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之曇柯迦羅

佛教人物之曇柯迦羅

生平簡介

曇柯迦羅,漢譯法雲。中天竺人。世代為富豪之家,信仰婆羅門教。曇柯迦羅,自幼聰明穎悟,天賦超人。所學內容,過目不忘,並能通曉其義。尤其是精通婆羅門教經典《四吠陀論》和天象星曆、圖讖運變的圖書典籍。他很自信,自負才高,總認為天下事理,莫不運籌於胸。

曇柯迦羅,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外出遊歷。有一天,他無意中到了一處精舍(僧房),見書桌上放著一部法勝作的《田比曇》。隨手翻著,越看越覺得驚奇,字句認得,意義全然不知。於是,他又認真的閱讀,更加困惑不解。而對這部經典,竟長嘆一聲說:“我的學識夠深的了,各種典籍,無不用心用力,學來也都遊刃有餘,所有過目的書籍,沒有再過目的;也沒有再行思考過的,都瞭然胸中。今天不知怎麼,面對這部佛經典,實際上如童蒙未發一樣。佛經之深奧,別是天地啊!”

曇柯迦羅帶著渴求深知的願望,請求這處精舍的主人,來給自己上這一部佛經課,經略略一講,他就立即徹悟書中所說的因果報應,三世輪迴的內容。這才得知佛經講的是博大精深的道理,那是一般的書無與倫比的。經僧師這一點拔,他豁然開悟,立志拋棄人世間的豪華生活,決心出家為僧,要進行脫胎換骨地修行。曇柯迦羅成為一名僧人後,虛心請教,認真鑽研大小乘主要經典,弘法傳經,成為聞名遐邇的高僧。

曇柯迦羅與戒律

做一些背景的補充:安世高與支婁迦讖及後面的一些人,完成了佛教基本佛經的翻譯。支謙這個時候在吳國,也已經完成了大量的經文翻譯。從佛教進入中國,經過了200年的孕育,這個時候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漢朝的強大,讓大量的外來僧人在洛陽及其他地方也有一定規模的聚集,所以可以說是打下了佛教傳播的基礎。

於曹魏嘉平年間(公元249——254年)來到魏都洛陽。路徑是離開天竺北上,從中西絲綢之路的天山南路南行經于闐、鄯善、敦煌,達到洛陽。(這個路徑特意的提出來,是對於後來的一些人有著很大的影響)

曇可迦羅到洛陽後,面對佛教現狀,十分不滿,為了正常清源,糾正時弊,必須自己現身說法,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於是,他在白馬寺邀集了西域僧人,按照佛教正統規戒大行佛法,他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洛陽僧眾和信士前所未見的。這就引起了廣大僧眾的好感和羨慕。這樣一來,僧眾們視曇柯迦羅為唯一的高僧大德,要求曇柯迦羅大師立即按佛教規矩辦事。

曇柯迦羅把口傳、身教進一步落實在文字書典中,使用權僧眾們行有依據。於是,他把自己從天竺帶來的律典,刪繁取要節譯出了一本《僧祗戒心》。後抄印流傳,供各寺院僧眾利用。同時,為了使出家僧人履行授戒,便在白馬寺設立戒壇,並同西域來的受過戒的僧人一起擔任戒師,為出家僧人授戒。第一個授戒的魏國僧人就是朱士行。魏國的佛教傳播,從此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以獨立的宗教姿態橫空出世。

思考

在認知裡面佛教一直是形式+思想的雙重的結合,為什麼在早期進200年的孕育中,做了大量思想型的資料翻譯,而關於戒律沒有過多的涉及?難道早期來的高僧等人,沒有相關的認知,還是什麼原因?大家知道國內第一個非嚴格意義的出家人是嚴佛調,難道當時的安世高及支婁迦讖或者安玄等人,就沒受戒,守戒的想法嗎?

最後只有二種解釋,應該是合理的:

  1. 第一種:因為當時中國加入佛教的人員不多,所以關於戒律等相關的規則是通過觀察這些外國的僧人的行為或者由他們的師傅口傳的方式來實現的,也許那個時候認為人員的行為約束上面,還不需要法條這樣的強制及明確的約定。
  2. 第二種:當時來到國內的這些人,對於佛教戒律這塊並沒有很系統的知識體系,所以一直處於相對鬆散的形式上面,換一種說法,也許可以理解為,這些僧人更多是佛教思想的認可及外語方面的優勢。

綜上來說,我更願意相信是第一種,不過就算是第二種,也是那種特殊時期的一種現象吧,能過在國內過得風生水起,怎麼會冒著路途的艱險以及政治的不穩定性來傳法。而早期的進入多是通過商人完成的思想的進入,而商人追逐的是利益。所以說曇柯迦羅說不定是那個時期進入中國級別最高的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