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黃河文明,源遠流長,追溯到更遠古的時期,人類古文明的萌芽就已經開始。而代表這一時期的主要標誌,就是人類學會火的使用。

在山西省芮城縣,有一個叫“西侯度”的小村,考古學家在西侯度遺址發現了180萬年前人類用火的遺蹟。而這遺蹟的保留,要歸功於村裡的一位叫薛俊虎的老人。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薛俊虎老人,一輩子都住在西侯度村,從1959年,作為村裡的會計,負責接待前來考察的山西省考古人員。21歲的他,未曾想到,從此刻,保護遺址成了他一輩子的事兒。

1959年,中國科學院古脊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到風陵渡匼河村進行文物發掘。一個偶然的機會,考古人員在距離匼河村東約3公里外的西侯度村人疙瘩嶺,發現了“早更新世”時期的化石。

在西侯度,專家最大的發現就是發掘出了一些燒骨和帶有切割痕跡的鹿角化石。燒骨的發現,打破了50萬年前北京人用火的紀錄,一舉將人類用火的歷史往前推到了180萬年。

這一石破天驚的發現,讓西侯度這個晉南小山村,瞬間吸引了全球考古界和人類學界眾多專家的目光。


那一年,薛俊虎21歲,是村裡的會計。

因為負責專家的接待及後勤保障工作,西侯度遺址的每一次發掘、研究,薛俊虎都參與其中,得以近距離觀察專家的工作,從而耳濡目染積累了不少文物知識,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些化石的重要價值。

發掘工作結束,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王建離開時叮囑薛俊虎:“西侯度這裡的文物特別重要,你們一定要給保護好!”

薛俊虎答應了。考古隊走後,他一人主動挑起保護遺址的擔子,在幾十年時間內義務看管遺址,為了他心中的寶貝,甚至一度被村民非議和排擠。


為了讓村民們瞭解並自覺保護遺址,薛俊虎挨家挨戶做過宣傳;他還整理收集各種相關資料,編成《西侯度》一書,自己掏錢印刷了1000本免費發放;在遺址巡視時發現石器、燒骨和動物化石,他都會收集回來,清理好放到陳列櫃裡。

58年之後,當年那個頭頂白頭巾身穿黑棉襖帶著考古專家們爬坡如飛的壯小夥,如今年近八旬,雙眼渾濁、耳力不聰,一條腿也因年初的腦梗行動不便,上炕都很吃力。

但憶起當時,他依然異常大聲地說:“從那一年起,專家那句話就刻在我腦子裡了。兩位專家現在已經不在了,如果他們還活著,我一定要對他們說:“你們交代我的事情,我基本完成啦!”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從上世紀60年代起,考古專家對西候度遺址進行了三次挖掘,成批的動物化石、人工打鑿的石器,確認了其地層年代為180萬年前,尤其是燒骨的發現,將人類用火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也就是出現了人類最早古文明的萌芽。

只要是對遺址有害的事,老人從不妥協,他用數十年如一日的看守,換來了如今舉世聞名的西侯度遺址。在老人心裡,西侯度遺址是他一輩子的事,50多年的歲月光陰能做成一件事也就足夠了。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18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裡點燃熊熊烈火,人們學會用火抵禦寒冷、用火烤熟食物。180萬年後,正是黃河岸邊,一位普通老人的守候,才讓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能夠有幸看到和感受這一切。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風物不為人知。跟隨“玉蘭旅行”,帶你見識地道的中國民間。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從21歲到80歲,他為何與幾塊“石頭”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