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由來只得“廢人”而無廢材

記得在前幾年,好友買了一方西安綠,石材是通體純淨的濃綠,章胚方子不小,但一個角的缺陷延伸到通體接近印底的1/3處,如果要磨到常規起印臺的形制,可能就要兩面損耗3毫米左右的尺寸,無疑會大大減小體量,但朋友倒是不急,說到權且丟著,以後總會有高手想到處理的方法,沒必要介意,更沒必要急著刻意處理。倒是近年,好友張純連的一些自然的印鈕處理方式,以及一些海上高手的工藝,便能較妥善得處理這些我們過去認為較難處理的問題,可見,處理石材最大的障礙歷來不是技術,而是思路與眼界。

張純連純熟的相石與處理工藝

或許由來只得“廢人”而無廢材

上海工牛角凍

或許由來只得“廢人”而無廢材

很多時候,作為石材的處理者也會不禁感慨,一位追求當下市場標準下的器形與制式,不僅大大浪費了材料,也喪失了很多作品的可能性,實在是一種材質豐沛情況下,粗放的處理方式,也體現了我們從業者某種層面上的“懶”與“笨”。沒有心力將每一件作品當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去打造,而是希望藉由成熟的模式去套用與複製,這是做工業產品的思路,絕非做藝術品的。或許現在石材尚不夠“價昂”,可以由得大家去揮霍。即便如此,我們當下的行為仍被石材一五一十記錄著,由待後人去評批。有識之士,自當慎之又慎,莫輕易為後人笑。

周鴻極盡心思處理的五彩芙蓉

或許由來只得“廢人”而無廢材
或許由來只得“廢人”而無廢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