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縣公安局派駐壽陽縣西洛鎮南下廂村工作隊員弓慧光幫扶工作紀實

蹲點住村調產增收 心繫群眾共謀發展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記者 李宏 梁美平)在壽陽縣“轉作風、樹典型、做示範、調結構”蹲點住村工作動員會後,2016年3月15日,弓慧光被壽陽縣公安局選任為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進駐西洛鎮南下廂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從此他便開啟了與群眾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張炕,同幹一種活的“新生活”,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精準扶貧”的工作崗位上。

南下廂村位於西洛鎮南30公里處,是全縣21個貧困村之一,全村111戶,總人口數258人,貧困人口就有56戶98人,佔總人口數的37%。由於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耕種品種單一,經濟發展一直緩慢。

說起來,當弓慧光背起行囊面對農村那片廣袤的天地時,實有太多的陌生;當他撇下家人奔赴那70公里外的駐村工作點時,心中又有些許不捨。但是,崗位的變化、角色的轉變、情感的投入,在精準扶貧和履行“扶貧工作隊員”過程中感受和體會到的點點滴滴,已成為他一生中最難能可貴的心路歷程。

憑著年輕人的銳氣和激情,弓慧光入村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逐門逐戶地走訪,讓村民們熟悉他這個“外來的新和尚”。但看得出來,村民們還是對他心存質疑:“這個‘新和尚’能給村裡和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會不會又和以前一樣,戴著‘帽帽’來轉轉,定些計劃掛牆上,講講政策就走人?”為打消村民的疑慮,他與扶貧工作隊員共同努力,通過第一次全體村民座談會,確定了“減玉米、增雜糧、提果蔬、擴藥材”的種植思路。這個項目從實施、投產、見效經歷了不小的波折,也讓全程參與的他感受到了農村工作的不易。

2016年3月25日,弓慧光和駐村工作隊員遠赴太原邀請山西省現代農業科研中心籍增順主任、牛自勉教授到南下廂村,根據南下廂村果樹種植條件,現場給村民講授了果樹栽培的品種選擇、栽植定株、水肥管理、花期授粉、果實採收等技術要點。同年先後兩次籌資15萬元,赴運城市平陸縣、晉中市榆次區及太谷縣果園基地進行實地考察選苗,為村民採購回了玉露香梨、煙富8號、長富1號優質樹苗24000株。截至2017年5月,採購回的樹苗已全部成活,種植面積達800餘畝,補貼村民第一期40戶,第二期42戶,最高補貼8191元,受益戶佔總戶數110戶的74.55%。預計2019年將迎來第一次掛果,參與種植果樹的貧困戶人均增收7000餘元左右,參與種植務工的貧困戶人均增收2500餘元。

以往村民在種植穀物雜糧時,存在間苗難度大、種植效率低、產量不高等問題,致使村民種植穀物面積少,積極性不高。2017年春天,正值村民犁地種植的關鍵時期,為調整產業結構,搶抓種植時節,提高種植質量和產量,弓慧光積極聯繫駐村民營企業建凱機動車安全檢測服務有限公司,籌資16500元為村民購買了4臺穀物免見苗播種機。新購回的播種機,播量精度高,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出苗後不用間苗,大大減輕了村民的勞動強度,增強了村民種植穀子的信心。自使用穀物免見苗播種機後,全村把種植谷的面積由原來的70畝提高到260畝,種植蕎麥的面積由原來的10畝增加到140畝,每畝雜糧比種植玉米增收700餘元,達到了短期調產就可增收的效果。

2017年8月16日,對於南下廂村民是非常振奮的一天,在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弓慧光與扶貧工作隊為村民免費發放價值近5萬的柴胡籽種964斤,並邀請到山西維康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專家焦振民深入田間地頭,圍繞柴胡的藥用特性、豐產栽培技術、常見病蟲害防治、採收加工、質量控制管理等種植生產知識,給村民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輔導,為中藥材增產、貧困戶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發放現場,他與村民密切配合,登記、簽字、發放、領取,貧困戶陸陸續續都領到了柴胡籽種,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此次中藥材種植將採取“政府+農戶+公司”的模式,農戶只需提供種植所需土地,進行精心耕種,細心管理,保證產值產量;政府將籽種無償提供給農戶種植,提供技術支持,並協調藥材公司按市場行情收購農戶所種植的中藥材,力促村民增收的目的。等到2018年、2019年柴胡收購時,預計可為南下廂村村民帶來收益共計50餘萬元,真正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目的。

按照2018年脫貧攻堅實現連戰連勝總體部署,弓慧光堅持以村為體、以戶為基,把深化“五潔淨”“六要六有”達標作為提高貧困群眾獲得感和滿意的的根本抓手,先後投資15000餘元為每位貧困戶發放床單2塊、枕巾4塊;投資5000餘元為在村長期居住的村民免費更換紗窗;投資8萬餘元購置23萬磚幫扶9戶貧困戶進行危房改造,幫扶1戶貧困戶修建門樓一座。經過一年的改造,南下廂村整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貧困戶的住房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極大的提高了貧困戶及整村村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在弓慧光看來,黨中央自上而下開展的扶貧工作,不是一種形式,而是引導扶貧幹部真正的走進老百姓的生活中,經過3年的扶貧工作,他深刻地感受到:首先,扶貧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統一部署,提出戰略目標,才會有幹群同心同德,共同打好脫貧攻堅戰。其次,脫貧離不開貧困村民的自主行動。扶貧不扶志,一切都是空談。只有村民主動配合扶貧幹部,願意投入到項目中來,踏實肯幹,腳踏實地,脫貧才有希望。最後,扶貧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要防止脫貧後再度返貧的現象。一是要發展長期產業,不能做一次性買賣,要走出“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鏈條。二是不能汙染環境,不能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開發金山銀山,汙染企業不能引進。三是要關注村民的健康生活。村民年收入有限,在日常生活中要堅持勞逸結合,擺脫亞健康生活狀態,同時要將健康扶貧醫療政策特別是“1136”工程持續下去,這是一塊深得民心的大好政策。

總之,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精準扶貧工作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在實現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體現了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了我黨領導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