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莊子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潛龍


這句話是莊子針對儒家孟子的內聖外王思想進行批判的:

① “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種理想人格。內聖是一種道德修為的理想境界,發自於內在的德性覺醒,要求人們要在個人的道德修習之上以聖人為標準,努力向著達到聖化之境用功,即使不能成聖,也要做聖人之徒。外王是一種以德性修為而展開的德治的最高境界,它彰顯於外,指個人在社會上之事功。它要求人在“內聖”有為的基礎上將內在的聖德推而廣之,建立理想的“王道”政治。

② 莊子與孟子均是戰國中期同時代的人。

孟子繼承孔子,成為亞聖,是推行人治理論,倡導人性本善,積極捍衛君王封建禮制的衛道士。莊子為什麼批判孟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呢?因為人的本性是惡,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你看君王為了皇權,親兄弟都殺,哪有聖人模樣?官僚們暗底裡貪汙腐敗,可面子上都是裝道德的高手,你說他們本質上是不是強盜?

莊子是道家老子學說的拓展者,當然倡導道法自然,堅持自然法的法治,而不是人治。戰國末期的儒家學派繼承人荀子堅持人性本惡,培養出韓非子和李斯兩個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其關於法家學說的著作,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在李斯的幫助下統一六國,用韓非子思想建立起中國君主集權制帝國,只不過秦法是人法,非自然法,但已比孟子單純的內聖外王強多了。

一句話,沒有對於人性本惡的法辦,哪有基於法辦之上的道德萌芽!


全息領導力


我之前知道這句話,但是麼有好好研究過,你的邀請提示我,我好好看了莊子的相關思想和這句話的段落。

莊子應該是老子道家的延續,老子道德經中有類似的觀點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莊子說的更詳細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但是意思是一個:萬物平等,(齊物),一旦區分上下,區分貴賤,區分善惡,就要褒貶,一旦有了褒貶,大家就會起“貪”心,比如爭做善人。

這一點,有一個慈善拍賣晚會上,馬雲的一段話,說明他理解其中的“度”,大概情形是,國內著名的企業家都在,前排的馮侖啊,柳傳志啊,還有後排的不少人。大家拍賣一副小畫,起價2萬,很快就被15萬,30萬,40,60,80,100(柳傳志),120(馬雲),在主持人的忽悠下,老柳出價130,這時候實際上老柳踩了剎車,但是後排來了一個160萬,馬雲轉頭看了一眼,隨即舉手封頂200萬。主持人,請馬雲說幾句,馬雲說,我們做慈善,拍賣的金額都拿去做善事了,這是好事,但是剛才的拍賣,越來越情緒,最後投入的不是善心而是情緒,所以我策略性的用200萬打住這個競爭。

不是原話,大概意思就是這個。

這大概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本意。

這裡有深刻的一面,那就是所謂的自然之道

自然的是最好的,春夏秋冬,風火雷電,沒有好壞,也沒有貴賤之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完全尊順自然規則,就是那個說不清的“道”,就好了。

這大概是所有儒釋道三家都認可的一個基本,就像大家都對易經都認可一樣。但是往前就會不同了

(1)儒家,就是想把那個“道”說出來,不過儒家只關注活著的時候的“道”,死了的不管。儒家指出了,什麼是社會和國家之“道”,所以出來了君子,周禮,仁義禮等等概念,有褒貶,甚至到了朱熹還“滅人慾”了;

(2)佛家,尤其是印度的小乘佛教,把“道”擴大到了時空的極限處,不單單定義了善惡,還定義了六道輪迴,還定義瞭如何修煉才能做人,然後不斷上升到佛。。。。後來大乘佛教覺得這事太複雜,就直接不證而悟道成佛。。。

(3)道家,比較有趣,既然如此,就道可道非常道,乾脆不說是最好的。

這麼理解的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非常容易理解,但是也沒有必要去深究其含義了/

就是你不做最好,一做就錯。


老孔


這句話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篇。其實,《莊子》一書根據學者的研究,內篇應該是莊子本人所寫,外篇大部分為莊子的弟子所寫,至於最後的雜篇則是漢代一些信奉道家的人所作。

在講這句話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道家。道家思想出現在戰國時期,應該是在孟子之後。我們現在經常說道家是老莊哲學,也就是以老子、莊子為主的哲學,或者說“黃老之學”,也就是皇帝和老子的哲學。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太對。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其實差距還比較大,老子的思想來源於兵家,而且老子的職業是周王室圖書管理員,所以他見了太多戰國時期宮廷內幕,對於周王室成為擺設,各個諸侯互相征伐的事情看得太多了。《老子》以書,其實很多是講“南面之術”的。莊子呢,曾經只是一個小官員,所以他的思想更多的是從個人角度,教導個人如何擺脫紛亂的社會出發的。

《莊子》裡面很多內容強調人不要拘泥於外物,更不要拘泥於一些既定的法則。社會為什麼會禮崩樂壞?很多人以為是秩序崩塌了,其實正是因為制定了秩序,秩序才會崩塌。倘若沒有秩序,人們都按照上古時代那樣生活,那麼人就不會有這麼多私慾,也就不會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前,其實詳細論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其實都是在替盜賊出謀劃策的。盜賊很多都是聖人,或者有聖人的智慧。莊子說,你看盜賊進屋偷盜之前,都需要好好謀劃,看看這個家庭值不值得偷,這其實是聖,帶頭進屋的,就是勇,掩護夥伴,最後一個出來就是義,判斷能不能下手,這其實就是智,分贓平均,其實就是仁。所以,莊子說,如果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不過,我覺得,這個死,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生命的消逝,而是說不應該讓聖人出現。因為在此之後,莊子說,聖人是國家的利器,不吉祥的器物,所以不能展示於天下。

由此可見,莊子其實是認為,人類的很多智慧、秩序其實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兮兮說事兒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或稱思想)出自道家莊子的《莊子·胠篋》,其原文如下: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在理解這段話之前,我們先說說道、儒、法等三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主張治世儘量擯棄人為干預,讓人類社會在自然規律支配下自由發展,這是一種基於對人之個體信任的基礎上產生的思想。法家與道家正好相反,主張用嚴刑峻法約束人民,人們不必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規定,知道遵守可矣,這是一種基於對人之個體不信任的基礎上產生的統治思想。而儒家介於二者之間,主張依據天道(自然規律)來制定人類社會中的禮樂制度(道德規範)來教化人民,必要時再輔之以政刑手段強制貫徹執行,從而達到治世的目的。莊子在這裡所謂的聖人,就是特指儒家中的賢能之人,即道德規範的制定者和維護者。莊子所謂的“大盜”並不是殺人放火、無惡不做的強盜,而是指文質彬彬,滿口仁義道德,掌握政治權力的統治者。為什麼這樣認為?竊鉤者為“小盜”,竊國者為“大盜”也。天下為天下人所有,國家為全體國人所有,善竊者得之也。



再看看莊子這段話的意思。莊子把聖人比作狹谷高丘,把“大盜”比作大川深淵,正是由於谷狹丘高,才形成大川深淵,借喻聖人是產生大盜的根源。所以只有把山谷拓寬使之虛,把高丘剷除使之平,川才能竭,淵才能填實。故認為聖人死後,大盜才能不起,天下才能太平。莊子認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用聖人治世,實質是鼓勵盜蹠興起。聖人制鬥斛、制權衡、制符璽、制仁義,都是為大盜準備的,最終都被大盜一併竊去做為統治人民的工具。為什麼這樣認為呢?理由就是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仁義存於諸侯之門,難道這仁義聖知不是被他們竊去的嗎?這些竊國、竊重器的大盜,雖有華車美服的重賞不能滿足他們,雖有斧鉞之重刑不能禁止他們。莊子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乃是聖人之過也。



聖人創制禮樂,制定道德規範,以維護等級制度,於是“大盜”們個個覬覦更高等級的權位,都想連同禮樂一起竊為己有。在道家看來,大盜竊位,聖人之過也,故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小盜竊鉤,大盜竊國。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聖人誅竊鉤者而縱容竊國者,因大盜不竊鉤也。大象無形,大盜不盜。大盜竊國兼竊聖人之名,聖人以大盜為不盜也,奉之為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諸大人。然儒家認為,天下雖非一人之天下,卻無主不治。道家所謂“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這只是道家一廂情願的理想主義思想罷了。天下大而人有私,竊之者為王,不竊則天下無主,天下無主則亂,天下亂則竊鉤者眾。大盜竊國於百姓無關,小盜竊鉤則百姓不安,故聖人誅小盜而縱大盜,這是社會規律,人類不得不遵守。是故聖人不可死,大盜亦不必止,大盜有道可矣。唐·韓愈在《原道》中談到“聖人不死,大盜之止”時說:“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吾亦以為,獸且爭為王者,況人乎?虎爭為王,大盜竊國,實自然也,莊子之言不足信也。




子夏故壇


聖人死去,大盜才會消失。

如果,這句話從一個噴子嘴裡說出來的話,大家不足為奇。可,這句話卻是從莊子嘴裡說出來的。

那麼,大家就好奇了,莊子和聖人究竟有什麼矛盾,要這樣抨擊聖人呢?

先讓我們來看看原句是怎麼說的:

《莊子·胠篋》: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讀到這裡,線索出現了,莊子認為盜蹠是大盜之一。

好,我們繼續讀下去: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線索到這裡,最關鍵的兩個被莊子稱為大盜的人物就出現了,大盜一個是盜匪盜蹠,一個是竊國賊田常。

盜蹠、田常

盜蹠:出生於魯國人,為了反抗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他率領一支九千人左右的部隊起義了。他起義後,掠富貴人家,然後分給貧窮人家。他有句口號至今為人熟知:盜亦有道。

盜蹠有兩個特點:1、喜歡開食人宴;

2、喜愛“取人婦女”。

所以,莊子把他看作盜人財物、取人性命的大盜。


田常:他是齊簡公時,齊國的相國。田常這個人野心極大,一直苦心積慮想要奪取齊國的政權。

他用大斗給民眾借出糧食、小鬥回收,這樣一來,百姓在田氏處獲得了利益。遺落在外的齊國民眾回國的如流水那般,田氏利用大小斗的技巧,增加了領地居民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

田常在多次要求簡公擴大他的封地無果後。為了篡奪齊國的權力,就設計把鮑氏、晏氏、監止他們所屬的力量派去進攻魯國。

由於子貢的謀劃下,齊國軍隊大受損失,田常便藉機殺死了國內有名望的公族,並且立了傀儡齊平公。田常在這個時候,封地已經比齊平公還大,他在生活上也是非常奢靡。

田常消滅王室和政敵過後,把齊平公當作傀儡,繼續用齊國的舊法來治理齊國,還把齊國奪自列國的領土歸還,來換取列國諸侯的支持。諸侯們因此默許了田常的行為,這就是田常竊國。

那麼,莊子為什麼說大盜卻要噴聖人呢?

莊子說聖人之前,提到:

田常亂齊之後,諸侯默認的態度;

賢明的人才遵守聖人之道,卻慘遭殺害;

盜蹠能夠大盜,也是因為他通曉了聖人之道。

《莊子·胠篋》盜蹠: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此,莊子得出了結論:

《莊子·胠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魯國因為不敬楚國酒而導致趙國都城被圍攻,聖人不出,而大盜不出。

綜上

莊子所批判的,其實並不是聖人,而是在諷刺那些以聖人的名義行事,迫害天下的人。

他認為田常竊取齊國,然後依託聖人的方法去治理國家,控制人民,其它諸侯國卻態度曖昧。這樣的仁義是被竊取的,故: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這樣的仁義是有階級,打著雙標的,普通人需要為了自己的錯過受到懲罰,而竊國者卻享受著聖人之道帶來的特權。

這樣的聖人之道,就成了被盜取的、有特權的“聖人”了。

盜蹠因為理解聖人之道,成為盜人財物、劫人子女的大盜而受到底下盜匪的推崇。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話歡迎點贊、分享、關注(* ̄︶ ̄)

祝大家事事如意,萬事順心


腦洞趣味歷史


這句話非常極端也非常驚世駭俗。我想其指的是: 一、聖人是有影響力的,聖人的一套理念掌握了群眾,變成了力量,變成了旗幟,於是變成了紛爭的緣由,變成了假公濟私的招牌,使得對於真理的探討變成強權的較量。 二、原來只有竊物竊財者, 有了聖人就有了竊旗幟、竊理念、竊解釋權者,叫做欺世盜名者, 欺世盜名者竊的是國。 三、聖人之論有其可取處,但也往往會有一廂情願處,有薄弱處。這些弱處被糊塗人、偏執人、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能夠使聖人之道變成害人之道,如西方哲學家所言,墮入地獄的陷阱,是由升入天堂的願望修築而成的。

四、你說你聖人,我說我聖人,天下豈不大亂? 五、聖人之說使百姓陷於盲目期待,不相信自身卻相信聖人、鬥士或者大師六、聖人高高在上,精英意識特強,肯定自命什麼"思想者",其實說不定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脫離常識。

此句出自《·胠篋》:"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莊子·胠篋》—— 胠: 從旁打開。篋: 箱子一類盛物器具。鬥斛: 古代的兩種量器, 十鬥為一斛。權:秤錘。衡:秤桿。符璽: 古代的憑證信物。矯: 糾正。 盜蹠, 春秋時代著名的大盜, 或曰奴隸起義領袖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莊子說話比較狠,居然說"聖人"和"大盜"是並存的,甚至"聖人"是"大盜"的根源。但是,如果從反盜版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就好理解了。發明量器和秤錘秤桿,是為了保證買賣的公正性,然而,度量衡的公正也是可以被盜版的,你發明此物是為了保證斤兩,我盜版過來是為了短斤少兩。 古代設"聖人",是為人類設一個精神殿堂,是古代治天下的一杆秤。然而,"聖人"也可以盜版,也會利於盜蹠這樣的大盜。你塑造 "聖人",我就偽造"聖人",設置"聖人"是為了勸化天下,盜版"聖人"是為了欺世盜名。有周公這樣"正版的聖人",也就有王莽這樣"盜版的聖人"。 一切美好的東西,包括人品,都有可能被盜版。這個糾結不可 能徹底解決,但也不至於說:"正版不死,盜版不止。" 該做的還是要做,打擊盜版,無論是在產品領域,還是在人品領域,都不能鬆懈;更重要的是,要容忍"聖人"的多面性存在,要承 認"正能量人物"的多元性,讓美好的東西神聖而不神秘,可接觸,可平視,而不是被掛在高高的神殿裡,也就是說要廉價化。同時要 努力生產正版的"美好",不讓它缺貨,要知道,"聖人"被盜版正是因為那個時代有"聖人需求飢渴症"。 這樣,作偽的空間就會大大被壓縮,"裝"這種作偽的技巧也就無處藏身。 其實,這也是莊子的主張。

最後從莊子學說三個基本論點歸納一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涵義:1.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脅迫別人,這種脅迫製造不和諧。2.不要只注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要多從人類的基本欲求出發理解他人,人都不是聖人也都不是惡人。3.沒有絕對的聖人與惡人,不搶佔道德制高點,也就沒有邪惡軸心。

<strong>


一往文學


這句話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的延伸。

1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合,有孝慈。後人講國家亂思忠臣,家貧思孝子。談仁義,談孝順,往往世道不好,家道中落,是個黴鬼。這是一個逆向思維。所以有聖人有孝子未嘗不是一個壞事。

2老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治國要像燒小魚一樣,不要亂翻動。中國封建社會,有個黃宗羲定律,就是改革一次,初衷挺好,結局就是老百姓加稅一層。

3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治國的能臣不死,百姓的苦難不止。,王安石說,國富饒而民不加賦,那是吹牛逼,老百姓就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大盜。

4老子的理想社會,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莊子的理想人生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5怎麼做到了,絕學寡智,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心不亂。就是不要用所謂的能人,聖人,過度的干預市場經濟,里根的小政府,大社會的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

6添一句題外話,莊子說盜亦有道,聖人和盜賊木有什麼分別。《莊子·肢篋》:“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 ;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盜賊也有聖人的大道。英雄從古輕一擲,盜亦有道真堪述。這也是一個奇異的思想,令人腦洞大開。

這就是我對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理解。先說到這,謝謝大家。


天天扎心13君


莊周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用漢武帝時期董仲書團伙炮製一些列封孔丘為聖人的獨尊儒謀權欺騙術就可以驗證莊周所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了!就從漢武帝說起:漢武帝不知道真正的大盜都具有”好馬快刀”!馬是什麼馬呢?溜鬚拍馬的功夫將漢武帝劉徹拍舒服了就我限制地信任董仲書及其推薦的人而非同夥排擠出去了導致漢武帝劉徹只能聽到董仲書願意讓劉徹聽到的一種聲音而各種決策必定會是符闔儒利益的才能留存與執行!事實存在就是漢武帝劉徹被董仲書團伙包圍與架空了而董仲書團伙只要用好溜鬚拍馬與阿諛奉承地捧劉徹就可以大權在握!而董仲書團伙如何對待同僚與下屬呢?用兩面三刀炮製與偽造出看起來是事實的東西由董仲書團伙成員相互作偽證就構成了:儒謀權欺騙術!簡稱:儒術!這是可以使用大量歷史事實存在來佐證的!

看看漢武帝死後那種漢武帝劉徹沒死的劉徹大權在握的假象就穿幫了——霍光大權在握而皇帝成為傀儡!可以說是漢武帝劉徹出賣劉家天下的權力被董仲書團伙用聖人方式盜走了劉家天下的實際權與利!……在後來各個帝制皇權幾乎都是在三傳世襲罔替時期被儒術盜走的!故有人將其說成”王朝的週期律”。

再看看社會有多少人靠弄虛作假譁眾取寵手段將自己包裝成什麼樣的達人來欺騙黎民百姓與……謀權謀利的?自己實際去作作探索的以事實存在為證是不難有獨立自主的發現的!……名與利驅使去做欺世盜名的事!故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因果關係存在。


公議


要回答這個問題,你首先要懂大道思想,也就是要讀懂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第二章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也是易經的陰陽相生相剋之理。

人世間,你若有了聖人,那反面是什麼呢?大盜嘛😊美之所以為美斯惡也😄道家主張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一切的一切應該遵循自然,效法天之道剛健有力,勤奮向上;效法地之德厚德載物。不要像儒家一樣樹立聖人,要讓人人去學他,要學習的是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遵循他們的規律就行了。人道越多天下越亂,天道恆久,法天效地則天下太平,和諧長久!

這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意思!




聖哲同學


《道德經》中“上德不德”也是與此類似的意思,只不過這句話說得直白點。

什麼叫聖人,就是名聲較好,得到很多人民欣賞甚至尊崇的人,就是粉絲太多,而這些粉絲中,不聽統治者安排的刁民卻太多,也無法根除,而刁民的另外一個名稱就叫大盜。

聖人有兩類,一種是體制內統治者承認的聖人,一種是體制外不被統治者承認的聖人,如果體制外的聖人不被誅殺的話,聚集在其身邊的大盜就會很多。

大盜是具有攻擊性的,不功擊民眾,則攻擊統治者,總之一句話,對人們的長期利益的實現是存在傷害的,即增加內耗,所以要杜絕婦人之仁,堅決予以誅殺。

姜子牙作為周王朝的太師(道家最高人物),一到齊地,就誅殺了齊地兩個著名的隱士,可以看作其理論根源。

而從古代學說來講,“道家”起源於“巫”,“儒家”起源於“祝”,道家對儒家是有訓御指導職能的,不僅如此,道家還有訓御君王(“神”)的職能。

孔子(儒家人物)一上臺,就誅殺了少正卯。

孔子弟子子產(儒家人物)一當權,就誅殺了鄧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