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素質教育出來的人才是主導者而應試教育出來的是執行者,你怎麼看?

古樸的風


回答了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1]。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

過去常聽人說素質教育,很多人也不具體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就開始評價其好壞。並將其和應試教育對立起來。如這樣的問題“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哪個好?”哪個好呢?這就是隨波逐流,不求甚解的慣性思維。

素質教育這一種說法,以及被歸納入這一種說法之中的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各種能力的培養、情趣個性的發展、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等等。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非對立,兩者之間的關係,也絕不是你對我錯,我對你就錯的關係。

這裡講一個思想方法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考慮問題,總是受到所謂“常識”的束縛,或者受各種紛亂信息的誤導。例如“石頭”和“金屬”,其實如果是非常硬的隕鐵礦石(鐵含量超高的),它和金屬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很多事物不是絕對分割、割裂的。

比如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一個身心都不健康的子弟,你還指望他在考試時成績優異嗎?

再說情趣個性的發展,一個正常人格的人,他就必然是有自己的情趣和個性的,為什麼一定是要會“琴棋書畫、彈鋼琴”呢?“特別愛讀書”,“總想考第一”,算不算是一種情趣和個性呢?好吧,如果“總想考第一”太苛刻了,為防止影響到子弟的身心康健,中等水平力爭上游總是可以的吧。以後高考會過度到3+3模式,選擇哪幾門選修科目,會涉及到今後填報志願時專業選擇的問題,進而關係到今後就業方向的問題。那麼,是不是應該提前關注子弟的興趣和個性呢?關注興趣和個性不等於說就必須是彈鋼琴、跳舞蹈、唱歌,這麼理解也太狹隘了吧。喜歡生物的當醫生,喜歡機械的當工程師,喜歡物理的當科學家,當然也可以唱歌跳舞彈鋼琴。情趣個性並不只是去培養子弟的興趣愛好,更重要的是觀察發現子弟的興趣志向啊。

各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也一樣嗎?學習能力難道就不是一種能力嗎?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更是各種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學習能力都不好,你跟我說這是素質教育,只培養“各種能力”,不是有點扯嗎。還有人生活中的各種基本的“應知應會”。例如,各種灑掃應對,平時洗個衣服煮個飯,基本的待人接物,難道不需要會嗎?如果以後上了大學,或者工作,離開父母到社會上,各種基本的吃穿住行,總是要能夠自己應付吧。

還有思想道德素質這條。且不說思想道德素質的內容,本身就是考試要考的,從小學到大學,從思品課到政治課,都是要學要考。平時基本的思品要求是要有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意思,又不是說人人都能夠成為思想家和道德楷模。那還要看有沒有那個能力和條件呢。無論在學校裡還是在工作中,良好的人際環境都是我們學習和工作的保障。而我們待人接物的原則和方法,是建立這個良好關係的保障。這是基本的道德素質嘛。而在各門功課(包括思品或政治、數學語文、物理等)中所習得的思維方式,和看待社會,看待世界,看待宇宙的方式,就是思想素養了(也包括道德)。合起來就是思想道德素質,不是挺簡單的嗎。

也許有人說,“我要是沒考上大學或考試不行,難道就成了素質低下的人了?”話不能這麼反過來說。沒考上什麼,各種知識和習慣還是可以繼續習得和養成。但學得好、考得好,就更好。

還有人可能會覺得,“你真能講,照你這麼說,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就沒區別了?”區別當然是有的,但不是那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區別。應試教育中的“考試”,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標尺,一個量度。它檢測的其實也是素質教育的成果。關鍵在於你把這個標尺的尺度做多大?是一學期,還是一學年,還是截至到中考、高考,還是一輩子,乃至世代的傳承。這就因人而異了,我覺得即便是最現實的考慮,最短也必須是到高考吧。如果高考考不好,就算小學次次考滿分又有什麼用呢。大家怎麼認為?





阿的個


先說教育。

試問,國內的哪個高校說自己不是素質教育?又哪個高校說自己是應試教育的呢?

經常考個試,就讓人詬病為硬試教育,又扣上了某某硬試教育後遺症。

不通過考試,國家又如何解決幾百萬人的甄選問題呢?

換句話說,又有什麼方法去替代考試?才叫做素質教育呢?

考試就是個形式問題。關鍵的是平時老師的引導是否到位,學生學習的態度是否端正,只要不是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試環節。不就可以了嗎!

其二,不是很理解題主關於“主導者”的提法。是控制者?還是指創新思維?

還是那句話,關鍵在於平時學習中是否用心用腦學習,而不是為了考試去背。

國外,如美國大學,人家也是考試的。而且比國內靠的都“勤快”。人家都有周測驗。國內大學大部分只有其中考,期末考。周測驗佔學末成績的30%,你敢偷懶,平時沒考好,期末靠的再好,也不一定能過這門課。反思國內某些院校,沒過,交了錢可以補考,再沒過外交錢就行了。這樣的制度,誰還有動力把讀書放在心上呢?

其三,執行者。

員工來公司上班,不是來執行的,那他來幹嘛?來指揮的嗎?

員工的首要任務就是“執行”。就像部隊一樣,嚴格執行命令。這裡說的有點過了。但是基層員工就是執行。即使到了中層,也只是傳達目標,追蹤目標。

在執行的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可以有創意的想法。比如如何提升效率問題。如何節約時間成本,如何降低損耗。如何幫公司爭取到客戶,如何節約公司成本,這些方面的問題都可以有發揮創造力,想象力的空間。

感恩您的閱覽!制度是死的,體制是死的,可是我們的腦子是活的。不要糾結體制,制度問題,那個不是我們能控制能左右的。

我們應該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做好,就足夠了。

―――麥叔話管理

(十年管理,十年創業,感恩與你分享!)


麥叔話管理



金山玉月8668


你好,我不這麼認為,首先每個人都會不一樣,所以不管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不可能完全或者大致確定何種教育出來的人才的大致走向;其次還要看受教育者本身接受教育的動機是怎樣的。


丶黑山老妖灬


一般來說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人能成為領導者,被動學習不會思考的人大多成執行者。


安那11


說的很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