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趙孟頫的字不宜學太久,這是怎麼回事?

頭上有蘋果


趙孟頫是二王體系的傑出代表,有人評價他是書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書家。



作為大宋皇家後裔,趙孟頫被元朝政府所迫,在朝中為官,我想他一定是非常苦悶的,所以他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書法的研究上。

他一生崇尚古法,精習二王,簡化了二王筆法,讓王字的學習變得容易,應該說,在這一點上,他是做出了重大貢獻的。


但對趙字,很多人是有不同看法的。

其原因一是對他的人品有看法,在元朝為官讓他為人所不齒,包括其堂兄趙孟堅也不願與他往來,由此大家也就不喜歡他的字。

但我說,這不能怪他,歷史的車輪豈是個人所能阻止的?再說他因書法好而名動一時,他的字為朝野所效仿,從某種意義上講,蒙古人以鐵蹄征服了漢 人,但趙孟頫以文化征服了蒙古人,勝與敗看如何評說了。


其原因之二,是乾隆喜愛趙字,但習之不精,直接導致了館閣體的產生。

但我說,後人學之不精,過於流俗,豈能說趙字俗氣?

回過頭來,如果從專業的角度看,從書法的更高層面看,趙字是存在一些個人習氣的,如果從趙字入門,再去學習二王書法,一旦不能擺脫這些習氣,必然會給二王的學習帶來困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趙孟頫書法不宜久學,是由來已久的說法。對於有志成為書家之人,有一定道理。

趙氏在中國書法史上是重量人物,繼宋之後恢復古意,返本開新,創出了不同於唐與宋的書法路線,宗述二王,遠召六朝,為集大成的巨擘。趙氏書畫皆成宗匠,把文人書畫傳統發揮到新水平,諸體皆能,尤精楷行,前人贊其復活二王風貌,賦予華美新姿。然而,趙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所在。明朝馮班雲:“趙松雪更用法,而參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後人不及矣。趙殊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觀也”(《鈍吟書要》)。

趙在筆法上繼承二王處甚多,唐李邕(北海)之後第一人也。然而,甜美妍熟,工巧過甚,具右軍之形無右軍之氣,不備古樸渾成,不見清剛如龍。至其晚年,如《膽巴碑》《妙嚴寺碑》等系列真跡方見李北海“如象”之氣,趙氏書境於此方成。

趙孟頫走的是官場正途,典範人生,秉持的是主流性的正雅,不是以內馭外,純乎一心,而是趨迎外境,主流立教。元朝是兩漢之後對中國文化最不尊重的朝代,創造性的東西也相對最少,趙孟頫迎合了這種新文化格局,以“復古”之態,努力表現出“雍容貴氣”,筆筆有來歷,字字有主張,平和華麗,長歌善舞,衣帶聖賢,步履祖法。外殼故然有,精神卻是沒了,內在的文化自由自在、開放競爭的底氣早被窒息了。趙書不耐看,裡面的東西不多,這是個關鍵,如同“中年帥老哥”,走流量走粉絲,太過人設。後人對趙書成敗多有議論,歧義不斷,全部原因集中於此。

沒有浩然之氣的字,創新驅動就不足,就是表面化的東西。歷代文化,集大成慾望過盛的時刻,均是文化出現停滯的時刻,漢朝末年的經學、唐朝貞觀到安史之亂的儒學、清朝康乾到光緒的官方經學,都是證明。“集大成”的本意就是追求“皆備於我”,不開放,沒有未來。書法史上,你看看明朝,直到明末清初,有一批讀書人因時局之亂,覺醒過來,不信邪,傅山、八大山人等打爛了從趙而來的傳統,狂野一回,書法的創造創新才重新啟動。所謂趙董“正途”,從臺閣體到乾隆爺,越走越弱。

中國書法的精華處,不在“漂亮”,不在筆筆端正,形神俱佳處以入神者為勝,神韻氣度超拔,立於天地間,萬物皆備於我,方是真髓。法度處出天人,物理處見神道,無形的比有形的重要多了,本質多了。趙孟頫一路的理解處理,總體說並不高明。而一旦定位於此,很難脫俗。

趙孟頫書法方面的制約,初涉書法之人很難理解,越年輕越感性越難。唯有深入書道多年,讀史品人,思接古今,有一定積累才會明白。因而,我同意一個觀點:有心書道成才的年輕人,不要從趙孟頫入手,這不是一條康莊大道,趙書只宜參照。當然,你的目的只是寫一手好字,圈粉置地,那另當別論,這個我不阻人發達,哈哈哈哈哈!

2019.4.4








唔好嘈


我倒是有不同的感悟。

在我學習書法的那個年代,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一位書法家的書法更適合自己,所以也就只好就地取材。

我學習書法是從一本幼師的教學課本開始的,那是一本柳體楷書的教學課程。學了幾年之後,覺得滿足不了自己了,沒事兒的時候就逛逛書店,後來發現地攤的書也不錯,比書店還便宜,就買了很多,多多益善嘛。


我這個人是買完書之後不一定看,先珍藏起來。那時候買的書有歐陽詢的《九成宮》,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顏真卿的《多寶塔碑》、《顏勤禮碑》,趙孟頫的《膽巴碑》、《三門記》等。

從此以後我就下了功夫了,先是習柳,後來又臨摹歐陽詢的書法,再後來又覺得顏真卿的書法氣勢豪邁,用筆豐腴。又在顏體書法上下了功夫。那時候沒事的時候也看看趙孟頫的書法,像他的《膽巴碑》,總覺得他的書法很醜陋,因為他的書法是行楷書,練了那麼多年的正楷,一時接受不了,所以就把趙的書法束之高閣。

練了幾年的真書之後,總覺得枯燥無味,就轉到行書的臨摹上去。又把趙孟頫的書法碑帖拿出來,有很長一段時間適應不了,但是還是強迫自己臨摹下去。


一個書法愛好者,他的感覺和審美總是在變。轉了一圈,我又轉回來了,又開始喜歡上趙孟頫的書法。趙的書法風格是外柔內剛,以前我沒有體會到,現在我每每臨摹趙孟頫的《膽巴碑》,通過對比,我覺得他的筆畫的完美、剛勁,靈活多變,要遠遠超過柳體和顏體,結構也韻味十足。
這是我10多年來的真實感受,如果你不信,反覆臨摹一下就知道了。


京東千里行書法


趙孟頫大概算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悲摧的一位了,在史上眾多的書家中,無論是質資平庸的南郭先生,還是卓然不群的聖手大家,似乎只有他的字都被深深的烙上了一個“俗”和一個“媚”字,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外族統治的王朝,其幾乎以一已之力復興傳統書法,使這一重要的文脈不致式微,不僅少有好評,少有點贊,卻詆譭不斷,綿延至今。個種原因,我認為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道德聲討,字如其人。自古文人士大夫就喜歡用人品度書品,所謂“心正則筆正”,字如其人,而最讓士大夫所不齒的是趙以舊朝臣民、王室後裔入仕元朝,雖然不算漢奸巨惡,遠不如宋朝蔡京那般乃奸惡之徒,但也是大節有虧,名符其實的“貳臣”。雖然,趙孟頫是元時代最偉大的書畫家,他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書風與畫風,是啟時代風氣、領袖群倫的中國藝術史的重要人物。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但後人以人品看書品,卻認為其熟媚流俗,軟弱無骨,俗不可耐等云云。這就不是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問題了。說趙體“沒有浩然之氣的字”,純屬先入為主地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判斷,按照這個理論,顏真卿是忠烈千秋的英雄人物,他每個字就都充滿了英雄之氣、浩然之氣?但又為何有古人(好像是米芾)說他的字是“叉手並腳田舍漢”呢?所以,有時候即便對古人來說,字如其人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審美取向,總之,以道德評判藝術是不足取的。感於此,我做了首打油詩表達。

神仙中人毀謗生,

熟媚綽約流俗風。

若以書品比人品,

世間唯見顏魯公。

二,難以超越,只有貶低。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日書萬字,超群的天賦加上超人的努力,老趙成為中國文化史上難得的一座書畫俱佳的超一流的大家,被元朝皇帝稱做“神仙中人”,他純熟的筆法、結構、章法,幾乎已經達到了一種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是繼王羲之、顏真卿之後的又一座高山,後人無法超越,難望其項背。後代名家評論趙字,往往有一種羨慕嫉妒恨的心態,特別是在同行之間更為嚴重,所謂文人相輕,如董其昌,傅山之流。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心理學問題,毋庸諱言,這是一種自卑,靠貶低強者以增加自己的自信,以嘲笑高人來獲得優越感,其根源,是自我認知的偏差。 所以說他們的說法是當不得真的。而在書法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人也說趙字俗,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

趙孟頫晚年寫下一首《自警》表達了他心中的無奈:

“齒豁頭童六十三,

一生事事總堪慚。

惟餘筆硯情猶在,

留與人間作笑談。”

三,審美取向,醜書盛行。藝術從來都是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歷史上,趙孟頫的字以規整、中和、不激不厲為明清統治者所推崇,也就成為臺閣體的底子,成為舉子應試的一種標準書體,而一種再優美的事物讓人們成年累月日日見、時時見,也會變成俗物,從而產生審美疲勞。在當下快餐文化年代,智能手機和鍵盤鼠標替代了書寫,因此,過去那種審美價值觀和審美取向,已經為新的審美觀所替代。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以圖把字寫好寫優美,似乎已成了國人行為的一種奢望。當今,打著創新旗號進行的所謂書法創作,實際上就是掩飾無能、放飛自我的必然選擇,但是卻成了高大上的“陽春白雪”,而符合大眾民間審美價值取向的(這也許是趙體被認為俗的一個重要原因)趙體,卻成了下里巴人。 趙孟俯的字,便被認為不古、不拙、流滑無骨、柔媚陰柔、難登大雅之堂,學趙體是很難入國展的,你看現在書協的那些所謂當代大家們很少習趙字的,哪個冷門、那個偏狹便學哪個,以此彰顯個性,凸顯創造性,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應試教育,而不是素質教育,換言之,是一種導向明顯的應試審美觀,所以也就產生了一種以臭為香,以醜為美的逆反的、新的“審美”觀。而趙孟俯的字,入門易,精進太難,是一座高山,很難攀登,學又學不好,只能繞開。

“留與人間作笑談”,老趙的詩一語成讖。





曉行凌波


書法並無絕對的標準!

元代書法沒有超出子昂者,更有"我朝王羲之"之說。學趙字可得筆法,更可上追二王,下探明清名家。

至於有人覺得趙字不宜久學,我認為原因有二:其一,初學者會覺得趙秀美,隨著功力加深,會覺得趙嫵媚無力;其二,所謂的評價不高,“氣節"不高。書品與人品其實是不相干的.

趙體被譽為四大楷書之一,也是書法史上的一個奇葩,趙孟頫的字整體很美,但柔性太高,如果沒有一定的書法功底,那麼你只會把趙體寫的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講求的是中和。其實對於趙體人們還是比較認可的,不少新學書法的人可以從趙體入手,因為趙體字的結構很好掌握,但不宜多練。 適可而止即好。

至於認識有差異,那是與書法修養相關的感受,現在有所謂醜書,外型很不美觀.但藝術價值不一定就不高,就象人的長相一樣,漂亮與否與人的價值無關.


墨海浪客孫兵團


元初的書法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宋朝“尚意”書風的影響,直至一代書壇盟主趙孟頫的出現,趙孟頫於書法的“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善,更是與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為“歐顏柳趙”楷書四大家,如此一個書法大家,卻有很多人說趙孟頫的字不宜學太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趙孟頫的“趙體”最大的特點是流美便利,值得學習,而且具有“晉唐之風”,可以用作於長久學習,

首先我們簡單聊聊為什麼有人認為趙孟頫的字不宜學太久,那是因為過去很多人認為趙孟頫書法過於柔弱,線條無力,有這樣的認為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元代的書學沒有重大的創新發展,所以以至於也認為趙孟頫的書法沒有任何創新發展,而現在的人總是認為學習書法一定要有創新,沒創新的書法就不要學習,其實這樣的認知是膚淺的、錯誤的,要理解,書法創新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書法基礎不穩,任何所謂的“創新”都是“書法自殺”,


言歸正傳,為什麼說趙孟頫的書法值得長久學習呢?雖然元代書學沒有重大的創新發展,但是元代書壇尚古之風,便是從趙孟頫而起,宗法晉唐,而且趙孟頫的書法生涯是非常值得後人學習的,其書早年學宋高宗、智永、褚遂良等,廣獵古代名跡,受到北碑部分影響,結體方闊、筆力深厚;中年專攻“二王”,深得《蘭亭序》《洛神賦》的筆法精髓,書風逐漸變為華美圓潤、活脫瀟灑;晚年師法李邕,筆勢蒼勁老到、雄放豪健,從以上簡單敘迷述可以看出趙孟頫的書法之風是圍繞在晉唐兩代時期,


趙孟頫更是提出恢復“二王”的書法傳統,最主要原因是,王羲之生活的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時代,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時代,書法便是從晉人風韻中產生的,所以追根尋源“二王”的書法才是書法的正統,同時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趙孟頫中年時可以專攻“二王”,足以看出其驚人的書法眼界和悟性,

最終創立了,平整均齊、秀逸圓熟、書風遒媚,實用性和伸縮性兼具的“趙體”,使當時的書風,甚至是刻書字體都受到其影響,直到這裡就更容易明白了,由於書法“實用性”的束縛,以至於學習起來比較複雜難以形成書法的藝術風格,這也是有人認為“趙體”不宜長久學習的原因,但是別忘記了,“趙體”還具備“伸縮性”,也就是靈活的藝術性,所以只要善學,趙體是可以長久學習的。



詩夜城主


趙孟頫是宋末元初不多的書法家之一,在那個漢人是四等人的年代,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無疑是做出重大的貢獻的。趙孟頫在書法上強調取法古人,學書在玩味古人,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他的書法特點是法度嚴謹,刪繁就簡,圓潤華滋,寬綽秀美,基本繼承了魏晉以來文人書法的審美情趣。他的代表作很多,《洛神賦》《三門記》等等。

但是任何一位藝術家都不是完人,後世對於他書法的批評也不少,董其昌就說:趙書因熟得俗態。又說: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此趙吳興所以不入晉唐門室也。明代豐坊認為:太守規矩,姿媚有餘而古拙不足,故有插花美女之評。而趙孟頫楷書在用筆上把王羲之的絞轉用筆進行了簡化,謀篇佈局也較平直。總結起來趙字存在媚俗和平直的缺點,這也許是趙書不可長期學的原因吧。古人說學書要取法乎上,趙孟頫自己就是學的晉唐筆法,愛好者不妨也學學趙孟頫,直追古人。非要學趙字也可,趙孟頫的信札墨跡神采飛揚,對於寫小行草的愛好者有很大幫助。



張偉評論


元代書法沒有超出子昂者,更有"我朝王羲之"之說.

學趙字可得筆法,更可上追二王,下探明清名家.

初學者會覺得趙秀美,隨著功力加深,會覺得趙嫵媚無力,待學習幾十年後又覺得趙字無法超越.

所謂評價不高,一般是指所謂"氣節"不高.書品與人品其實是不相干的.

米字的確很有個性,個性的東西由於特徵明顯,容易學象,但是如果沒有較深的楷書功底和對書法的理解容易流於形式,難以突破.

至於美不美觀,那是與書法修養相關的感受,現在有所謂醜書,外型很不美觀.但藝術價值不一定就不高,就象人的長相一樣,漂亮與否與人的價值無關.


鄭輝七樂齋


因為難學、難學出成績…學著學著、寫著寫著就把字寫俗了










露華濃


趙孟頫書畫承前啟後,是古代書畫藝術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字靚畫美,乾隆最喜愛的書畫大師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