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歷史之四十二章經

佛教歷史之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通常被看作是第一部漢文佛經,一般認為出現在公元一世紀末,二世紀初,在佛教記錄中翻譯者是2位印度傳教者攝摩騰跟竺法蘭,是通過白馬馱經一起進入中國。但是此書的來源和內容的真假有著各種版本,這本書在歷史中出現的比較早,在公元166年的襄楷奏書中就已經被引用,但是它的真實性還是反覆被質疑。本書是由四十二個章節組成的短篇著作。對於本書是由梵文撰寫二位翻譯,還是中國人自己編纂的也不好確定,因為風格上是模仿《孝經》或者《道德經》。原作內容上顯然是屬於小乘,在各種修訂版本中,僅有被收入《高麗藏》的一種,在總體上來看似乎與原本相符,其他的版本都充斥著後來人摻入的內容,但是在《高麗藏》中最早引入的內容跟當今的版本也不一致。

《四十二章經》,最有名的就是金庸小說中鹿鼎記的記載,深入人心的韋小寶。但是這本書真的存在,而且這本書還被刻在石頭上留存了下來,位於上方山。“上方山峰峰隱寺,寺寺藏寶。而寶中之寶,便是明萬曆五年(1577)銘刻在兜率寺大雄寶殿後壁的《佛說四十二章經》”,但是這個版本不一定是最初翻譯的版本。

《四十二章經》,到底講的是什麼呢?是佛祖講的語錄的一部分,集結了佛陀關於持戒、忍辱、斷欲、精進、觀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語錄。通篇言簡義豐,明瞭易懂,通攝大小乘一切教義,涵諸法要。這部經典反覆強調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訴佛教弟子應該如何修行。祖師大德將此經和《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之為《佛遺教三經》。

《四十二章經》,如果是真的情況下,應在什麼時期傳入的呢?第四次集結公元70年,由迦旃延尼子主持,他是一切有部的僧人,集結的位置是印度-克什米爾地區,集結的成果是“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石函緘封,建塔藏於其中。”,也就是說理想狀態下,四十二章經源自本次集結內容,《四十二章經》應該不是某一整篇三藏中的經文,而是三藏經文的一種彙總或者說是根據中國的情況做的提煉。

說下名字的含義:

  1. 佛”是梵語,具足叫佛陀耶,翻譯成中文是覺者。覺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是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覺行都圓滿了,因為三覺圓滿,所以就成佛。
  2. “說”,這部經是佛說的。“說”的意思是悅所懷也,什麼叫悅所懷呢?就是把自己心裡所歡喜的事情說出來,就覺得更歡喜了。
  3. “四十二章”,這部經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語錄,也就是佛所說四十二章的佛法。
  4. “經”,這一個字具有貫、攝、常、法四種意思。

在這裡面,看看對於人的分類:

  • 凡夫 是不覺者。
  • 二乘人 是自覺者。他能自覺,自己覺悟了
  • 菩薩 是既能自覺,又能覺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他看一切眾生都平等,所以他自己覺悟了,也願意一切眾生都覺悟,這叫覺他。
  • 是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覺行都圓滿了,因為三覺圓滿,所以就成佛。

對於經的進一步說明:

  • “貫”是貫穿所說義,好像一串念珠似地貫穿上了,把經的道理一個字、一個字貫穿在一起,這叫貫穿所說義。
  • “攝”是攝持所化機,攝持所化的一切眾生。
  • “常”是古今不變曰常,過去也不變,現在也不變,將來也不變,古今都不改變,這叫常。
  • “法”是三世同遵曰法 即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都遵照這個法去修行。

補充一:

四十二章經內容

經序序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第二章 斷欲絕求

第三章 割愛去貪

第四章 善惡並明

第五章 轉重令輕

第六章 忍惡無嗔

第七章 惡還本身

第八章 塵唾自汙

第九章 返本會道

第十章 喜施獲福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

第二十四章 色慾障道

第二十五章 慾火燒身

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第三十章 慾火遠離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第三十五章 垢淨明存

第三十六章 展轉獲勝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

第三十九章 教誨無差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