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鄉愁是我們與過去生活的情感對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堅守。鄉愁是那一座座青山,是一道道綠水,是一座座祠堂。

宜黃明、清時期祠堂以贛派風格傳統建築為主,多以磚、木、土、石為建築材料,採用木構架,以石雕,木雕、磚雕裝飾,匾額門楣書法題刻秉承儒風。建築佈局簡潔,裝飾精巧,樸實素雅,獨具濃厚的地方特色。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在宜黃田野山間的傳統村落中,至今仍然遺存諸多明清時期精美絕倫的祠堂建築。千百年來,如同絲竹管絃在宜黃山水間迴響,足以讓宜黃父老鄉親津津樂道,讓背井離鄉的遊子魂牽夢繞,讓遠道而來的客人駐足留戀。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餘氏大宗祠,位於宜黃縣鳳岡鎮潭坊村,建於明朝隆慶戍辰(1568年),成於辛未(1571年),系眾人舉資所建。復建於清乾隆乙丑(1745年)成於乙亥(1755年)。潭坊四面山環水繞,風光旖旎,宋元時稱“潭溪”、“長樂”,有潭溪八景:羅蓋山、青蓮石、天馬山、鰲魚山、笏岫、筆峰、塔岡、石鼓,至明時改為潭坊,有餘、譚、鄒數姓共居於此,因水而興。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曾氏宗祠,位於宜黃縣黃陂鎮三百田村。《宜黃縣地名志》載:三百田,明宣德年間(1426-1435),曾姓從上山遷此。村居黃陂西南7.5公里處田側。以村前有三百擔稻田得名。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張氏宗祠,位於位於宜黃縣黃陂鎮水港村,又是中共宜黃縣縣委會、宜黃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宜黃縣地名志》載:水港,在黃陂西南6公里處水溪(港)旁。明末,張氏從樂安縣前塅遷此。1933年,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黃陂戰役時,宜黃縣蘇維埃政府遷至張氏宗祠,同時也作為戰役指揮部,朱德等同志在此指揮過戰役和在宗祠後的樹林中休息。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徐氏宗祠,位於宜黃縣東陂鎮黃柏嶺村,又是紅一方面軍作戰總指揮部舊址。1933年3月下旬,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著名的東陂戰役紅一方面軍作戰總指揮部設在此,召開了有高級幹部參加的軍事會議,朱德同志出席會議。《宜黃縣地名志》載:黃柏嶺,系大隊駐地。位於東陂南部705公里高山坳上。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徐姓由永豐縣黃沙溪遷此。因始居宅建在青黃色柏樹旁,且地勢高、嶺多,以此得名。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侯氏宗祠,位於位於宜黃縣新豐鄉侯坊村。《宜黃縣地名志》載:侯坊,系大隊駐地。位於新豐西北10公里處公路邊。唐中和年間(881-885),侯氏由新豐石馬遷此。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彭氏祠堂,又稱芳王公祠,位於宜黃縣新豐鄉彭家嶺村,碑刻記載重建於清嘉慶五年。《宜黃縣地名志》載:明宣德年間(1426-1435)彭氏由南源遷此建村。祠堂正立面設計為牌坊樣式,上面的磚雕石構精美絕倫,豎額有“報本”二字,祠堂兩側牆體為疊落式山牆,內部採用木結構,梁枋施以雕刻彩繪,下金枋刻有“蘭桂騰芳”四字,具有鮮明的宜黃古建築特色。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周氏宗祠,位於宜黃縣神崗鄉楊坊村,又是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為兩進兩天井式磚木結構的贛派風格建築。《宜黃縣地名志》載:楊坊原為楊姓開基,後絕村廢。明萬曆年間(1573--1619),周姓從霍源村遷此,沿用舊名。在宗祠內部牆上保留紅軍革命宣傳標語:“窮人不打窮人,士兵不打士兵。活捉二十八師副師長……”據有關資料顯示,在第三次反圍剿時期,紅軍曾抓獲國民黨二十八師副師長王慶龍。在第五次反圍剿的“大雄關戰役”中,紅一軍團指揮部又設在楊坊村周氏宗祠內。大雄關位於神崗鄉東北部,因山陡地險,隘口有一關而得名,是當時宜黃通往南城、南豐縣的必經之地,至今由石塊壘砌的關樓依然聳立於群山之中。1933年11月中旬,中央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五次“圍剿”,在大雄關至宜黃圳口鄉麻坑村雲蓋山一帶,與敵人5個師發生過一場激烈戰鬥,史稱“大雄關戰役”。因此,2017年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被列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程項目,獲得上級資金實施整體修復。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文化宜黃】明清祠堂錄(一)

蕭氏宗祠,位於宜黃縣新豐鄉東門村下斜。《宜黃縣地名志》載:下斜,系大隊駐地。位於新豐北部5公里公路邊。清初,蕭姓由鄒家山遷此,在斜坡地上建村。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