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農村現在有些幹農活的人寧可花錢僱人幹,也不願意幾家人合夥一起幹呢?

村探強子


最好不要合夥幹,因為是不同的家庭,誰付出多和少都容易引發不滿,甚至鬧矛盾,一家人幹,雖然辛苦一些,但是落得自在。

就拿我爸和我大伯來說,過去農村都是用牛來耕田,他們兩兄弟就合夥買了一臺耕田機專門來耕田,平時除了給自己耕田,還要給別人耕,但是兩家的種植面積是不一樣的,勢必會出現耗油多少問題,就產生了不公平,如果思想不開通,容易引發不滿。

還要我大伯身體好,比較勤勞,我爸體質差一些,自然拼不過他,他想幫別人多耕一些田賺更多錢,在農忙的季節,不管是早上、中午、下午都不歇息,如果你不跟上他的步伐,相互之間肯定會鬧矛盾。

為此,每年插秧的季節,我爸將田整理好後,又忙著給別人耕田去了,家裡十多畝地,他都沒空幫忙插秧,都是我媽和我兩人一起完成,特別辛苦,我媽累得常常埋怨我爸,說自己家的活忙不過來,還幫別人幹,還有大家都在忙的季節,是請不到人的,當然請人也不划算,如果選擇請人,我爸媽肯定會吵架,但是我大伯要這麼做,我爸沒辦法只能跟著去。

當然這麼多年兩家也鬧過幾次,有一次鬧到分開搞,而農村的耕田機太重,一個人搞不定,重量有四五百斤,一般女的都抬不動,最後我大伯又找我爸說合,然後又合夥弄,這來來去去,十多年裡,耕田機已經換了兩三臺,現在我老家房子堆滿了各種耕田機有關的廢鐵。

後來我爸媽年紀大了,體力不復當初年輕,承包的面積卻沒減少,老式犁田機落伍又當成了廢鐵,平時耕田、收割都是請大型機器來幫忙,價錢也不貴,平時農活少的時候,都是他們兩個人一起幹農活,農活太多,不得已只能親人幫忙,比如插秧200元一畝,摘菸葉60元一個早上,60元一下午,還要同時請好幾個人才能把農活幹完。

因此農村幹農活僱人幹比較自由,只有農活太多的時候才會請人,而跟幾個人合作,約束性很大,容易鬧矛盾。


老梁話三農


我是農村的記得前年的時候我們家還和鄰居合夥幹過,後來因為一些原因就沒有一起合夥幹了,下面我說一下自身的原因和一些外在因素

首先說一下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父母年紀大了勞動力不足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和體力去長時間的勞動了,在一方面兩家合夥其實並不輕鬆反而會增加勞動強度,看著是人多輕鬆了但是面積上增加了總的來說一點都不輕鬆,在一個兩家人的作息時間不一樣動手能力也不一樣,到最後反而沒省多少心還生一肚子氣,還不如去請人自己圖個輕快省心

還有就是現在基本都是機械化時代也不需要合夥幹了,偏遠一點的地區由於道路不方便種地成本高算下來還不如打個工合算慢慢的也就不種地了,還有的平原地區現在都鼓勵土地承包制一年下來不用費多大勁還有不少分紅

總的來說現在的農業已經走向科學化了,機械化也已經很普遍了 ,靠以前那些想法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新式了


年輕人且行且珍惜


我也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八零後的一個農民。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現在的農村青年勞動力比以前少了很多。都是一些上了歲數的在家種地,雖然說幾家在一起幹農活能省錢,但是畢竟是上了歲數了,不是年輕的時候了,多少都是有點幹不動的了,種自己家裡的那點地還是可以的,大家在一起互相幫忙,就不是那麼的輕鬆了,都有點幹不動了。

大夥在一起,農忙的時候互相一起有的家地多,有的家地少,這樣會犯合計的。今天你家多了他家明天少了的,多少都會有點怨言的,如果這樣還不如花錢顧點人來的好,這樣大家還是能友好的相處的。

其實現在在我們這面農村還是有大夥幾家在一起幹農活的,不過這個只是在於不是很多幾家的幹活量都是差不多的情況下的,太多的話還是的僱人的,這樣也不用幾家在一起還的搭著人情,在農村人情是最不好還的。






快樂淇譯


以前的農村幹農活沒有機器,都是靠人力耕種收穫的,那時候有很多人都是合夥幹農活。小平家裡也和別人合夥幹過,但我覺得合夥幹農活也沒有什麼優勢,而且容易發生矛盾。


大家合夥幹農活,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

因為每家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有的下地早,有的下地晚,下地早的看不慣下地晚的,又感覺自己乾的活多吃了虧,於是在心裡就會不舒服。農村人常說合夥生意不能做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吃虧沾光的事不好說。

農村人種地都是搶種搶收,就怕因為天氣原因造成莊稼種不上或者收不到家裡,造成減產。如果幾家合夥幹農活,先給誰家幹也是個問題。合夥幹農活,大家的吃飯問題也不好解決。



合夥幹農活看起來幹活的人多了,其實農活也增加了,人均下來還是那麼多活,也沒有少幹。還有就是一起幹農活大家都相互依靠,缺少積極性。


現在的農村人寧願花錢僱人幹農活,也不願意和別人合夥一起幹。除了上面的原因外,還有就是現在幹農活都實行了機械化,用人力的地方也不多了;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在家,老人幹農活也力不從心,所以只能僱人幹。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能用錢解決的事情 ,最好不要去用人情,因為世上最難還的就是人情。


豫南小平


在過去,農村的農活都是相互幫忙,幾家人合在一起來幹活的。有說有笑的,熱熱鬧鬧的忙完你家的又都來我家幫忙。

對於曾經生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來說,土地承包制剛實行的那幾年,每到農忙季節大家互幫互助的情景確實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在我們北方將收麥季節稱為“龍口奪食”,大家習慣了生產隊的勞動,在土地下放後,面對各家都是幾畝、十幾畝的成熟小麥要搶收,勞力不夠、農具不全,這時村裡人不分男女老少,能來的都會來,帶上農具自覺的、不約而同的前來幫忙。

作為主家,將會提前準備幾包香菸用來招待,那時農村人抽的是“旱菸”,香菸可是稀缺貨,平常根本捨不得買,在農忙這幾天各家都會備上幾包,以表示對大家的感謝。茶水自然是免不了的,要是那家再放點白糖或者直接在水中衝點“酸梅粉”、“桔子粉”,那更顯得主人家的大方和熱情好客,會成為人人羨慕的佳話。



而現在農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人變得刻薄。現在農村有的種地、有的沒地、有的地多、有的地少,在幫忙中還要“算帳”,我地少吃虧了、他家地多佔了便宜。有時候寧肯閒著也不會去幫忙,現在的人變得越來越沒有“人情味”了。

花錢僱人省去很多麻煩,不會揹負“還不完”的人情。現在農活幫忙都是有償勞動,我出錢、你出力,兩不相欠。免得你給我幫了忙,讓我記你一輩子的好,不論在任何事上都將這次幫忙拿來說事。況且,現在是經濟社會,勞動應得報酬也已經習以為常了,大家相互也都能接受了。



社會進步了,而很多東西也隨之丟失了。農村人的純樸、厚道淡化了,鄰里的熱心變冷了,人情世故沒有了,人與人的交往也變味了,人對人的坦誠也變少了……。

懷念過去農村的生活,懷念過去人的純真。


鹿塬農事


我是個農村中年人,對此問題出現原因,有以下幾點理解。

1.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常人都知道,農民幹農活,肯定會有自已主張和目的,自已出錢,僱來的人肯定得聽從主人安排,這樣更有效果。

2.幾家人合作,有利有弊。

幾家人合作,有利的方面是人多力量大,便於集中做某件農活。況且不必花錢,只是要出工出力。

但是,大多數農民會以為,利少弊多。合作好的不多,這樣合作幹農活大多是兄弟姐妹們或親戚朋友,相互做農活。可是,每個農民家庭人員,農活數量等不盡相同,時間長了,容易鬧出問題,那樣朋友不像朋友,兄弟不像兄弟,為了一點農活,鬧矛盾出糾結,划不來。

總之,農民寧可花錢也不想心裡添堵,才是這個現象的主因。但願農民不花冤枉錢,幹好農活,又身心愉快,發家致富。





老九下鄉


大家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們的口袋也有剩餘的錢了,有些比較集中的農活就會考慮花錢僱人完成,比如給蘋果套袋,掰玉米棒子,摘花椒等等,其實現在這種情況在農村越來越普遍了,而且不光是幹農活,就連紅白喜事中的餐飲服務,秧歌隊,這些也是這樣,不像以前那樣鄰里之間互相幫忙完成,也是花錢僱人。為什麼呢?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娃,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現在農村年輕人比較少,大多數在外打拼,很難找到幾家人合夥幹,況且,人們口袋也有多餘的錢,僱人幹活那點錢還拿的出來。

第二,花錢僱人幹活效率高。如果幾家合夥幹活,那到底先給哪家幹呢?這家幹完了,再去下一家,這樣的效率太低,而好多農活都是搶時間,比如摘花椒,如果不能在幾天之內摘完,那麼成熟的花椒就會落到地裡,造成損失。僱人幹活雖然花點錢,但是各家幹各家的,同時進行,不會耽誤時間。


第三,現在農村人們關係不像以前那麼好了。以前,農村人們大多都在家務農,鄰里之間互幫互助,關係很融洽,而現在大多數都是外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互相來往頻率也少了,所以關係也就比較淡了。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看法,大家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點贊,謝謝。


晨曦中的幸運兒


現在農村經濟也好了,農村人比較重視人情感恩,發點錢僱人省事不必要擔人情,在一起幹的活,每家的田地多於少,從伙食上和幹活用不用力以免有心理上鬧矛盾,


牧六鄉村


農民應該都是寬厚群體,啥時候變的如此斤斤計較了?(是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做人問題),做人在做人規範下規範自己的三觀,就會減少這些事情和做為,只要本著做人的本分互不侵擾.互利共贏.互幫互助,和諧到每一個人,努力營造一個互信的紛圍,就會改變很多。


用戶7728406400065


是沒有辦法各夥幹,第一地有多有少,活就有多有少,不平均。第二你忙他也忙,你收他也收,早幾天的菜和晚幾天上市的菜,一斤差好幾毛,誰願意晚上市,第三花錢僱人幹活,幹不好,張嘴就罵,又少給錢,合夥能嗎?第四種地以有意外,一個人出了事,在誰家誰家就有責任,其他人家不管,這叫合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