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中怎樣避免新舊韻的混用?李商隱一弦一柱思華年出律嗎?

胡軒境Elvis


根據詩詞學會的規例,現在進行詩詞創作有兩個方案可供選擇,一個是《中華通韻》,又稱作新韻體系,另一個方案就是寫詩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同屬中古音體系。



之所以將其稱作體系,是因為選用新韻或舊韻,不單是指押韻,還包括格律。如果是選用《中華通韻》,那麼就要按現代漢語拼音的四聲去區分平仄,即第一、二聲為平,第三、四聲有仄。如果是選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的,就要依中古音四聲區分平仄。即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不能混用。

那麼如何避免新舊韻體系的混用?初學者最好開始時只用一種方案,並將其用熟,可以選新韻,也可以選舊韻。但我的意見是先學用平水韻,而本號在明天開始的詩詞基礎課,也會選用平水韻教學。至於原因下週三我可專門發遍文章說說。但其中一點與題目的第二部份相關,那就是如初習者先學平水韻,那在閱讀唐詩宋詞時就不會產生題主這樣的困惑。



“一弦一柱思華年”如果採用新韻體系,其平仄為:平平平仄平平平。不僅不符律句規範,而且是三平尾。而採用平水韻體系,其平仄為:仄平仄仄仄平平。標準的律句句式。在這裡有兩個字是古仄今平的,“一”字中古音讀入聲,這個比較好理解。而“思”字則要特別說說。

“思”字在中古音中是多音字。很多講格律的書都會說到,這個字作動詞用時讀平聲,在作名詞用時讀仄聲,這沒有問題。但不夠全面。在前日的答題中,我也特別提到了,就是“思”字作動詞用時,仍有一種情況讀仄聲,就是解作悲傷、哀愁的時候。



前幾日,有好友在我的答文回覆中說:“不懂寫詩的人釋詩,總有點隔。”我認為也是有點道理的。假若完全不懂格律的人釋詩,一方面很難把握作者情感的律動,再之有時也沒法作出準確的釋義。例如,題目的句子,當我們知道這個思字,在這裡是作動詞讀庂聲時,就可反推作者的用意,其實質是說:一弦一柱悲年華。


詩詞書院


沒有捷徑!

除了熟能生巧,別無它法。但熟悉的時間不會很長,兩個月左右就可以了,唯一的小方法就是把一些與現代發音嚴重不符的字單獨挑出來記住即可,比如黑,白,結,潔,原,涯等,其餘的字配合平水韻表完全可以應付一般場合。

李商隱“一弦一柱思華”表面上是出律的,因為“思”字只有在做名詞時才可以理解為仄聲,如果是動詞,鐵定是平聲。

而三平調是無法拗救的!

那麼思字做動詞時,只能是平聲麼?

不一定!

比如岑參五律“夜來嘗有夢,墜淚緣思歸。”

比如吳融七律“幸有白雲眠楚客,不勞芳草思王孫。”

比如韋莊七律“自有春愁正斷魂,不堪芳草思王孫。”

比如杜甫七律“錦官城西生事微,烏皮幾在還思歸。”

這幾句的“思”字明顯是動詞,理論上都應是平聲。但實際上恐怕是做仄聲解釋了!

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思”做為動詞時,在極少數情況下也是可以做仄聲解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南方人北方人發音不同麼?可能是這個原因!只是可能!

其實,律詩在唐朝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嚴格,那怕是大伽杜甫,也常常用不符之作,比如七律《望嶽》首頜兩聯是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七律《卜居》首聯是

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比如七律《十二月一日》失粘高達三處之多

今朝臘月春意動,雲安縣前江可憐。

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水船。

未將梅蕊驚愁眼,要取楸花媚遠天。

明光起草人所羨,肺病幾時朝日邊。

比如七律《章梓州橘亭烏成都竇少尹》首聯

秋日野亭千橘香,玉盤錦席高雲涼。

這一句和“一弦一柱思華年”幾乎完全相同,可沒有人否認杜甫律法千古第一。

一般而言,如果涉及到地名,人名,不符合平仄是可以理解的,至於失粘更不是殺頭大罪。

當然,這不能成為我們不認真的藉口,畢竟從宋朝開始平仄已經非常之嚴了,幾乎沒有失律之作。

畢竟,我們不是杜甫,沒有資格這麼玩!


亦有所思


首先必須熟悉平水韻中的入聲字,其次是掌握格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