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光緒這位皇帝?

-心暖如夏181782424


光緒皇帝,是清朝第十一為皇帝,此時的清朝已經開始步入沒落的道路。

我們都知道光緒是四歲登基,一個四歲的孩子懂什麼國家大事呢,都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即使光緒到是18歲成年的時候,雖然名義上光緒是皇帝,但是幕後大清的實際控制大權還是慈禧掌握。光緒是能力也發揮不出來的。

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後,光緒可以是極力主戰,堅決反對妥協,但是長時間朝廷腐敗,他的權力都被架空了。最後戰敗。這對於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皇帝來說不是光彩的事情,所以後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百日維新變法。光緒就非常支持,決定支持維新派變法以改變國家的現狀。史學家李時嶽先生說:“從百日維新中他已經做到的和正在做的、想要做的來看,確實是力圖做一個資產階級的維新皇帝。”也有學者說:“那麼對於實際推行並公開領導這一革新運動的光緒帝,說他是一個維新皇帝理所當然。”改變現狀,尋求突破,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說明光緒皇帝沒有昏庸到不可理喻的地步,至少他想改變這個腐敗落後的國家。北京大學就是此時籌建的。

但是最後維新變法最後還是以失敗收場,守舊派的慈禧權力是根深蒂固,所以被鎮壓了。從這些做法看,光緒皇帝還是一個想改變現狀,尋求創新突破改變國家的皇帝。


華語歷史


我覺得八個字可以概括:志大才疏,所託非人。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年幼登基,光緒十五年親政,雖然慈禧太后依然遙控朝政,但光緒多少還是有形式上的權利的,並非純粹意義上的傀儡。



問題是光緒親政期間交的成績單怎麼樣呢?光緒帝親政之前,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洋務運動有聲有色,清軍在武器裝備上基本實現近代化,北洋水師堪稱亞洲最強海軍,和西方第二強國的中法戰爭互有勝負,不落下風。到光緒親政的時候,清朝出現、“同光中興”的局面,甚至被國際社會視為列強之一。



光緒帝親政後,先以康熙帝為榜樣,後又試圖仿效日本明治天皇,但因為黨爭內耗和慈禧掣肘,多年來實際無所作為,光緒帝早期主要倚重的大臣是帝師翁同龢,翁以清流自詡,其實處處與李鴻章掣肘,不遺餘力壓制淮軍及北洋水師。

光緒帝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平時打壓淮軍和北洋的光緒、翁同龢又極力主戰,試圖一面通過戰勝日本鞏固親政之權威,一面在戰爭進一步削弱李鴻章。結局是清軍慘敗。光緒的統治也因此動搖。




甲午戰爭後,光緒又試圖克隆日本的明治維新,想通過變法維新和慈禧爭奪權利,但戊戌變法中光緒依靠的康有為只是一個大言煌煌的妄人,譚嗣同、梁啟超等人也拿不出什麼富國強兵的切實有效對策,變法過於冒進,沒有爭取本可以爭取的洋務派,變法的對立面過多,另外諸如中日合邦之類的思路只能說是腦洞驚人。



最後維新派試圖“圍園殺後”不成,光緒反被囚禁。還在慈禧死前被毒死,落了個令人同情感慨的可悲下場。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王榮聯1


先向大家介紹一下光緒帝。在慈禧太后親生兒子同治帝英年早逝之後,慈禧太后立當時年幼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年號光緒。所以,很多人稱他為光緒帝。他之所以被慈禧太后立為皇帝有一個重要原因。他的父親奕譞是慈禧太后丈夫咸豐帝的親弟弟。而他的母親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

在維新派康有為等人的影響下,光緒帝接受了維新思想。因此,他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實行變法,全面向西方國家學習,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教育等領域進行改革。史稱“戊戌變法”。這次變法嚴重損害保守派的利益,所以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勢力的反對。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將光緒帝軟禁。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慈禧太后病死前,派人毒死光緒帝,

評價:光緒帝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做事急於求成,缺乏政治鬥爭經驗。在慈禧太后還掌握實權的前提下,他就急著推動全面變法,包括廢除科舉考試製度等,把保守派勢力都得罪光了。如果他在掌握實權之後,再慢慢一步步推行變法,那麼變法阻力會小一些。

二、識人不明。他重用的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雖然有才華,但是缺乏政治鬥爭經驗和謀略,勢單力薄。而且,光緒帝信任並寄予厚望的大軍閥袁世凱人品更差。在關鍵時刻,袁世凱向慈禧太后的親信榮祿告密,出賣了光緒帝和維新派,促使慈禧太后提前發動政變。

光緒帝的一生是悲劇的,雖為皇帝卻沒有實權,一輩子都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下。但是,他仍然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他不甘心看到國家(滿清)衰亡,希望通過進行變法,救亡圖存,使國家變得富強。但是,他實行的變法最終還是被慈禧太后扼殺了。



寒松722


光緒帝的可圈可點,總的來說還是慈禧大權在握,光緒只是一個門面,一個慈禧手中的“傀儡”罷了,他也是很無奈的。


同治病逝後,光緒被慈禧立為皇帝,那年他才四歲,稱呼慈禧為“親爸爸”,從小尚未懂事,清廷的命脈都掌握在慈禧手裡,一生經歷了中法戰爭,洋務運動,第一次中日戰爭(即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以及晚清新政改革和籌備立憲等事件。早起年紀尚小,後期被慈禧囚禁在瀛臺,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光緒帝是立主迎戰的,只可惜慈禧昏庸腐敗,大清制度的腐朽,以及武器陳舊,指揮不當等原因,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民族憤慨,危機空前絕後,各維新派人士建議變法,光緒支持變法,說明他還是像改變下當時的國運,至少為之努力過了,只是慈禧的阻攔,慈禧可不想讓變法撼動了她的統治地位以及大清的江山社稷。於是囚禁光緒、捕殺維新人士,光緒帝的一生就是“人在江湖,生不由己”這句俗話的最好寫照,打個通俗的比方,就好比當代的“媽寶”,光緒是“兒子”,慈禧是“母親”,兒子覺得這女孩子不錯,要娶她,慈禧說不行,你敢我就把你關“小黑屋”裡面去,結果光緒真的這麼做了,慈禧真的把他關“小黑屋”了,這比方通俗了點,就這麼個意思。 哈哈。

總結一句: 歷史發展有必然性,光緒帝是一個悲劇的皇帝,一生受慈禧控制,鬥不過只能忍氣吞聲。

以上僅僅我的個人觀點,要詳細講實在太多了。


夢繞文淵閣


在清朝歷史上,光緒皇帝是倒數第二個皇帝,在封建歷史上,光緒皇帝也是倒數第二個皇帝,同治皇帝死後,作為慈禧太后的侄子,光緒皇帝當上了新的皇帝,他4歲登基,在位34年,38歲去世,他的一輩子是一個典型的悲劇,關於光緒皇帝,後代史學家們有很多的評價,一生籠罩在慈禧太后的權力與淫威之中,經歷了各種變法活動,卻最後死在了慈禧太后的手中,簡直是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史學家到底是如何評價光緒皇帝的呢?其實,關於光緒皇帝的評價,看了之後你就會知道,他的評價相當高,說了大家可能不信,大家都認為他的貢獻非常大。

史學家李時嶽先生說:“從百日維新中他已經做到的和正在做的、想要做的來看,確實是力圖做一個資產階級的維新皇帝。”

也有學者說:“那麼對於實際推行並公開領導這一革新運動的光緒帝,說他是一個維新皇帝理所當然。”

“光緒皇帝,不愧為一個在特定的內外環境中出現的愛國開明皇帝”。

為什麼光緒皇帝的評價如此之高呢?其實,這跟光緒皇帝在變法之中的作用體現的淋漓盡致,他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雖然被慈禧太后控制著,卻仍然在親政10年之後,銳意創新,他意識到“落後就要捱打”,所以,痛定思痛,決心進行變法,他發佈上諭,認命了四位軍機章京,成立了新的軍機處,嚴重觸動了封建頑固守舊派的利益,雙方鬥得你死我活,刀光劍影,一觸即發。

按照光緒皇帝的變法內容,他銳意創新,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打破了兩百多年的閉關鎖國政策,而且,派遣中國學者前往西方,學習先進經驗,籌建軍校,效仿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更關鍵的是,籌建了北京大學,這可是光緒皇帝不得不提的一個成就,直到現在,北京大學都是中國的超一流大學,全都仰仗於光緒皇帝,正因為有這些變法舉措,中國人民覺醒了!

他喚醒了中國人民,最終,卻被封建老頑固慈禧太后所不喜,在臨終之前,也要弄死光緒皇帝,這一位“向西方學習的青年皇帝”最終死在了砒霜毒中,是中國的一大遺憾。

試想一下,如果光緒皇帝沒有死,中國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呢?


跪射俑


光緒皇帝並不是一個昏君,他有思想,也想變法圖強,但是從小就在慈禧的壓制之下 養成性格懦弱,而且在朝廷沒有自己的根基,更沒有聽命自己權臣,在權謀方面 完全不是慈禧太后的對手,所以說終其一生都是生活在慈禧的陰影下, 一生縱有抱負也不能施展。



在每一個歷史的非常時期,都需要皇帝有殺伐果決的魄力,如康熙除鰲拜,雍正賜死年羹堯等 …光緒想通過維新變法使清朝 像日本一樣強大起來,可惜的是光緒 不能像明治天皇那樣有一個好的政治環境和鐵血手腕,這注定了他的失敗。



孫中山先生曾這樣評價光緒:“維新運動後革命之所以得到大步邁進還得感謝光緒皇帝”


申報七十七載


《青史稿·德宗本紀》的評價是: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湔國恥。已而師徒撓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

光緒帝十五歲時曾寫過一首叫《圍爐》的詩,詩中寫道:

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

惟有深宮裡,金爐獸炭紅。

少年皇帝雖未經國事,未出宮門,但心念邊塞,胸懷百姓,體現了他要做一位好皇帝的中心思想。

然而,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皇帝卻生不逢時,天不假壽。

我們先看看光緒帝的生不逢時。光緒帝四歲時被慈禧接進宮中,冊立為帝。在他十六歲之前,朝中大事皆由慈禧作主,他不過是幕前的傀儡。按照封建社會規定,年滿十六歲時算成年,所以,光緒親政之事,已不能一拖再拖。這一年的六月初十,慈禧太后很不情願地下了一道懿旨:“前因皇帝沖齡踐祚,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不能無所稟承,因準廷臣之請,垂簾聽政。本日召見醇親王及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諭以自本年冬至大禮圜丘為始,皇帝親詣行禮,並著欽天監選擇吉期,於明年舉行親政典禮。”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深知慈禧此舉絕非甘心情願,便想出一個請慈禧“訓政”的辦法,奏請慈禧“訓政數年”。慈禧看了奏摺,正合心意。於是在六月十五日再下一道懿旨:“歸政後當永照現在規制,凡宮內一切事宜,先請懿旨,再於皇帝前奏聞,俾皇帝專心大政等語。念自皇帝沖齡嗣統,撫育教誨深衷,十餘年如一日,即親政後變必隨時調護。”通過慈禧的這份懿旨我們就可以看得出,她本人根本就沒有放權的意思,即使光緒日後正式親政,也須事事向他奏報,由她作主。在這樣一個基本框架之下,光緒帝縱有通天之才,也無濟於事。

光緒帝十八歲時,慈禧迫於祖制,只能把政權全部交給光緒。然而,她又想出另一個辦法繼續控制光緒帝,那就是把自己的親侄女強立為皇后,光緒帝縱有萬分不願,也只好聽命。光緒帝十九歲時的二月初三日,慈禧終於歸政,光緒帝開始親理朝政。

親政後的光緒帝迫切希望瞭解世界情況,尤其對近鄰日本取得的成就非常敬佩。他不僅召見駐美公使張蔭桓,詢問海外情況,而且又細讀駐日公使參贊黃遵憲的《日本國誌》。希望通過效仿海外及日本達到圖強的目的。在此期間,朝內形成了以奕訢、寶鋆、李鴻藻、翁同龢為主的“帝黨”和李鴻章、世鐸、孫毓汶、額勒和布等人的“後黨”。兩黨都想維護自己的統治,因此產生的激烈的爭論和鬥爭。

甲午戰爭爆發時,帝黨和後黨發生了激烈矛盾。帝黨主戰,但苦於手中無兵,所以只能依靠光緒帝的上諭和士大夫的清議,督促李鴻章出戰。而此時恰逢慈禧六十大壽,她主張議和,要求把壽禮辦的熱熱鬧鬧。為此曾言道:“今日令吾不歡者,我亦將令彼終身不歡。”後黨領袖李鴻章也不願出戰,因為北洋海軍是他賴以發跡和生存的資本,一旦被日軍消滅,他將難以在朝內立足,所以,竭力反對開戰。但是日本武力進攻中國的既定策略不會因為慈禧和李鴻章的一廂情願而更改。戰爭打響後,李鴻章繼續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視北洋海軍如己物,主動放棄黃海制海權,採取“保船制敵”的錯誤方針,將所有戰艦龜縮於威海衛港內,受到日軍海陸兩路夾擊,全軍覆滅。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清朝處於全面被動挨打的局面,光緒帝為了挽救這個日將沉沒的帝國,決定採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建議,變法圖強。然而,“上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頑固的慈禧雖然在表面上沒有反對光緒變法,但從暗地裡想方設法阻撓變法。她先是逼迫光緒帝把變法中堅人物翁同龢革去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之職,同時任命親信人物榮祿為直隸總督,掌握兵權,又規定新任職兩品以上的官員必須向她謝恩,目的在於培植黨羽,分化帝黨。光緒帝也作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革去了守舊、阻撓上書的懷塔布、許應揆等六名禮部堂官,任命了七名新堂官,其中四名支持變法。接著光緒帝又任命維新派重要人物江蘇侯補知府譚嗣同、刑部侯補主事劉光第、內閣侯補侍讀楊銳、內閣侯補中書林旭擔任四品銜章京,參與新政。光緒帝的毫不退讓惹怒了慈禧,她命聶士成部駐天津陳家溝,董福祥部駐北京長辛店。翰林院編修李盛鐸奏請光緒帝陪同慈禧去天津閱兵,以乘機脅迫光緒帝讓位。光緒帝感到事情緊急,於是要求袁世凱進京救駕,袁世凱叛變,光緒被囚,變法失敗。至此,光緒帝結束了他真正的帝王生涯,他志存高遠,有心圖強,然受慈禧羈絆,最終功敗垂成。所以,我說光緒帝是生不逢時。

我們再看看光緒帝的天不假壽。光緒帝早慈禧一日離開人世,兩人病重期間,光緒帝認為自己一定能熬過慈禧,到那時,他再君臨天下,必然大有作為,以抒平生所望。然而,直到他閉上眼,慈禧這個禍害中國半個世界的老妖婆仍然活在世上,這是光緒帝萬萬沒有料到的。據最近的科學研究,光緒並非自然死亡,而是中毒而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慈禧就是幕後兇手,她至死都不願光緒帝重掌朝政。所以我說光緒帝是“天不假壽”。光緒帝駕崩時年僅三十七歲,如果他能活到六十歲,我想清朝的歷史一定會改變,至少不會在他死後僅三年就亡國。

自古以來,賢臣名將有志難抒不絕於史,但如光緒帝這樣的帝王卻也遭到如此境遇,恐是難得一見。


歷史的小學生


四個字足以,志大才疏。在滿清十二個皇帝裡,最無能的就是同治,除了同治之外就是光緒,而這兩個人都是慈禧培養起來的的傀儡。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生於公元1871年,四歲登基。公元1908年駕崩。終年34歲。給歷史留下的唯一記憶就是戊戌變法。而這場變法還導致了他的下臺囚禁。最終暴斃。由於慈禧的唯一的兒子同治無子。慈禧出於私利讓自己妹妹的孩子光緒繼位皇帝,應該說光緒親政之前的事情和他無關,但親政以後基本上就是他的事情了,但你會說慈禧掌控權力,光緒是暌傀儡。但光緒親政數十載,沒有慈禧手裡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也可以想見,絕非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這是一個為國者的光緒輸給了為權者慈禧的“一場戲”。

光緒性格綿軟。好衝動。個性懦弱處處制肘身逢亂世。光緒也夠倒黴的了。但這是光緒的性格弱點和能力問題,其實在他親政之初,若是光緒能夠老成持重,慢慢熬死慈禧。臥薪嚐膽,也許滿清的結局不會那麼慘,當然,也有可能光緒的執政能力還不如你慈禧,但光緒始終沒有處理好和慈禧的關係,則是他最大的錯誤。而戊戌變法卻是光緒政治無能最好的體現,沒有正視中國當時的國情,大幅度的政治變革輕信並重用基本毫無行政鬥爭經驗的官員(康梁之輩根本無法指導這樣的變法)忽視了朝中滿清貴胄以及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沒有地方督撫支持,和實際掌控軍權是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換言之,即便沒有袁世凱,也會有別人。

光緒能夠接受和採納新的思想和不守舊是值得稱道,但光緒只知皮毛而不知實質。接收到的舊式教育也很難有所突破。其實光緒皇帝的牌很好打的,那就是時間,國家雖然現在不是他的,等慈禧老死後肯定是他的,但光緒出事操切,用的人又是康梁之輩,不知道務實,讓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漢族實力派覺得光緒皇帝人不行成不了事,就不會支持光緒。而康熙帝就用了幾個少年將鰲拜擒拿,瓦解了鰲拜集團。雖然性質有所不同。但光緒皇帝必較起來確實不如千古一帝康熙。康熙,漢武帝,漢宣帝,不少帝王登基時候都很小,都是被利益集團或者權臣所裹挾,但日後都的一代雄主。可見個人能力還是第一位的。如果光緒夠聰明,有一些政治頭腦。首先就應該在外表和姿態上站在慈禧和守舊派這邊,而且要讓他們相信變法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還對他們有利,獲得實權派和漢臣必比如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支持,循序漸進地實現戊戌變法,而不是像戊戌六君子一樣,各個憤青一樣政治上既無知。能力上又不行。當然,光緒就算親政,清朝也最多活個十幾年。。當時清朝命數將盡。已經徹底與這個時代所脫節。不管怎樣都無力迴天了。這才是最大的現實。


雙手捧起天下事


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年號光緒,在位34年。一生的大多數時間是一個傀儡皇帝,實際大權被他的大娘兼姨娘慈禧太后掌控著。總體來說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

但他是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接受當時最先進的文化和制度,並能夠親自去實施。

同時他也是一個懦弱的皇帝,面對慈禧的攔權,權臣的重權,和宵小的弄權不能審時度勢,分化治之。

他還是一個多情的皇帝,跟珍妃那一段悽美的感情也引得後人無數唏噓。

他更是一個悲情的皇帝,做為皇帝他江山狼藉,痛失權力,瀛臺一囚人。做為男人他無法保護自己的女人,讓珍妃慘死,情感一棄子。

他有理想,可眼高手低,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具體實施的步驟。

他能隱忍,卻不夠聰明,被政敵在臨死前下毒身亡,並沒有等到揚眉吐氣的那一天。

痛哉,惜哉,恨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