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復聯四》後有《一隻羊》,但《何以為家》絕對值得一看

“又名《迦百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



前有《復聯四》後有《一隻羊》,但《何以為家》絕對值得一看



《何以為家》從這樣一個場景開始——一個營養不良的男孩正在接受醫生的檢查,醫生說,他還沒年滿12歲。

這個場景有一種探索紀錄片的感覺,這讓你覺得這個男孩將是一個偶然的人物,設置這樣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場景為的就是突出電影真正的主題。在現實中,這個孩子將會是《何以為家》的男主角贊恩,肩負起電影巨大的情感吸引力和道德支柱的重任。

從這之後,影片故事便迅速開始,男孩贊恩因刺傷他人而被判入獄,正在洗刷罪名,他將在法庭上面對自己的父母,在那裡,他起訴父母生育了他。

故事的敘事框架處理得很笨拙,給觀眾帶來了接二連三的闡述,法庭場景和倒敘之間的切換也有些粗糙。但導演兼聯合編劇娜丁·拉巴基的敘事方式在故事本身是完美無缺的,使這部電影獲得了真正的情感衝擊,足以掩蓋技術上的缺陷

,併為偶爾陷入傷感主義提供合理的解釋。

前有《復聯四》後有《一隻羊》,但《何以為家》絕對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黎巴嫩的一個城市,在那裡,贊恩幫助他不堪重負的父母勉強餬口。在一系列的敘事場景中,這個孩子做著零工,在街上拉皮條,或者幫助他的父母把毒品送進監獄。

在這些場景中,導演拉巴基表現出了真正的專注力,創造出了贊恩在日常生活中的常態:一張骯髒的、打哈欠的臉;母親打了他一巴掌;一張男孩拖著一個罐子的照片;他疲憊的身體蜷縮在一張亂糟糟的床上,旁邊是三個兄弟姐妹,而且他母親又懷孕了,但並沒有能力撫養他們。


前有《復聯四》後有《一隻羊》,但《何以為家》絕對值得一看



看到這些後,我被扎因·拉菲亞的精彩表演所折服:他的天使般的面孔上,透露著果敢。在他的父母想把女兒薩哈爾賣給當地雜貨店時,他表現出了巨大的勇氣。在他的肢體語言中也有一種溫柔,一種生活中的坦率,表現出對妹妹薩哈爾真實的愛。

儘管贊因付出了努力,但薩哈爾還是被迫嫁人了,所以他選擇逃離了他的父母,來到一個毗鄰路邊貧民窟的遊樂場,在那裡,憑藉高超的社交能力,他很快便認識拉希爾(約達諾斯·希弗洛飾)。拉希爾是一名埃塞俄比亞難民,為了躲避當局的追捕,被迫將自己的孩子藏起來,並試圖從狡猾的貧民窟領主阿斯普羅獲得偽造的文件。


前有《復聯四》後有《一隻羊》,但《何以為家》絕對值得一看



贊恩可以在拉希爾工作的時候照看她的孩子,但是當拉希爾消失的時候,他表現出了12歲男孩難得的責任與擔當——照顧這個孩子,並找到賺錢的方法。

這就是《何以為家》達到新高度的地方:電影井然有序的鏡頭賦予了電影一種持續向前推進的節奏,特別是贊恩抱著孩子穿過骯髒街道的鏡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感。拉巴基的劇本切中要害,故事的關鍵在於我們相信這個孩子有道德判斷的能力,而扎因·拉菲亞在影片的其餘部分也表現出了相當的能力——就像贊恩為嬰兒放置了一面鏡子,讓他在鄰居的電視上看卡通片,儘管期間充滿了“白痴”和“混蛋”的對話。

前有《復聯四》後有《一隻羊》,但《何以為家》絕對值得一看


導演拉巴基掌控著巨大的控制權,她的故事可以隨意擴大,也可以縮小到贊恩拼字遊戲的畫面上——拼字遊戲是他竭盡全力想要做對的事情。尤其在摩天輪的意象中,上一秒贊恩飛到頂端,看見海平線和晚霞,眼前是希冀中的美好天堂,下一秒落入凡間,嘈雜襲來,耳邊處處瘡痍。

利用所處的背景環境來講故事非常有效,更容易突出電影既定的主題,比如贊恩學到的拉皮條,後來還知道了孩子是有價格的:薩哈爾值五隻雞、嬰兒能賣500美元。

儘管這部電影因為揭露社會現實的問題而受到了抨擊,但拉巴基憑藉對貧困問題的充分調查,贏得了大眾的普遍支持。同樣的,她對女性的生活也進行了尖銳的審視,展現了女性被迫對男性妥協的過程。還有如拉希爾的孩子;贊恩的懷孕的母親;薩哈爾11歲時包辦婚姻後的命運——這些角色被挑選出來,就是為了表明女性權利的極度弱小和缺失,也表現了導演對女性地位的同情,就如她所說的:“我相信電影可以改變世界”,她呼籲更多的人關注兒童關注女性,特別是在中東那些社會不穩定、經濟貧困、保守伊斯蘭教統治的地方。


前有《復聯四》後有《一隻羊》,但《何以為家》絕對值得一看



鏡頭回到法庭上,面對激情澎湃的結局,這部電影還有很多故事要講,但是有點粗略,偶爾也會變得譁眾取寵。但即使是這樣,電影也有它最美的地方——贊恩將他所積累的情感力量,勇敢的宣洩出來並將其發揚光大。

電影依舊是現實主義的,就如扎因·拉菲亞這樣說:“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迦百農,在聖經裡,是一個被耶穌詛咒的城鎮,說它永遠不能進入天堂;拉巴基希望有一天會有個好孩子會到那裡去。

喜歡可以關注我一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