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胡經與佛教的淵源

化胡經與佛教的淵源

老子的巨型雕像

人物說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公元前五百餘年釋迦牟尼出生於北印度迦毗羅衛國,是國主淨飯王的太子。

時間說明:

道教興盛時期: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佛教從傳入時期:後漢佛教,是佛教流行於中國最早的一個階段。

爭論摘錄:

西晉惠帝時(公元290─306),天師道祭酒王浮每與沙門帛遠爭邪正,遂作《化胡經》。

北魏時(386—534年)的道教“樓觀派”到元憲宗時(1251—1259年)的道士李志常,其間不少人還在堅持“老子化胡”。李志常在刊行該書的同時,還印發《老子八十一化圖》,意思是說老子神通廣大,他能“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前進而變化為各種形象。

東晉時代(317—420年)的佛徒們先後拋出多篇論文試圖反駁道教。《正誣論》妄言,老子到印度向佛陀請教,所以老子是佛的弟子。

支遁的和尚,寫了一篇偽經《釋迦文佛像贊序》說得更狠。他說,佛教比起道教來,不但資格老,而且道教的老子和莊子(太上老君和南華真人)還是佛祖的曾孫和玄孫。

從人物所在時間及宗教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上面來看,佛教跟道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絕對競爭的關係,2家之間的鬥爭有明面上的,也會文化上面的。公正的來說,2個教派之間的競爭,相互之間的貶低大家都有,只不過《老子化胡經》的影響更加久遠一些。

關於老子就是佛祖的師傅的出處,源自西晉道士王浮 的《老子化胡經》。王浮是作者,完成了第一卷,後人陸續增廣改編為10卷。成為道教優於佛教的依據之一,顯示出道教地位於佛教之上。關於出處當前推論源自於《史記》老子傳中“西出函谷關而去,莫知所終”。附帶說一句,波爾.伯裡在敦煌發現的《老子化胡經》殘卷有一段說老子轉世為摩尼,這與佛教的情況一樣,是摩尼教徒為在中國人順利佈教所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因此不妨說化胡說和《化胡經》都曾被各種宗教團體利用過。

雙方如此“論戰”,無異於以髒話對罵。但從主觀上看,雙方緊緊圍繞“誰教化誰”來辯論高低,實際意義不大,無論是誰教化了誰,整體的宗教思想也不太可能融合。試想,即使道佛兩家的創始人真的有什麼師徒關係或祖孫關係,那隻能證明雙方都是同一個品種,同一個物類,二者的區別僅在於誰先誰後,為此而辯論高低實在是毫無意義。

我不去評價《老子化胡經》的真偽,也不去辨別誰先誰後,更不去找史料去證明什麼,因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對於黃老及道教 都做了借鑑及吸收,或者說可能在某一個歷史時期佛教也是認可這種說法的,因為在國內傳播的需要,在我寫的《佛教初期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及 《早期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環境》 中都有涉及。希望大家能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判斷,有些說法是具有想象的成分,當然很多人說,無法證明不代表沒有發生,那麼至少當前的知識體系還無法證明這件事。換個角度說,2個教派之間的誰高誰低的爭執,之後三武一宗滅佛,導致大量佛徒死傷,佛經被毀,在某些歷史階段道教也因為佛教經受了不少磨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