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仝才·記憶中的黑皮匠

1、

“三個臭皮匠 勝過諸葛亮”一句中的臭皮匠我們清水河人習慣上稱黑皮匠,這樣的稱謂也有對手藝人的尊重之意。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黑皮匠和毛毛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所以有很多人都將兩種匠人混為一談,其實黑皮匠和毛毛匠是兩種手藝。“自有三分藝,皆為命苦人。”這句話我覺得不假,當你瞭解了兩種匠人特別是黑皮匠人的職業後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凡有點辦法的人家是不會把孩子送去學黑皮匠手藝的。我是這麼認為的。我小時候曾見過黑皮匠和毛毛匠來村裡做過營生的,對兩種匠人有個大概瞭解。今天先說說黑皮匠。

2、

記得小時候(大概1970年),我們村裡開社員會時隊長說了很多話,隊長說的最後一件事情是集體有一張牛皮一張驢皮春天想請黑皮匠來做,漚皮子和請皮匠師傅需要有專人負責。看誰能完辦這件事情?沒有一個社員說話的。我父親站起來說:“我是個當鼓匠的,如果做出皮子來,能把驢皮肚淺皮薄的地方給我弄兩面鼓面的話,那我就不嫌漚皮子臭了,我來漚皮子去請皮匠。”社員們都沉默不語。我父親又說:“我蒙鼓面就要一尺見方的兩塊肚淺皮,肚淺皮處皮子薄,集體用這兩塊肚淺皮甚也不能做,就能破皮筋子。大家同意了我就給張落漚皮子,要不同意就拉倒了,我也嫌漚皮子臭了。”隊長說:“行了,等皮子做出來後就勻兌給你兩片片肚淺皮蒙鼓子哇,淡求事個事情,那這件事情就靠給你完成吧。” 我父親到離村二十多里地的韓慶壩村去找黑皮匠。皮匠師傅說韓慶壩生產隊卡得嚴,不讓社員外出耍手藝,得和生產隊長請假獲准才敢決定了。於是我父親又和這個皮匠老漢相跟上去向韓慶壩生產隊長請假。韓慶壩村是大村社,生產隊長素質挺高,說:“按規定村裡的手藝人不能外出耍手藝,不過去高家山村給集體做皮子也不是搞什麼資本主義,是支援高家山生產隊的農業生產。那就去吧。”皮匠老漢高興地囑咐我父親:“回去先把牛皮泡上兩天後再往熟皮缸裡放驢皮,驢皮沒有牛皮耐漚,一時入缸驢皮就漚的戧不住了。你先把皮子漚上,我到時帶上工具去了皮子也漚好了,起哩噌楞就把這點營生做完了……”我父親回來按皮匠師傅的吩咐開始做準備。先向保管員從庫房領一隻大甕滾回院裡,甕裡放了半甕水,又把不足兩碗白灰倒進甕裡攪拌一會兒,把堅硬骯髒的牛皮摺疊後放入甕裡的白灰水中。

3.

幾天後熟皮缸就開始散發臭味了,而且臭味一天比一天濃烈,尤其是中午陽光強烈的時候,一股股臭味滿院都是,我在院子都不敢停留,只得和小夥伴們到別的地方去玩。 那天傍晚黑皮匠老師傅來了,村裡的老漢們都管這位師傅叫存珠哥,年輕的社員都稱王師傅。王師傅放下工具首先到熟皮甕旁,伸手揪了揪驢皮上的毛,驢皮上的毛能揪下來了,驢皮還沒被揪扯爛。王師傅笑著說:“皮子漚的正好好。”王師傅還表揚我父親聽從他的吩咐,皮子漚的正好好,挺負責任的等話。村裡的一個老漢說:“他給負責漚好皮子是為他自己的兩塊驢肚淺皮蒙鼓子用了,你當是他心疼農業社了……”對於老漢的話在場的人都只是笑笑,沒有一個搭腔的。我父親也是笑一笑了之。第二天一大早,老師傅就把缸裡漚制的驢皮和牛皮撈出來放在院裡的一塊石板上面濾水。滿院的惡臭味道害的連窗戶也不敢打開。吃過早飯師傅去院裡做營生了。我也想出去看看,母親說想看就趴在窗臺上透過窗玻璃眊眊算了,出院臭的不能。我趁母親不注意悄悄地溜到院裡,還真的是臭,臭得人不住地乾嘔。我忙用頭上的帽子把鼻子捂上躲到較遠的地方瞅著老師傅做活兒。老師傅戴著口罩,還用一塊頭巾捂在口罩上面。來看皮匠做營生的閒老漢們都用襖襟捂著鼻子,還有幾個不戴帽子的小朋友也抬起一隻胳膊將手腕移到鼻子下,用衣袖捂著鼻子。母親在家裡呼叫讓我快回家,還罵我咋意不過的呢?

4.

要說這惡臭味吧還真是躲還躲不及呢,不到跟前看還真是意得過,可是皮匠師傅怎樣把這幾張臭臭的牛皮驢皮做成皮繩的呢?出於好奇就捂著鼻子堅持著看吧。師傅自己帶來的四尺多長的一截兩頭呈球冠形的酷似一截原木鋸成木板後的一塊表皮木板平面向下弧面向上一頭搭在一隻長凳上,一頭搭在院子裡的土地上。把濾了水的驢皮斜搭在球冠形木板上,長毛的一面向外,雙手操起一把兩頭帶柄的弓形的鐵刀一推一拉地給驢皮剔毛。這工夫父親找來一個年輕社員兩人把熟皮甕舁到門前的溝邊把甕裡的臭湯水倒進溝裡,大甕躺放在溝邊,甕的兩邊各墊上一塊石頭。父親說先讓風把大甕的臭味吹晾的可臭點後再搬到集體庫房裡吧。老師傅慢慢地給驢皮去毛,等去毛工序完成後喊我父親把要蒙鼓面的鼓拿出來,方量好尺寸後用鋒利的剃頭刀從驢皮肚皮的位置上裁下兩片比較圓的肚淺皮。我父親拿著兩塊驢皮蒙鼓面去了。老師傅把剔過毛的驢皮放到石板上,又把牛皮斜搭起來一推一拉地給牛皮剔毛。牛皮上的毛也剔完了,老師傅把牛皮的肚淺皮和驢面的肚淺皮及肢叉處較薄的皮子裁下來說要破皮筋。

5.破皮筋就是老師傅用剃頭刀將裁下來的相對較薄的皮張從外部邊緣逐漸向內一圈連一圈裁成掛麵寬窄的一條長長的皮線,老師傅這頭用剃頭刀不住地裁皮筋,那一頭的年輕社員雙手執一隻Z形架子,不停地往架子上繞皮筋。那老師傅裁下來的皮筋寬窄均勻,那可是練出來的功夫不服不行。繞滿了皮筋的Z形架子掛起來晾乾了就成皮筋子了。 皮筋子保持著幹皮子的特性,泡溼了柔軟,幹了以後堅硬耐磨。農村農具比如用泡透了的皮筋纏三根或四根紅條子製作槤枷扇子,用泡透的皮筋纏抓糞的笸籮堰子,綴卯榫鬆動的驢鞍子。用皮筋子纏過的槤枷扇子,糞笸籮沿子,綴過的驢鞍子特別的堅固,因為皮筋子具有皮子泡水變柔軟,脫水後緊縮堅硬的特點,隨著皮筋子逐漸乾透,用它纏過的這些農具緊繃繃的,從來不會鬆動,而且特別耐磨,久用都不會壞的。 去毛的皮張除去破皮筋的部分外,剩餘的皮張還要經過一道工序把牛皮驢皮變成皮革,用皮革做成一寸寬的皮繩,半寸寬的皮繩農人們稱之為“料半子”,掛麵條寬窄的道梢等。皮繩農人用作挎糞笸籮之用,也可做毛驢馱運莊稼或柴草時挽在驢架子上的剎繩之用。料半子是用來做驢鞍子上的坐鞧繩和皺股繩之用,還可以用它來挽成驢、馬、騾等牲畜的籠頭等。道梢是擰牛鞭、羊鞭及車倌趕車用鞭的好材料。 把皮變成皮革就是師傅給去毛後的皮子噴鹼水加塗抹豬油,不住的揉搓皮子使皮子充分吸收鹼個油的一個過程。皮子內部吸收的鹼分和油達到飽和狀態時,皮革就做成了。皮革與皮的不同之處就是皮革脫水後不會變形緊縮和發硬。皮革就是制皮繩、料半子、道梢等的好材料。整張皮革可割成長長的皮繩的過程和破皮筋是一樣的。先割皮繩,因為皮革面積越來越小了,就開始割料半子,再小了的皮張就割成道梢。當整張皮革只剩尺把見方的時候老師傅的工作也停下來了,老師傅說這塊皮革是手藝人的“賺頭”。年輕人不理解什麼賺頭的規矩,就衝老師傅叫嚷:“我們用你做營生你掙工錢就行了,那來的掙賺頭的規矩?”老師傅笑著說:“這是老輩輩就傳下來的規矩,你們不信問問你們村裡的老年人是不是有這麼個規矩!”坐一旁的老漢們也點頭說:“娃娃們不懂得,就是有這麼個規矩的。”人們也不再糾結這個事了,只是有年輕人好奇地問道:“那麼大點兒的皮革你用它能做成什麼呢?”老師傅回答道:“我回去用小皮圪瘩瘩做成驢螺套纓子賣了換個煤油鹹鹽?要是留在你們手中用處也不大。”這就是忍受著惡臭味道,雙手不停地接觸白灰水和鹼水的又黑又髒的黑皮匠。有辦法人家的孩子誰願意學這門手藝呢?(高仝才)

高仝才·記憶中的黑皮匠

作者簡介:高仝才,1962年出生於內蒙古清水河縣城關鎮高家山村,愛好文學。

總顧問: 田彬 潘瑜

總策劃: 任瑞新

主 編: 莊筱濛

副主編: 牧哥 翁袞山 國豔編 輯: 榮宏偉 葉子 隱逸 靜子 白墨 席雍 空谷幽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