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鄉土”文化的農耕人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鎮清江村,劉秀髮和女兒張麗萍走在前往收購藏品的吊橋上

今年58歲的劉秀髮,家住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鎮清江村,從12歲開始就跟著母親走鄉串寨學習苗族刺繡技藝,在學藝途中,她逐漸對一些有了年歲的苗族服飾和一些獨特的農耕物件產生濃厚的收藏興趣。

1999年開始,劉秀髮就到貴州、廣西各地以及周邊農村,尋找老農具、老服飾,把收購回來的物件都精心整理和存放,慢慢創建起了以展示苗族服飾和農耕文化為主的“鄉土文化收藏館”。

2014年3月,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博物館的組織下,她還應邀到匈牙利佩奇市參加中國文化日活動,把自己收藏的“月亮衣”、“久保殺龍圖”等100餘件藏品帶到活動現場並得到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大使的親自接見。

如今,她用20年時間將收藏的近200種共1000餘件“老物件”整理布展,這些展品有民國時期的馬燈以及涉及苗族、侗族的老式織布機、紡花車、石磨等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文化等各方面,免費向群眾和遊客開放。在2017年成立了傳承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帶動鄰近村寨的鄉親們通過傳承技藝脫貧致富。


“現在的社會發展太快,農村的一些印記也慢慢消失,我創建收藏館最初的想法是,將這些古老的東西收集起來,留存和再現,讓這些鄉土文化傳承下去。”劉秀髮如是說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