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原生時代,青雲QingCloud的“極簡”之道

容器帶來的巨大優勢,甚至可能取代已有的雲計算技術,其潛力讓市場興奮不已。然而,容器技術學習曲線陡峭,企業微服務實踐進階之路充滿荊棘,高門檻的容器該如何在企業中平穩落地?

雲原生時代,青雲QingCloud的“極簡”之道

​如同10年前的雲計算技術一樣,容器正在經歷自己的技術炒作週期。容器技術的火爆和日益普及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眾多公有云平臺紛紛支持Docker。AWS,Azure,Google,阿里雲,青雲QingCloud及國內各大雲廠商都推出了容器雲業務,國內也有不少創業公司通過構建容器PaaS平臺幫助企業實現微服務架構改造。

在終端用戶中,雲計算容器技術採納率也在逐年提升。根據《中國私有云發展調查報告(2018 年)》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容器技術已投入生產環境的比例,從2016年的23.3%上升至30.1%。

雲原生時代,青雲QingCloud的“極簡”之道

​容器之所以能夠被業界乃至用戶端快速認可,其技術價值不容忽視。容器技術能夠讓用戶將微服務及其所需的所有配置、依賴關係和環境變量打包成容器鏡像,輕鬆移植到全新的服務器節點上,而無需重新配置環境,從而將開發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

過去兩年,容器技術的應用持續深化,以容器及其編排技術為核心的生態,逐漸擴展至涵蓋微服務、DevOps、服務監測分析、應用管理的完整閉環。因此,容器也被稱為“雲原生時代的核心基礎設施”。

企業不擁抱容器可能會輸掉

有人可能會問,雲計算IaaS技術就能提供計算、存儲、網絡高度的彈性和敏捷,實現資源的按需動態化伸縮,滿足互聯網業務快速響應的需求,和容器的敏捷開發、快速交付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雲計算IaaS是面向資源,容器是面向應用。傳統雲計算只解決了資源的交付速度,但並沒有提升產品的開發效率。在業務快速迭代和上線的現實中,開發者開發應用出來,最後運維部署時總會發現各種各種問題,對於開發和運維之間的矛盾,傳統雲計算顯然束手無策。而容器把所有的環境打包到一起,實現了Docker概念中“Build once. Run anywhere”的開發需求。

雲原生時代,青雲QingCloud的“極簡”之道

​容器的興起,解決了應用產品和服務交付的效率問題。從業務的角度看,其出發點是以消費者為中心,通過產品的快速迭代和上線來滿足消費者日益複雜的需求。相比以前企業以項目為中心開展業務,這種思路的轉變可以說是巨大的,其本質上體現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再升級。

在青雲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看來,經過數年的發展,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經從1.0進入了2.0時期,企業對於雲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容器為核心的雲原生架構正是這種強烈需求下的產物。

雲原生時代,青雲QingCloud的“極簡”之道

​青雲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

數字化轉型1.0時期,企業經歷的是從“Cloud First”到“Cloud Only”的轉變。當互聯網企業將雲計算技術引入自身業務,通過靈活的資源供給和生產效率的提升獲得強有力的競爭力時,那些仍在採用傳統IT架構的企業被打得措手不及,從而引發了“全民上雲”的風潮,“Cloud Only”一度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標配。

隨著雲計算技術的成熟落地,當初作為革命性新技術的光芒逐漸淡去,沉澱為企業IT習以為常的工具。然而,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一如既往的激烈,如何用新興技術持續促進效率提升,成為數字化轉型2.0時期的課題。

“企業不擁抱容器,很有可能就會輸掉。”周小四的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企業的焦慮。

當企業業務的敏捷性、彈性、個性化和智能化要求比以前更高,必然要求底層IT來支撐業務的變化。因此,數字化轉型2.0要求企業IT依託雲,向“Cloud Native”架構轉型,解放架構自由度,最大化業務敏捷性,在滿足業務需求的基礎上,加快創新步伐。

在未來,絕大多數成功的企業都會是“技術公司”。在這個場景下,持續創新的能力會成為每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容器正是這樣一種能夠有效幫助企業獲取創新能力的技術,甚至將雲的目標從IT成本節約轉向了業務增長引擎。

降低複雜度讓容器平穩落地

容器的價值毋庸置疑,但是容器應用落地的現實卻很骨感。從國內容器技術採納率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終端用戶對於容器技術的應用仍處於觀望和摸索的階段。

以備受歡迎的容器編排工具Kubernetes為例,雖然它有龐大且成功的開源社區,但在中國的本土化程度並不高,導致企業學習成本很高,安裝部署複雜,在企業容器落地過程中十分不友好。

除此之外,Kubernetes多租戶模式設計粗獷簡單,與企業複雜的IT環境有一定差距,企業需要自行研究業務場景下使用的組件,去解決業務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如何實現高性能持久化的存儲?如何應對企業安全隔離的需求?如何實現完善的用戶管理、監控、告警和日誌體系?這對於傳統企業而言是難上加難。

更不用提企業必須面臨DevOps帶來的文化和組織流程的變革。在走上正確的微服務道路,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實踐過程中,企業可以說是“忐忑不安”。

那麼,是否存在一種“極簡”解決方案,能夠讓企業輕鬆地使用容器,快速融入雲原生的懷抱?青雲QingCloud旗下的容器品牌KubeSphere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

雲原生時代,青雲QingCloud的“極簡”之道

​據青雲QingCloud介紹,KubeSphere是一個以Kubernetes為內核的企業級再造商業容器平臺,於2018年7月首次推出,並於2019年4月19日推出了高級版2.0。具體而言,KubeSphere擁有三大產品特性:

第一,健壯的基礎設施支撐。KubeSphere從最底層為用戶提供穩定的存儲和網絡基礎設施,這正是青雲QingCloud的核心優勢之一。

在存儲方面,KubeSphere能夠提供多種經過社區眾多開發者和廠商驗證的開源插件,支持多款存儲插件以及多種存儲模式,同樣也支持青雲分佈式存儲QingStor NeonSAN,其性能、穩定性、安全性遠遠高於開源的存儲。

在網絡方面,KubeSphere提供了各種網絡插件的對接,比如Calico、Flannel,並且自研的SDN也有對接方案,可以滿足企業級用戶的各種安全訴求。基於租戶虛擬私有網絡(VPC)、QingCloud SDN,KubeSphere性能、穩定性和隔離性遠遠高於開源網絡方案。

第二,完備的上層應用開發及管理。針對用戶使用KubeSphere時的各種場景和所需要的各種功能,賦予客戶DevOps、微服務治理和應用管理的能力,滿足企業各種業務訴求。

第三,極簡的企業級用戶體驗。針對Kubernetes陡峭的學習曲線,KubeSphere將產品全面UI化,讓企業用戶零成本快速上手。無論是入門用戶、主流用戶還是專家用戶,都能夠很快適應KubeSphere,找到屬於自己的使用方式。

除了KubeSphere平臺本身,考慮到企業在業務中的實際應用,一旦大規模使用容器平臺,需要用到更多的一鍵部署、開箱即用的中間件、上層工具,企業能夠在QingCloud AppCenter中找到與Kubernetes一致的各種應用與服務。企業用戶既可以直接使用青雲QingCloud提供的Kubernetes服務,也可以自己搭建Kubernetes並安裝青雲QingCloud開源的插件。

這種對容器業務場景的豐富支持,沉澱了青雲多年來在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實力,對於企業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

容器“開箱即用”專注業務創新

不難發現,KubeSphere所有的技術支撐和產品設計都指向一個清晰的目標——讓容器“開箱即用”,即通過降低容器的複雜度,幫助企業快速、低成本的實現業務的容器化,加快企業創新與競爭力的提升。

正是這些特質,讓KubeSphere面向的使用對象非常廣泛,無論是物理機,還是VMWare、OpenStack等各種虛擬化平臺,不綁定底層基礎設施的KubeSphere都可以幫助企業快速遷移到容器平臺,提升企業的資源利用率,提升業務的開發效率。

以青雲自身實踐為例,QingCloud PaaS服務率先應用容器技術,最高實現500%的性能提升。在青雲某互聯網金融客戶的實踐中,當用戶遷移到KubeSphere後,部署一整套環境的時間從1小時縮減到了5分鐘,並且每一個項目組的成員人手一套環境,資源隔離,互不影響。

對此,Curiosity China CTO水羽哲感同身受。作為一家提供數字技術的互聯網企業,Curiosity China從2014年就開始探索業務的容器化,雖然在容器技術和實踐上獲得了大量經驗,但是在過程中遇到多樣而複雜的挑戰,讓Curiosity China技術團隊一部分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資源花在了維護容器上,產生了額外的、無謂的資源消耗。

雲原生時代,青雲QingCloud的“極簡”之道

​Curiosity China CTO水羽哲

KubeSphere的出現,讓Curiosity China可以完全專注於核心業務的開發和創新。正如水羽哲所說:“企業IT管理者的核心訴求是抹平開發運維生產環境的差異,利於開發與運維團隊協同,以此驅動應用轉型,賦能業務創新。KubeSphere容器平臺可以幫我們屏蔽容器中複雜底層的細節,讓我們把有限的精力專注在業務創新上。”

“極簡”之道的知易行難

對於一款產品來說,企業用戶使用起來越簡單,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就越複雜。KubeSphere“開箱即用”的背後,是青雲為之付出的大量心血,也體現了KubeSphere與其他技術平臺不一樣的優勢和能力。

首先,領先的技術力。這種技術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技術發展方向的把握。從Docker到Kubernetes,容器技術在不斷演進,如何在眾多熱門技術中選擇更具發展潛力的那一個,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青雲QingCloud為了找到容器發展的正確道路,在選中Kubernetes之前做了大量的調研,調研的細緻程度讓客戶都非常驚訝。

二是技術能力的積累。在很多容器案例中,大部分的問題都發生在存儲和網絡中。容器產品要做到真正的穩健可靠,作為底層基礎設施的存儲、網絡,可以說是至關重要,同時商業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青雲QingCloud擁有自主研發的雲平臺,歷經多年公有云大規模用戶驗證,並積累了豐富的基礎設施運維經驗,將最底層基礎設施的技術能力無縫對接給KubeSphere,正是青雲容器產品安全穩定的優勢所在。

其次,優秀的產品體驗。互聯網化的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一直是青雲強有力的標籤。對於所有用戶來說,KubeSphere就是一個嚮導式UI和輔助操作的界面,功能的裝載和卸載都只需勾選一下,完全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使用起來非常簡單。

但值得注意的是,KubeSphere不是簡簡單單對Kubernetes的UI化,而是一個真正的分佈式操作系統。由於在產品體驗上做得太出色,KubeSphere平臺甚至給人是一個“Dashboard”的錯覺。

Kubernetes產品化的最大難度在於,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差別很大,甚至充滿了矛盾,比如連Kubernetes基礎都沒有的入門用戶,和對容器實現邏輯和功能都非常清楚的專家用戶,兩者的需求顯然差之千里。

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KubeSphere將產品架構設計成松耦合、可插拔的,甚至連DevOps、微服務這樣的高級功能,都被做成了功能能模塊。

入門用戶可以通過KubeSphere界面的引導來完成資源的創建,比如:選擇自己想要的Docker,構建一個容器鏡像等,並在這個過程中對容器完成基本的瞭解。比較成熟的主流用戶可以通過KubeSphere平臺簡化Kubernetes中很複雜的操作,提升操作效率。而專家用戶可以直接選擇KubeSphere平臺中的Kubernetes原生工具。

從產品化的角度看,KubeSphere達到了用戶需求、用戶體驗和技術能力之間的平衡。

再次,豐富的行業實踐。要讓容器真正落地,挑戰不光來自技術和產品本身,更是來自企業實際的業務難點及衝突。

比如,企業很難完全放棄已有的IT基礎設施,容器服務需要有能力去對接現有基礎設施;在業務容器化之後,如何做配置管理,監控告警,如何通過日誌排查線上故障,如何做服務發現等等,都需要容器服務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再比如,DevOps是一個企業文化的流程,容器應用必須改變企業現有的組織流程和文化。

只有在接觸了大量企業客戶之後,才能對這些挑戰有深刻的體會。這是為什麼周小四反覆提出,企業一定要充分認識容器帶來的IT地位轉變,以及對數字化轉型的作用。只有基於企業從上至下的認知改變和組織架構的調整,才能將容器等雲原生技術真正應用在企業業務中。基於大量的用戶實踐,青雲QingCloud能夠為企業提供容器的最佳應用實踐,從而將KubeSphere的推行和企業循序漸進的微服務改造落到實處。

最後,完整的生態體系。做雲,生態必不可少,這一點在KubeSphere身上得到了很好體現。青雲QingCloud多年來建立起的強大產品體系和生態成為其有力的競爭優勢。如今,青雲QingCloud積極投身CNCF開源社區,將KubeSphere開源回饋給社區,又進一步豐富了社區和自身的生態。

“大道至簡,舉重若輕”是KubeSphere容器平臺的產品理念。可以看到,在KubeSphere產品迭代打磨中,“極簡”是始終不變的關鍵詞。

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容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保持長久的競爭力非常重要。未來,青雲QingCloud將會推出QKS(公有容器雲服務)、容器一體機等多種容器服務交付與部署方案,以全棧雲能力幫助企業享用“開箱即用”的容器服務,加快企業創新與競爭力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