸普及了,新鮮的娛樂方式總會瞬間佔據大眾的生活。

說前邊這些,一是為了說明相聲真的輝煌過,幾乎是主要的音頻娛樂方式,沒落也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是大環境所致,那麼就更提現那個扶相聲大廈於將傾的人的牛逼;二是為了說明鄙人不是聽了三天相聲,就在這裝明白。當然,我依然是外行,談的只是個人看法。

結論:

聽過侯寶林,趙寶瑞,馬三立,馬季,唐傑忠,馮鞏,牛群,趙炎,劉偉,李金斗,大兵,洛桑,柏林,苗阜,王聲等等等,都有讓我真正的大笑的作品,唯獨姜昆老師,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我聽不笑代表不了姜昆水平,這是必然。但是我聽了那麼多都笑,唯獨他的一個都聽不笑,也多少反應了一點什麼。記得還有一盤磁帶,虎口遐想主打,封面畫一老虎血口大張,但是真的沒笑。

老百姓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為了開心聽相聲,要是打著聽相聲提高素質、培養三觀的旗號,真的有點虛高。

我還認為,外行不能領導內行。專業技術一定要過硬,說話才能有分量。光開會,政治戰隊,憑空拔高精神層面,真正的專業荒廢了,是不是有點搞笑。

希望所有吃公糧的都多幹實事,少說空話。








嘿白咴


姜昆的相聲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是他和唐傑忠合作的《電梯奇遇》,專門諷刺某些官員不作為、瞎作為的。其大意就是姜昆家住的那居民樓老沒水,讓人生活不方便。從夏天反應到冬天,水的問題解決了,可暖氣又沒了。為了解決老年人取暖的問題,於是小區就成立了個老年的士高學習班。居委會大媽見姜昆是名人,能說會道,容易引起領導重視,就讓他去有關部門反應情況。結果他去反應情況的時候,被電梯困住了。為了解決姜昆被困電梯的事,伙食科長建議姜昆在他們那開飯,宣傳科長要授予他一個光榮稱號,人事科長出主意要將他從原單位借調過來,最後通過研究,辦公室主任拍板,將姜昆從原單位借調過來,馬上享受科級待遇,每天伙食標準是四塊六毛三,白天算他上班,晚上當他值勤。

裡面有些橋段笑死人了。例如開完會後伙食科長回來了,向姜昆報喜:“姜昆同志,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經過我們仔細的研究並報上級批准,決定將你的伙食標準定在四塊六毛三,中午咱就吃點四喜丸子雞蛋湯,五花肉炒蔥花,一頓飯四個饅頭夠了嗎?咱們效率大樓講效率,你看,飯都做好了,來來來,端過來。”可姜昆被困在那鐵籠子似的電梯裡,哪裡吃得了呀?幸好有人出主意:“姜昆叔叔,我們把菜和饅頭掰碎了往裡扔,你張開嘴巴接著啊。”結果大家就像動物園裡餵狗熊那樣,把飯菜掰碎了往裡扔,姜昆東一口西一口的應付了個半飽。

跟著宣傳科長也回來了:“姜昆同志,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們也研究出來了。我們覺得像你這麼有名的演員被關在我們這裡實在太難得了。為了表示對你的敬意,我們決定送你一個光榮稱號。像什麼植樹造林標兵、滅鼠能手、百城萬店無假貨等等名額已經滿了,我們就不考慮了。最後咱們決定送你一塊牌匾,上面寫四個大字:鐵窗烈火。”

接著人事科長也回來了:“姜昆同志,恭喜你,你可當科長了。經過我們研究,鑑於你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我們決定讓你立刻享受科級待遇。”

另外他和唐傑忠的《虎口遐想》也不錯,說他星期天去動物園玩,不小心掉老虎洞裡引來一段遐想。

有段是諷刺文革時期形式主義的《如此照相》,是和李文華合說的。大意是說他在文革時期到革命照相館拍照片的經歷。一進門就有個“顧客須知”:“凡到我革命照相館拍革命相片的革命同志,進我革命門須先高呼革命口號。如革命同志不高呼革命口號,則革命職工將以革命態度予以革命的拒絕。此致,革命的敬禮。”呼完革命口號還要背老三篇,背完老三篇還要練習照相的姿勢,還有規定20個不照,即逆光相不照,因為逆光相發黑,象徵著黑暗,梳小辮子的不照,因為梳小辮子顯得幼稚;燙髮的不照,因為那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鼻子高的也不能照,有裡通外國的嫌疑。一頓折騰下來足足浪費了一天時間,他肚子餓得咕咕叫,臨出門還得跳忠字舞。

還有他和馬季、趙炎、馮鞏等說的《五官爭功》也挺好笑的。說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腦袋等搶功勞,諷刺社會中某些人不團結,總強調自己,以自己為中心的。

其他的還有《新虎口遐想》、《捕風捉影》、《祖爺爺的煩惱》、《找同學》等也不錯。


血染戰旗紅


我個人很喜歡姜昆。

他在他那一代的相聲演員裡是最好的。

姜昆從藝在文革後期,那時的中國萬馬齊喑,文化藝術界寸草不生。姜昆在侯寶林、馬季、李文華、唐傑忠等老藝術家的帶領下,刻苦學習,努力探索,大膽創新,成為了中國相聲界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姜昆膾炙人口的相聲作品有:如此照相、虎口遐想、電梯風波、錯走了這一步、祖爺爺的煩惱、愛的挫折、詩歌與愛情、打針、醉酒、想入非非等;很多觀眾喜聞樂見的相聲作品都是他和李文華一起表演的。

姜昆的相聲藝術成長、成熟於改革開放初期;當時幽默諷刺還被社會上一部分人視為大忌;姜昆和同時期的新老相聲演員用相聲段子鞭撻極左、嘲諷四人幫;為改革開放搖旗吶喊,功不可沒。

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相聲的興起,相聲逐漸弱化了諷刺功能,變成了歌頌型的相聲,從而使相聲漸漸沒落,姜昆也參與其中,實在是一種遺憾;其中的原因值得姜昆和後來者反思和總結!


魯韌


京昆說的相聲,我說實話我小時候就聽過,但是我只覺得他鬧騰,和潘長江,差不多,沒什麼笑點,我們小時候沒有選擇,收音機,電視,就放他們的,你有辦法嗎,強姦性的叫你聽,但是馬老的,候老的,他們這些老藝術家我一樣愛聽,姜的我是很討厭


元寶180118413


您多想了,他姜公公能湊起十段,內200場專場早就開工了,就虎口脫險1.虎口脫險2,屁基本功沒有,輩兒擺的還挺高,還挺官僚,對待相聲前輩的後代,就分配工作養大象,嗯。好人


Jarvis505


印象最深的十段是《如此照相》《特大新聞》《虎口遐想》《電梯奇遇》《捕風捉影》《著急》《樓道曲》《琢磨》《詩歌與愛情》《祖爺爺的煩惱》,要說教育意義每段都有,並不是要教育誰,而是每段都有個明確的積極向上的主題,這也是姜昆年輕時相聲的特點:主題明確,積極向上,而且較為高產,在同時期的演員來說確實也是佼佼者,後來政事纏身就差多了。


大漠孤煙265


現在哪裡有姜昆打壓別人,網上到處所見都是蜂擁而上打壓姜昆吧。說到電視相聲,新相聲,馬季,姜昆是數一數二的。著急,電梯奇遇,特大新聞,虎口遐想,樓道曲,送春聯,琢磨,如此照相,如此要求,嚴重警告等等,塑造的人物鮮活,故事有趣,諷刺到位,至今也立得住,栩栩如生。說到傳統相聲,姜昆雖不擅長,但也至少在公開表演場合說過五段傳統相聲,說過《八扇屏》渾人,說過幾回《大相面》,說過《金剛腿》,說過《怯剃頭》,說過《論富貴》。雖非所長,總體上還是說得中規中矩。在學方面也學過花鼓戲,黃梅戲,越劇,粵語,滬語,地方吆喝,山東快書等,還挺不錯。主持過正大綜藝風靡全國,模仿宋世雄解說惟妙惟肖。而打壓姜昆的那位,俗不俗,段子散亂先不談,那其實是要穴,所謂相聲就必須是街邊俗藝的歪論流毒不淺。就說說他的學地方方言,學南腔北調地方戲尤其南方方言,戲曲能力也不如姜昆,也不會學粵語,滬語,越劇,唱歌等,而且唱什麼說什麼都是一股尖利的評戲味。所謂唱就是調式簡單,不需唱功的太平歌詞一說更是用來迎合新奇,自我標榜的工具。


自己133126


姜昆的相聲精品很多,《如此照相》《著急》《祖爺爺的煩惱》《詩歌與愛情》《虎口遐想》《新虎口遐想》《大丈夫之歌》《樓道曲》《琢磨》等都很經典,有些段子名字說不準。姜昆是一個時代相聲的代表性人物。請不要詆譭這樣一位優秀的藝術家。現在大火的相聲演員要想想將來留給觀眾什麼樣的經典段子。別笑是笑過了,什麼也留不下。


徐慶舉


現看姜昆相聲段子,只是感足難受,無半點笑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