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河源城最火的2條商業gai,你肯定很熟悉

解放前夕,河源城最火的2条商业gai,你肯定很熟悉

“生活在河源,充滿著生動的情趣。戰時,它是國軍的前哨,尤其是廣州淪陷後黨政機關人員紛紛來到河源,使這裡的商業異常繁榮。”抗戰時因逃難而跟隨國民黨軍政機關遷往河源的陳冠夫,對河源的繁華之景給出瞭如此評價。

夜幕降臨,陳冠夫和其他人一樣,在河源城的街上、公園裡慢慢踱步。經過長塘路、人民路等街道,那裡的茶樓酒館、飯店餐廳飄出陣陣菜香與笑語,令人怡心的煙火之氣與暖黃色的燈光一同透出窗外。走進中山公園前的茶座,他總能看到飲茶的人擠得滿滿的,人聲鼎沸。

1930年,河源的工商業顯得異常蕭條。1931年9月,河源縣長何弼卿在《河源縣行政計劃書》中描述,河源城市尚不繁盛,住戶用燈,除少數商號用煤氣燈外,餘皆用火水燈,故入夜則市面蕭條,且城內距街市有二三里之程,夜間往來,深感不便。隨後幾年,河源縣城實行招商集資,完善了縣城的電燈線路,使抗戰時期的河源,能為各地難民和國民黨軍政人員提供溫暖的庇護。

陳冠夫走過中山公園前方荒蕪的草地,那兒矗立著一塊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它的對面,有一塊紀念黃埔將官殉職的碑銘,上面記錄了民國廿三年(1934年)剿滅竄往河源的桂山股匪的事蹟與殉職黃埔將官名字。陳冠夫在兩塊碑前肅立瞻仰、徘徊了一陣,又繼續往前走。

很快便來到了江邊。河源為東江交通要衝,從上游和平的東水鎮到東莞的石龍鎮,江水滾滾,來往的民船首尾相接,江花四濺,煞是可觀。陳冠夫有時會獨步江邊,觀賞寶江漁唱、奎閣槎流和龍廟風帆的江上美景。

和抗戰時期不同的是,勝利後的河源江面更熱鬧了,擔任航運任務的輪船,在一片復員回惠歸穗的風潮中往返穿梭於江面。這些輪船中,最著名的是“珠江”“海虎”“交通”等,皆以航行快捷穩固著稱。

這一時期的繁榮商業景象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解放前夕,河源城最火的2条商业gai,你肯定很熟悉

河源解放之初,城裡處處張燈結綵。當時,河源縣城商鋪最集中的,便是太平街與化龍路。太平路有商店102家,化龍路有57家。這兩條街道多是經營百貨、布匹、酒米、糖油、藥品、鹹雜等店鋪。

1

第一章

民國城中商號

新中國成立前河源縣城有商戶253家

70歲以上的河源老城人,還記得當年河源的街市情況,來自某地的商人,經營著哪一類商業。“東莞的鹹雜,普寧、揭陽的藥,興寧的布,佛山、南海的百貨。”鄺健祥、張志偉等老人回憶道。

羅思溫於民國二十五年的統計顯示,河源縣城共有商號300多家,同業公會共13行,會員150人。

據2000年版《河源縣誌》記載,1949年解放前夕,河源縣有商戶770家,其中縣城253家。

那時,河源縣城商鋪最集中的,便是太平街與化龍路。太平路有商店102家,化龍路有57家,較大的商號有永祥安、協興豐、萬發祥、萬泰棧、義和隆、全安隆、雙江褸、自然樓、恆步、泰亨、致安和、生合祥、保寧堂、仁昌、廣隆等。這兩條街道多是經營百貨、布匹、酒米、糖油、藥品、鹹雜等。劉伯威《源城鎮解放前商業概況》中的統計表明,新中國建立之前,河源城鎮有米店29家,米機(營米兼加工)2家,百貨店7家,布匹店13家,鹹雜店20家,藥材、藥品店9家,行棧32家,飲食10多家,旅業8家,陶瓷店3家,製衣店24家,鞋業、五金、理髮、照相等若干間。

縣城其餘街道,多是“一街一品”:酒餅巷多為行口,沙邊街為平碼行,中山路多為旅業、飲食,覲北街為農貿市場,頭塘街則為“紅燈區”,約有妓館七八間。

珠三角、閩潮梅商人居留河源開店

1923年,曾負責孫中山、廖仲愷等人之警衛工作的鐘渭卿退役回到河源,在縣城沙邊街開設鍾義發圖章雕刻、印務書局,為河源縣首間印務書局。

當時河源縣城外地人開的規模較大的商號有:經營金銀首飾的,為梅縣籍和江蘇省籍人開的:新金城、金鶄、金陵店;經營百貨絲綢的,為南海縣和浙江省籍人開的:廣德豐、陳金記、永祥安、昌泰誠、同泰利、南昌店;經營幹鮮京果、鹹魚水貨的,為東莞縣和江西省籍人開的全安隆、義和隆、廣泰來、泰亨通、祥盛隆店;經營土布、紡織品的,為興寧縣和湖南省籍人開的協興豐、源興店、萬發祥、齊興昌、永孚店;經營藥材的,為潮汕和廣西省籍人開的致安和、生合祥、駿德堂、濟生堂、保寧堂、保壽堂、義生堂、萬春堂、杏春堂、永和堂、福群藥房、東江藥房等店;經營茶煙、雜貨的,為梅縣和福建省籍人開的永華興、合和店。

抗戰期間,珠三角、港澳與鄰縣大量難民與國民黨軍政人員的湧入,給當年商業並不發達的河源帶來了大量商機。這些商機被那些“行商”敏銳地發現了。這些來自南海、東莞、興寧、大埔、汕頭、福建等地的商人,看到河源的商貿還是一片空白,便結束了漂泊的行商生涯,在河源買地置業,開店經營,成為“坐商”,利用自己行商多年的購銷關係,在河源“掘金”。

他們的商店做大了之後,又不斷從家鄉招呼親朋來此謀生,人員漸增,成為獨立群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自然形成了帶有明顯地方色彩的商業幫派。這些幫派中,經營品種比較統一,商品購銷有定向,如南海人多經營百貨、絲綢,貨物多從廣州、佛山購進;東莞籍人多經營幹鮮京果、鹹魚水貨,貨物均從惠州、淡水、東莞購進;興寧籍人多經營土布、紡織品(毛巾等),貨物均從興寧購進;潮汕籍多經營藥材;福建籍人多經營茶煙生意,茶葉如鐵觀音亦多從原籍購進。

看到外地人紅紅火火的生意,河源本地人也紛紛加入、擴大了一些行業,在太平街、沙邊街、中山路等街道也開了各種店鋪。

有關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前,整個源城鎮人口約為1.6萬,而在商鋪從事買賣者近千人,其中店主368人,店員543人,他們中只有少部分是源城當地人,其他均為外地人。

河源本地經營酒、米、油、糖、糧食、旅業、屠宰、車衣、鞋業、行棧的,則有恆豐桂、聚豐、合盛、合泰、義記、忠昌、恆興、祥益、駿祥、啟記、金瓊樓、德棧樓、不夜天、福興、大和、雙江樓、聚然樓、順和隆、太隆、廣生源、永發興、生記、中山旅店、中央旅店、聚群旅店、循州旅店、惠源隆旅店以及東江餅家、南怡樓、怡利芬等店;經營文具紙張的,有仁和、廣源、開文等店;化龍橋榕樹下還辦有“廣州茶室”、“露天茶室”和西餐廳。

解放前夕,河源城最火的2条商业gai,你肯定很熟悉

此處為從飛鸞橋頭望向化龍路的湖邊景象。大約攝於1910年左右。(圖片現藏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往來商人多,商品琳琅滿目

因為往來的各地商人多了,在太平街,南海人開了家南海會館,東莞人開了家東莞會館,專門接待來河源做生意的東莞或南海兩地的客商。此外還有廣義會館等。曾有一年的七夕,河源城裡的姑娘與南海姑娘在南海會館開展乞巧活動,比拼兩地姑娘的巧手。

來自珠三角的商人很多,以至於上城白馬廟附近有塊大的墳地,是專門安葬東莞人的,叫“東莞地”,當地的小孩,即使是正午時分也不敢靠近玩耍。上城北門馬屋的退休幹部馬平和老伯說,他當年只敢遠遠地站在城牆殘垣上看看。

當年河源城最大的旅館——位於中山路的中山旅館開業時,盛況空前。曾在聚然樓做過夥計的一位老伯,至今還能回憶起有4層樓的中山旅館開業時的情景:一副長長的對聯從旅館的屋頂掛至地面。在1939年的《河源青年》上,中山旅店刊登了一個廣告,當時的房租只需六毫銀子,是不是給客人或夥計小費,則不得而知。

1939年,河源新開了一家青年印字館,自稱“河源文化堡壘築成”,可印報紙、咭片(名片)。廠址設在中山路上的青群社,館址卻在白嶺頭。

這些街道、商鋪,我們今天仍能在太平街看到那原有建築,又能從美國南加州大學保存的河源百年老照片上看到當年的繁華狀況。在1950年1月拍攝的一張化龍路圖片中,可見“全安隆”店,大大的浮刻店招牌旁邊,寫著“京果”“海味”四字,店門前放有一些籮筐,有人正在挑選貨物。人們衣著較為整齊,穿著對襟衣、闊腳褲,有的穿著白色短袖。

在另一張化龍路的照片中,國華照相館旁有很大的“百花精”“檸檬露”廣告。1930年左右拍攝的圖片中,太平街的大字廣告,有濟公、永祥安百貨商店、華章男女名鞋、生合棧參茸燕窩、黑鬼油……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衣著整潔的人們在選購心儀的物品。

在那個時候,誰又會記得,同治年間的河源縣城的貿易場所只有北門外的三界廟圩呢?同樣,也沒多少人記得,到民國十八年時,河源的工業、商業因連年迭遭兵燹匪禍而非常零落。隨著中國第二次工業化浪潮的興起,河源順應大勢,以提供消費類商品為主的工商業得到了發展。

2

第二章

化龍路小史

化龍路是解放前河源較為繁華的商業街之一,臨街商鋪多為中式、歐式建築,從現存的美國南加州大學保存的洪水中的化龍路圖片來看,這些店鋪門面不大,多用石、磚砌成,雕飾甚多,看起來甚是氣派。

如今,舊貌換新顏的化龍路,舊式騎樓已全部拆除,臨街商鋪是新建的,與太平古街商業步行街連為一體。

1931年4月,國民黨河源縣長鄧祖望籤頒第二十六號河源縣政府佈告,將河源市鋪屋改良建築馬路章程二十四條規定公佈給縣中商民周知,太平、化龍、同興、茶行、沙邊、登龍等六條馬路寬均定二十英尺,人行路(即騎樓路)寬均定八英尺。兩旁建築騎樓,惟沙邊路北邊及登龍路兩旁不建騎樓。當年具體的改造計劃,將在下期介紹太平街時詳列。

這次的改建,還是未能將路面鋪好。每遇下雨,化龍路都泥濘不堪,過往行人、商人都叫苦連天。1935年下半年,國民黨某軍第八師見狀,決心為地方做善事,將他們所籌得的3000元,作鋪設路面用度,不足之數,則由化龍路的各家店鋪補齊,按店面的長、闊之數進行攤派。經過推選,由仁昌等20餘間商號為委員,負責辦理此事。(1935年8月9日《香港工商日報》)

可惜次年發生了一場洪水,化龍路的房子也被攔腰浸泡。

1935年7月出生的謝茂輝,從1942年7歲讀小學二年級開始,就一直住在父親桂發公租賃的化龍南路聚源號米店,雖距今已70多年,但當時的人和事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年紀愈大,對童年的事就愈是時時憶起。前兩年,謝茂輝拿著化龍路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幾張老照片細細端詳了很多回,遙遠的童年記憶,慢慢出現在他眼前。為了保存這段記憶,他畫了一張示意圖,將他的回憶記下。

化龍南路北起市場口南至飛鸞橋約三四百米,路寬8米左右,兩邊分別建有20多間具有嶺南風味的騎樓門店,經營各行各業,尤以米店居多。從大榕樹起,依秩為:浸信會耶穌教會、長塘路路口、權記豬腸粉李權、日機炸後瓦礫堆、美華軒照相李船科、祥聚泰南海人黃叔、熊記鞋店謝叔熊、穠記鞋店謝叔穠、老雪鴻照相程叔、煥章紙紮店江懵衡、永興隆紙紮曾松發、怡昌米棧江娘、鴻發米棧馬啟全、福興米店葉正昌、瑞興打錫店曾烏牯、合泰酒米店徐桂香、益昌店葉治芹、國華映相店、瓦礫堆、利昌店葉阿察、同利成店李石穩父、萬春堂藥店池妙珠父、市場口、潤記鹹雜店潘阿潤、啟記鹹雜李錫聰父、祥合煙店潘祥合。對面從飛鸞橋起,依秩是糕餅店馬連勝、蛇酒店陳鐵華、儀仗吹鼓店鄺王彩、日機炸後瓦礫堆(一大片)、竹篷店(龍川人開的)、小賣店黃汝谷、小賣店馬添、大片瓦礫堆、泗和店馬可仁父、米棧肖逢九、米棧李阿春、聚源米店謝桂發、義記米店李金喜、聯升米店陳王昆、厚德酒米店黎穩和黎元、裕安和麥芽糖徐阿勤、協興酒米店陳阿榮、致和堂藥店陳阿熙、南怡棧餅店楊叔、安興陶瓷店曹叔、日機炸後瓦礫堆(又是一大片)、漁巷、駿祥米店丘插基父、李記飲食店李阿丟。

這些商人和商店各有特色和性格,給童年的謝茂輝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這些門店都居住著一個大家庭,都是幾代同堂,十口左右,皆和睦相處。

因為平時的祥和,日本飛機來轟炸時,人們四散奔逃,安身立命的地方變作奪命危地。童年的謝茂輝跟著大人慌不擇路地逃難,這情景與平時相比太強烈了。所以,日機轟炸造成的瓦礫堆,在化龍路有幾處,縱然過了六七十年,他仍然記得。

謝茂輝的父母人緣很好,與左鄰右舍關係融洽,70多年過去了,他還能一溜兒說出20多個名字來,仍保留著當年他對他們的稱呼,令他懷念不已。

在沒有手機、電話、手錶玩的年代,當時的小孩都挖空心思地想出許多遊戲來玩,有下六子棋、象棋、軍棋,跳繩、跳飛機、跳大海、騎竹馬的,有(小刀)打日本、踢毽子、轉陀螺、三家(勾單腿)跳、玩橡皮弓、打乒乓球的。到了晚上,店鋪打烊後,化龍路就成了孩子們的天下,各種遊戲如丟手帕、老鼠鑽油罌、崖鷹叼雞仔、抬新娘、瞎子摸跛子、捉水鬼、雷公、菊花手等,孩子們滿街瘋跑。除了這些,孩子們也喜歡玩秦琴、二胡、橫簫、笛子、口琴等樂器,也有玩鑼鼓鐃鈸、和尚耍獅子的。

當年教過謝茂輝的老師,還有些是講廣州話的,唸詩詞時都用白話教,音樂性很強。

數十年來,化龍路經過了多次擴建、改建,由原路面寬10米,到1957年拓寬至23.1米,鋪設水泥路面。2000年,化龍路、酒餅巷老房被拆,建成了化龍路商業步行街,全長300米,路寬18米。2014年底,化龍路商業步行街被改造成雙向兩車道的街道,以緩解中山路、人民路的交通壓力。2016年10月,化龍路與改造後的太平古街連通。

來源/河源日報

記者/凌麗

解放前夕,河源城最火的2条商业gai,你肯定很熟悉
解放前夕,河源城最火的2条商业gai,你肯定很熟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