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卜商,字子夏,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

“文学”科的高才生。《论语•八佾》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孔子

有一次子夏问孔子:“《诗》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要先有白色的底色然后才能画绚丽的花朵。”卜商说:“那是不是礼乐产生在仁之后呢?”孔子说:“商,你真是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与你讨论《诗》了”。孔子借绘画来阐析《硕人》人物外貌描写及仁礼关系,对诗画关系并没有进一步地阐发。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子夏

“诗者,言语之至精者也;画者,形象之至美者也。”诗画有别,在艺术门类区分上,诗是诗,画是画,彼此不能相互替代,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诗画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可以相互超越互为融合的。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天净沙诗意图

“天下有大美而不言,能言之者,非画即诗。画人资之以作画,诗人得之以成诗;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饶宗颐先生这番话,指出诗画皆以“天下之大美”为表现对象,但又有所不同,诗歌出之于“沉思翰藻”,绘画出之于“气韵骨法”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细雨鱼儿出

诗画虽属于不同的艺术类别,但常常被一起提及,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或诗画互称,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关系非常密切。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王士禛

为何说“诗是无形画”呢?我们举王士禛的《真州绝句》为例:“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这首诗所呈现的意境,就是一幅绝妙的风物画。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半江红树卖鲈鱼诗意图

这首诗清新自然,表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景物的美丽、真州风俗人情的淳朴。诗人把我们带到了真州,江干两岸,渔船穿梭,柳陌成荫,菱塘水满,当夕阳西下,晚风初定之时,网钓的人双桨归来,在红叶映江的情境中高声叫卖鲈鱼,宛如一幅天然的渔家生活图画。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天净沙诗意图

我们再来看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十字,就把一种驿旅独行、客情如梦、西风萧瑟、秋景荒寒的情境烘托出来了。它虽然没有笔墨的线条,可是文字的表现艺术,不是具有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形象吗?可以说,这就是无形的画。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天净沙诗意图

说到“画是有形诗”,我们以王维流传至今唯一的山水作品《雪溪图》为例。《雪溪图》构图平远,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的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纱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条结冰的大河,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远景,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王维《雪溪图》

图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纵观全图,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雪花飘落和行人脚步声悄悄传入耳畔,情景冷漠萧瑟。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王维《雪溪图》

自古以来,诗人与画家多追求诗与画的艺术在作品中有所表现,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使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机和雪月寒风的肃杀哀意,诗中就有无形的画境。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春风花草香

而杜甫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更是画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峥嵘的春景图,即使只有二十个字,却以形象的艺术语言把诗画合而一体。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泥融飞燕子

一幅中国文人画,在山水、人物、花鸟之外的空白地方,往往会题上诗歌来描述画面意境或抒情寄怀,诗画共构而又相互映带,此即诗画融合。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民族特色。

出于沉思翰藻谓之诗,出于气韵骨法谓之画

沙暖睡鸳鸯

诗歌是时间艺术、语言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造型艺术,中国诗画的融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东汉以来,画家以诗为画,取诗歌为题材而作诗意画。自唐代以后,因画作诗亦蔚然成风,后经宋徽宗赵佶画上题诗,诗画融合为一。经过历代的发展积累,到元代,诗书画印融合一体的文人画成熟,成为明清画坛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