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說河南鄭州的大學有些老師說方言,是真的嗎?

悟之書香文化


不管是真的假的,這都是正常的,如果因為說方言就否認一個學者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所做的貢獻,哪怕是調侃,任何人都沒有這個資格,就算張雪峰是名師,是網紅,他的做法也是不恰當的。

我是在河南上的大學,種種原因可能真的存在這種現象,但是我個人覺得這都不算個事。就拿我們學校的一個老師,教我們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個子很低,黑黑的,穿的也不好,形象十分不好。

操著一口方言,但我們能感覺出來,他在逼著自己講普通話。

你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社科院的文學博士嗎?這個世紀初考取的學位,致力於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我們學校文學院教研組組長,人家其貌不揚、操著一口普通話的背後隱藏著太多太多的榮譽與奉獻,你一個靠著流量,調侃成長起來的網紅能跟這些人比嗎?

人家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你做了多少?自己還是老師,尊師重道你做到了?


不要去隨意調侃評價人家,都是一群可愛的人,無關乎對錯,只是習慣問題。


醉評論


在我入學之前,對於大學老師的印象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上課的時候旁徵博引,很有學者的風範。當我來到大學之後,發現情況有些微妙。怎麼說呢,一般上了年級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一般都是用普通話授課,但是當老師講到動情處,情不知從何而起,一激動家鄉話就出來了。比如,我有一門古文字學課。授課的老師是西安人。由於上了年紀,他講課的時候說的不太清楚。但是我們同學認真辨別的話還是能聽出來他的普通話。但是當他講課講到動情處,西安話就出來了,我們這一幫小年輕就真的聽不出來他在講什麼了。


我想大學老師上課會講方言這個現象不僅僅出現在鄭州的大學中,全國其他地方上了年紀的教師在授課時也有可能會脫口而出自己家鄉的需要。但是青年教師,都有普通話資格證,他們在授課時就是流利地普通話了。所以,鄭州的大學上課會講方言是有這個現象的。但是這個現象不僅僅出現在鄭州的大學。同時這個現象正在逐步改善。

我是青年時間,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討論。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導。


青年時間


我是鄭州工業大學的畢業生,我覺得鄭州的大學有些老師說方言很正常,至少他們說的方言也比南方的方言好懂。

記得我們上學時的高等數學老師,老家是河南駐馬店的,四十多歲。當時碰巧的是他的女兒正好在我們班,都在階梯教室大班一起上高數課。當時他已經是數理力學系主任,課講得非常好,也非常幽默,但是說的一口河南方言。他說的一個笑話我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說的是姑娘與姑媽,一青年寫信給一姑娘,卻錯把信中“姑娘”寫成“姑媽”,姑娘十分生氣,回信曰:“怪你眼睛瞎,姑娘喊姑媽,若要嫁給你,羞死我一家!”青年不服氣,寫信回敬曰:“媽就是娘,娘就是媽,姑娘沒錯,姑媽怎差?”他把姑娘與姑媽說得特別重,讓我們記憶深刻。所以說大學裡老師說方言也不影響我們學習的效果,反而大學學得更輕鬆。

當然他們那時的大學老師基本都是從各大學畢業留校或其他大學來的,不是師範類學校畢業,所以在普通話方面要求不高。因為從師範大學畢業的老師不一定懂專業理論課。另外那時的普通話也沒現在普及,就算是現在也會存在其他大學博士畢業普通話不標準的情況,如果班上大部分是河南人的話,說方言也許更親切。

大學老師不比中小學老師,中小學老師必須是師範學校畢業,普通話要合格,而大學老師必須懂專業,而懂專業的普通話就不一定標準了。當然隨著中小學普通話的更加普及,以後大學老師說方言的會越來越少。

以上是我看法,在鄭州的大學是存在說方言的老師,這不影響教學。你們怎麼看這件事呢?請留言評論、轉發。


良心老師


先不說真假,90年代大學教師說方言很正常啊。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表姐90年代在湖北鄂州讀書,那個時候通信不方便,表姐都是跟家裡人書信聯繫。有一次看了一封表姐一封信,裡面關於她們學校講了很多,其中就有老師的方言的抱怨。表姐說,學校老師基本都說方言,剛開始聽不懂,兩個多月以後才慢慢聽懂了,全校幾乎只有一個女教師說不標準的普通話。

其實,那個年代普通話真心沒那麼普及的。我2011年去廣東讀大學。剛好學校組織老教師交流會,跟新生暢談。會議開始我就驚呆了,這批老教師來自五湖四海,並且基本都說方言。有河南話,四川話,東北話,江西話,湖北話等等。來源複雜是因為學校組建於1985年,臨時從全國各地徵調老師,而北方話容易聽懂,所以北方教師佔多數,而又因為他們那個年代沒條件接觸普通話,所以普遍不太會講普通話,或者只會勉強說著帶很重口音的普通話。

所以,沒必要糾結這個問題,也不應該帶著問責的態度去審視這批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勞動者。


河平東港


目前在河南大學讀大三,2015級本科。

確實,在學校有些老師的普通話不標準,也有些老師習慣說方言。不過只是極少數的中老年教師。舉幾個例子吧,大一的時候選了一門校選課,任課教師十一位老教師,大學畢業於80年代,具體哪年不清楚,講課就是用河南方言講的。大二的時候修毛概,很不幸,又是一位用河南方言授課的大佬。我是河南人,還能聽懂絕大部分,外省的同學估計就不行了,而且毛概這門課還比較重要。這位老師大概四十歲左右。

從小到大,我相信許多人都遇到過用方言授課的老師,初中高中的時候還好,因為跨地域的很少,基本都是本地人。但是大學學生通常來自五湖四海,用方言授課就不太合適了。當然,那些中老年老師也在不停的改善自己,希望我們也多一些理解和鼓勵。


lemongrowth


他就是個。你給他拿板供起來有點過了。要不我們也調侃他來自雪鄉?來自割繩省?快手省?老鐵666省?投降省?想必,一億人民是不能同意的。那麼憑什麼把他交到別人身上讓承受?他笑別人,那他知道他祖先在河南汴京是世界第一大城市時候,兒子睡他爹的嬪妃?處於從樹上下來,和種地之間的遊獵階段?你有什麼可以嘲諷?當然了河南話在歷史上比當今河北灤平縣話作為全國通用語言歷史悠久太多了。


最拉風是ZLF


這個我相信是真的。

每一個地方的語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只不過有些我們能夠聽的懂,有些聽不懂罷了。就像東北話,說的就非常的像普通話,而且聽起來非常好聽。像“滾犢子”“哎呀媽呀”“你是不是虎”是不是聽到的瞬間就讓人感到親切。但是你要是和一個南方人或者是青海之類的人說話就會感覺聽起來費勁了。因為方言色彩太濃重。


作為大學老師肯定是應該講普通話的,並且普通話也應該是達到二級甲等的,因為你面對的不再是自己當地的那些學生,而是來自全國各地各種學生,他們是適應不了你的方言大雜燴的。

雖然說大學老師基本上都講普通話,但是可能是受地域色彩的薰陶太嚴重了,蹩腳的普通話裡帶著濃厚的方言色彩。不是普通話也不是方言,只能用四不像來形容了。但是我覺得像河南話應該還是可以聽懂的吧,"咦,你弄啥累"多好聽啊!

有一些老教師、老教授他們長時間說方言都說習慣了,所以在課堂上也是方言授課,不過這種現象還是很少的,而且一般他們說的話都不是太難懂。


不管說不說方言,只要用心講課,用心做學術,能讓學生聽懂,有所收穫就是好老師。


教賢育能謂教育


張雪峰大學就讀於河南鄭州大學,應該說的就是他在上大學期間的所見所聞。當然,我們不否認這種現象的存在。作為大學老師,基本上都要考取普通話證書,尤其是文科類的專業對普通話要求更高。大學裡的學生來自於世界各地,教育部要求上課用普通話也無可厚非,否則就會影響課堂質量。


但是,有些大學老師上課用方言恐怕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中國大學剛開始招老師的時候並沒有對普通話有特殊要求,有一些年紀較大的老教師在他們那個年代沒有接觸過普通話,對於他們來說,用方言教了一輩子的課,如果讓他們轉換成普通話,可能反而會影響其講課的效果。


其次,之前由於教師人才的缺失,很多教師隊伍的人都是來自於非師範類的學校,對於普通話的要求並不高,因為師範專業的老師對某些專業課知識並不精通。

對於大學老師講方言這件事,絕不僅僅侷限於河南。很多大學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現象。但是這也無傷大雅,因為一些老教師教學水平突出,且尚未到退休的年齡,所以也算是一小部分群體。除了這些,絕大多數老師還是通過考取普通話證書等等一系列專業的流程進入的大學。


決勝網


大學老師說方言正常,張雪峰老師沒必要大驚小怪。有些大學老師學歷比較高,講課水平也不錯,但是遺憾的就是說普通話不流利,尤其是年紀大一點的,那是普通話沒有那麼普及的年代造就的,所以只要學生能聽得懂,影響就不會太大,有時候還可以彰顯祖國方言的魅力無窮呢,這些老師講起課來還風趣無比,普通話夾雜著地道的家鄉味,是不是別有一番滋味呢?

上個世紀,湖南廣東廣西當地,老師講課說本地話講的比較普遍,這是歷史時代造成的,沒必要大驚小怪。我高一高二在湖南讀,我的化學老師是湖南安仁的,講的是安仁普通話;數學老師是湖南郴州的,講的是一口地道的郴州話,那聲音,至今還在耳邊縈繞。高三那年,我下了廣東粵北讀書,生物老師講的是廣東白話,一點都聽不懂,老師講一句,我就要我的廣東同桌翻譯一句,太有意思了。

後來,全國普及普通話,規定老師必須用普通話上課,學校領導巡查,誰講方言就會被批評,還會被學生投訴呢。

見怪不怪,方言也是一種文化。做老師的稍微注意一下,因為今天的教育已經對普通話要求比較高了。


——上山畝教育——


上山畝教育


到哪裡都一樣,如果真說方言,南方的同學聽不懂,北方的同學一樣聽不懂,河南話也等好幾個片區,鄭州話是全國通用的,適應性比較好,聽著像普通話,但你又能肯定那不是,需要一點點適應,但你如果真仔細聽來,鄭州人東西南北說的話都不一樣,再加上,方言,土話,俚語,裝腔作勢,故弄玄虛,連音,吃字,兒化,等等說話習慣,北郊,南郊,中牟,西鄉,各有特點

想學河南話,想好聽,不要學岳雲鵬的,也不要學李金斗的,學範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