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建立怎樣的死亡觀念,將會決定人生的意義

電視劇《都挺好》刷屏之時,我跟著家屬斷斷續續地看過一些。家長裡短的故事,並非我所喜歡,但有個情節卻讓我非常觸動:蘇大強得知自己得了阿爾茲海默症後,執意要在蘇家兄妹三人面前立下遺囑。一直“作天作地”的蘇大強,忽而嚴肅地回顧自己的人生,交待後事。在那一刻,懦弱、膽小怕事的蘇大強終於成長為一名父親。顯然,促使蘇大強心理發生蛻變的根本原因,是阿爾茲海默症以及迫在眼前的死亡。

我們建立怎樣的死亡觀念,將會決定人生的意義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尤其是死亡,更是一件不可逆轉之事。當它出現了,就意味著人生走到了終點,意味著人生的歸零,意味著生前所創造的一切,徹底與己無關,可謂是“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

閱讀《沉思錄》時,我首先注意到的,並不是裡面待人處事的“格言”,而是奧勒留對死亡的思考。奧勒留作為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所面對的羅馬帝國早就危機四伏、動盪不安,處於崩潰的邊緣。奧勒留只能東征西戰,方能維持羅馬帝國最後的榮光。其中,最慘烈的戰爭應屬馬克曼尼人戰爭。

我們建立怎樣的死亡觀念,將會決定人生的意義

公元166年,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馬克曼尼人聯合誇狄人等日耳曼部落,向羅馬發起猛烈的進攻,一度威脅到帝國的核心地區。最終,帝國動員了全部力量,奧勒留亦親自前往前線指揮作戰,才贏得了這場戰爭中的慘勝。戰爭期間,他每天都會收到最前線的統計報告,犧牲了多少名戰士,殺死了多少敵人,皆是一目瞭然。因此,對於前線指揮官的奧勒留來說,死亡並不是突發事件,而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由於媒體的發達,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死亡事件。埃及空難多少人遇難,山體滑坡多少人失蹤,車禍導致多少人重傷等等。不得不說,當死亡成為新聞事件或統計數字時,死亡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就在前些日子,一位上海十七歲少年與母親發生矛盾,一氣之下,跳橋自殺。生命就此隕落,何其悲哀也。我每每讀到類似的新聞,內心總是悲痛無比。然而,當事人所經歷的困境,自己並沒有經歷,不可隨意評點。我只是覺得,生命只有一次,人生還有太多可能,對於生命,切不可隨意。

既然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那麼如何理解死亡,便是人生之中一個重大課題。粗率地說,我們建立怎樣的死亡觀念,將會決定人生的意義。有的人認為人終有一死,覺得到頭來,人生不過是虛無,應當及時行樂。也有的人貪戀權位,不惜勞民傷財,汲汲追求長生不老。此種案例,古今中外,不勝枚舉。

奧勒留作為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完全有權力也有能力去追求享樂。他可以像尼祿一樣,成為一名只顧尋歡作樂的君主;也可以像秦始皇一樣,發動整個羅馬帝國的力量,去追求長生不老藥。但奧勒留並沒有,他對死亡與人生始終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我們建立怎樣的死亡觀念,將會決定人生的意義

“人是由各種自然元素組成的,死亡,只是組成人身的元素的分解,但分解卻並不等於這些元素從世間消失,而只是意味著它們要重新組合。

既然如此,死亡又有什麼可怕的呢?”“作為肉身的人,終有消亡的一刻,無論此人生前有多煊赫”“人的一輩子,行色匆匆,生命卻如此苦短,肉身何其卑賤,而統照我們這肉身的理性和靈魂,卻可以超越肉體凡胎易腐必朽的侷限” 。因此,在奧勒留看來,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人生有終結並不可怕。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保持理性與獨立的靈魂,不斷地完善自我,才會讓人生更有意義。

“理性”可能是奧勒留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彙。顧名思義,所謂“理性”便是“理性的思考能力”。對於奧勒留來說,理性並非是固定的狀態,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學習與鍛鍊才能獲得。那麼,該如何鍛鍊“理性”呢?自然是謙卑地向身邊人、先哲們學習以及時刻反省自我。

我們建立怎樣的死亡觀念,將會決定人生的意義

在《沉思錄》的第一卷,奧勒留提到自己的祖父、養父、母親以及狄奧尼納圖斯、魯斯提庫斯、薩克圖斯、亞歷山大等師友,他事無鉅細地記錄下在這些人當中學到了讀書、處事的方法以及他們身上閃光的品格。我最初讀到奧勒留稱讚自己師友的文字時,說實話是不以為然的,認為奧勒留是“言過其實”,因為所提及的品格,皆屬於“平平無奇”。比如說,知道什麼是謙虛,如何控制情緒,不要吹毛求疵,讀書要力求細緻入微,做人要真誠,要認真聽從任何教誨……都是極為細微的事兒,並不是什麼深刻的大道理。這些事,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

然而,後來細細一想,自己又覺得非常汗顏。很多道理看起來簡單,其實踐行起來卻非常難。且不說其他,就說“讀書要力求細緻入微”,未必有多少人能堅持。大多數人讀書,只求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知道一兩個名詞,便誇誇其談。

我們建立怎樣的死亡觀念,將會決定人生的意義

大約在五六年前,有位我極其喜愛的作者在書中使用了“月旦春秋”,那時候我並不知道它是個成語,更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於是,便在微博上向這本書的編輯諮詢這件小事,我至今想起來都覺得羞愧不安。事實上,只要我去查查字典或百度一下,就能明白“月旦春秋”是何意。可如此簡單的事情,我並沒有去做,反而去求助別人。這件事不但暴露了我的無知,更是展現了我的懶惰。

《沉思錄》是一部人生之書。一個人應當擁有理性、有向善之心、有對智慧的渴求,能做到見賢而思齊,以及珍惜當下、尊崇天命,這是奧勒留留給我們的教誨。

- END -

我們建立怎樣的死亡觀念,將會決定人生的意義

立即下單,即可享受7折優惠(包郵)

我們建立怎樣的死亡觀念,將會決定人生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