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丨“雙苓”逐水

大家都知道薏苡仁是祛溼的良藥,而且薏苡仁可以煮成甜品,好吃又有營養,所以生活中常會食用,但是在中藥中,祛溼作用比薏苡仁強的還有兩種中藥,一個是茯苓,一個是豬苓。

中药丨“双苓”逐水

茯苓

茯苓是一種真菌,常常寄生在松科植物馬尾松的樹根上,屬於多孔菌科,入藥部位是菌核。完整的茯苓形態不一,呈橢圓形或者不規則的團塊狀,外皮粗糙,黑褐色。把茯苓切開,內部白色,質堅實,有時斷面會抱有松根。

中药丨“双苓”逐水
中药丨“双苓”逐水中药丨“双苓”逐水

茯苓寄生的馬尾松樹

中药丨“双苓”逐水

茯苓的切面

茯苓用來入藥前需要經過特殊的炮製方法—發汗。“發汗”是指將新鮮的藥材放在密閉的空間裡堆積發熱,使內部的水分向外蒸發的過程。茯苓每年7到9月份開始採挖,採挖後堆積在不通風處,蓋上稻草,進行“發汗”,反覆數次至外皮出現皺紋,再陰乾便可使用。

中药丨“双苓”逐水

茯苓的菌核由外到裡都是中藥:

最外層黑褐色的為茯苓皮,功效偏於利水消腫;

皮下紅色部分為赤茯苓,功效偏於利溼;

中間大部分的白色為茯苓,功效偏於健脾;

中間部分若有松根環繞的為茯神,功效偏於安神。

中药丨“双苓”逐水

茯苓皮

中药丨“双苓”逐水

赤茯苓

中药丨“双苓”逐水

白茯苓

中药丨“双苓”逐水

茯神

中药丨“双苓”逐水

茯苓是利水滲溼的要藥,有三種功效,一可利水滲溼,與豬苓在“五苓散”中同為臣藥;二可健脾,與人參、白朮、甘草組成“四君子湯”,用於脾虛諸證;三可安神,與酸棗仁、知母等配伍用於心悸失眠。

茯苓性平味甘,歸心、脾、腎三經,所以凡是水溼為病,無論寒熱虛實均可以使用。

豬苓

豬苓也是來源於多孔菌科,入藥部位是豬苓的乾燥菌核,一般寄生在樺樹、楓樹、柞樹的腐枯根上。形狀為不規則的條形,外皮黑褐色,或有瘤狀突起,質地堅硬,但能浮於水面。

有資料顯示,豬苓是隱生於地表之下,地上部分無苗,所以尋找困難。但經驗發現,凡是豬苓生長的地方,土地肥沃、發黑,雨水滲透很快,小雨後地面仍顯乾燥。

中药丨“双苓”逐水

豬苓飲片

中药丨“双苓”逐水中药丨“双苓”逐水

剛採挖出來的豬苓

豬苓的功效比較單一,性平味甘,只有利水滲溼的功效,作用強於茯苓,但無補益的作用,常與茯苓、蒼朮、厚朴等藥配伍,用於脾虛水腫,小便不利、淋濁等病症。

中药丨“双苓”逐水

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首家融“天然”和“文化”於一體的半敞開式中醫藥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