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刻在木板上的祈願

木版年畫:刻在木板上的祈願

在安康城區拾吾畫舍,木版年畫在這裡重生——陝西省美協副主席、陝西省版畫藝委會副主任、市文聯副主席、市美協主席李劍平,與木刻愛好者惠星、毛德龍、陳琳、劉康寧、劉明等,正忙著刻畫、印刷、上色、裝裱,一幅幅祈福狗年吉祥的年畫,將畫舍裝扮的喜氣洋洋。

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在宋代曾被稱為“紙畫”,明代則稱為“畫貼”,清代稱作“畫片”、“畫張”、“衛畫”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

木版年畫:刻在木板上的祈願

大眾所說的年畫是木版年畫,就是在木板上刻畫,然後印刷在紅紙上的畫。據李劍平介紹: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在中國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貼年畫就有了年味,喜氣洋洋,春意盎然。唐代以來佛經版畫的發展和雕版技術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都大大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繁榮。

木版年畫:刻在木板上的祈願

木版年畫催生了一批版畫大師。如當時著名的畫師劉宗道,他“作照盆孩兒,以手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數百本,然後出貨,即日流佈”。元朝以後,山水、花鳥、竹梅、蘭草等形式的繪畫盛行起來,人物畫漸漸趨向衰落。明代興起的插圖版畫藝術日益繁榮,促進了民間木刻年畫的發展,不少人物畫家、畫師繼承我國人物畫的優良傳統,創作了不少民眾喜愛的作品,有些至今仍存於世。如蔣三松《南極星輝》圖、無名氏《三星圖》、《九九消寒之圖》、《孝行圖》等等。我國繪畫史上還出現了寫真畫師,最初是楊柳青、戴廉增畫店請畫師到戲園看戲,當場畫出名伶表演最精彩的情節後,回到作坊再加工。這種戲劇年畫刻印後,得到了廣大鄉村看不到戲的群眾歡迎,所以蘇州桃花塢、山西臨汾、河南開封、山東濰縣、福建福鼎、安徽阜陽、陝西鳳翔、四川綿竹……先後都以戲曲,人物作題材,而刻了不同戲種,不同表情動作的精彩戲劇年畫,在年畫發展史上形成了這一時期的特色。尤其是楊柳青繪刻者最傳神。

木版年畫:刻在木板上的祈願

木版年畫興盛時期,全國有大大小小几十個產地,其中著名的有:重慶梁平、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間,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包括臺灣在內。

安康木版年畫是從寶雞、四川販運過來,在廣大農村集市銷售。現存的木版畫書版最多,僅發現漢濱區大河鎮一戶人家,還保存著兩扇刻在門上的木版年畫原版。

木版年畫在安康的興衰也是起起落落。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曾對包括年畫在內的傳統工藝美術實行過搶救和保護,但是,時間不長,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破除迷信”,對傳統木版年畫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安康版畫迎來興盛,當時的安康師範國畫老師樊道成曾參加全國第三屆版畫展並獲獎,1989年,安康兒童版畫在北京中國兒童活動中心展覽,至1998年,安康版畫創作隊伍發展到40餘人,因此,安康還被陝西省美協命名為“版畫群體”。

木版年畫:刻在木板上的祈願

隨著改革開放的加快,傳統手工製作的木版年畫被機器膠印所取代,現代化的發展,使民居的建築格局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傳統年畫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帶著昔日農耕社會田園牧歌的一抹餘輝,艱難地行走在傳統文化愛好者和收藏家中間。

近幾年,隨著一批外出留學版畫的畢業生回到安康,安康的版畫又起死回生,目前,版畫隊伍已發展10多人。

木版年畫:刻在木板上的祈願

延伸閱讀:

年畫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年畫,指的是新年時城鄉民眾張貼於居室內外門、窗、牆、灶等處的,由各地作坊刻繪的繪畫作品;廣義的年畫,則是指凡由民間藝人創作並經由作坊行業刻繪和經營的、以描寫和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特徵的繪畫作品,均可歸為年畫類。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