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與張兆和“幸福婚姻”背後是什麼?時間會讓一切露出真面目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沈從文與張兆和“幸福婚姻”背後是什麼?時間會讓一切露出真面目

近代許多文豪的愛情故事都被廣為傳頌,而其中沈從文與“張家四姐妹”之一的張兆和的愛情更是被視為浪漫愛情的一個典範,沈從文自1928年首次在課堂上看到張兆和就徹底愛上了這個女孩,而當時張兆和是全校公認的校花,追求她的人從教室排到校門口,其中不乏家境優越之人;反觀沈從文,農村來的“土包子”,沒錢沒背景,除了會寫點文章,沒有其他優勢。

張兆和性格爽朗,皮膚黝黑,辦起事情來從不拖泥帶水,對於沈從文她一開始根本看不上。但卻經不住沈從文輪番的情書轟炸,她的心開始有些鬆動,加上胡適在旁勸導,張家其他人也都挺喜歡沈從文,時不時在張兆和麵前說沈從文的好話,這讓張兆和產生一種感覺——“沈從文其實還是不錯的!”終於沈從文堅持寫了4年情書之後,最終追求到了張兆和。

沈從文與張兆和“幸福婚姻”背後是什麼?時間會讓一切露出真面目

如果故事能到這裡結束就好了,可惜命運不喜歡大團圓結局!

雖然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認為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婚姻是美滿的,但是很多事實都證明並非如此,他們之間的矛盾比預想中還要嚴重。

沈從文主要靠寫稿和上課掙錢,家中經濟並不寬裕。因此張兆和一向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身上常年穿著藍粗布袍子,買菜做飯、洗碗洗衣服都是她在做,但這樣的張兆和並不是沈從文喜歡的那個妻子,沈從文時不時勸妻子穿上高跟鞋,去理髮店燙頭髮,做個“洋氣”的女人,出身農村的他始終擺脫不了骨子裡的小農意識,客觀地說,沈從文心理上有用張兆和炫耀的成分,這也是一個丈夫的正常心理,無可厚非。

沈從文與張兆和“幸福婚姻”背後是什麼?時間會讓一切露出真面目

但過日子本身就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沈從文把生活想的太“詩情畫意”了,每天拿著家裡的錢去買古董收藏,甚至將張兆和姑母送給她的玉戒指拿去典賣,拿著典賣的錢去買字畫。而張兆和的出身決定了她的思維是理性的,她無法理解沈從文日子都過不下去了,還買這些沒用的幹什麼?

此外,沈從文喜歡交友,有時候一時興起還做點“仗義疏財”的事情,張兆和忍無可忍,買古董字畫也就算了,至少是給自己買,明明家裡經濟已經很緊張了,為何還打腫臉充胖子幫助別人,張兆和稱沈從文這種行為“不是紳士冒充紳士”。

生活上的矛盾一產生,信任危機便也接踵而至!

沈從文與張兆和“幸福婚姻”背後是什麼?時間會讓一切露出真面目

北平淪陷後,沈從文連夜難逃,但是張兆和卻帶著孩子們繼續留在北平,沈從文數次寫信催促張兆和趕緊南下,以便一家團聚。可是張兆和以要照顧孩子,且書稿不便攜帶為由,始終沒有南下。沈從文疑竇叢生,開始發揮小說家的想象力。

“即或是北平有個關心你,你也同情他的人,只因為這種事不來,故意留在北平,我也不嫉妒,不生氣。”

說白了,沈從文的意思是如果你(張兆和)是因為在北平另有心上人,所以不願意離開他的話,我也是可以成全你們的。這將沈從文的小心眼展現得淋漓盡致,他一個農村人娶到了出身名門的張兆和,自然安全感缺乏,所以時刻做好最壞打斷;但更多的可能是另一個謀算,他在告訴張兆和:“你如果不難下,就說明你在北平有人了;只有南下,才能證明你的誠心。”

沈從文與張兆和“幸福婚姻”背後是什麼?時間會讓一切露出真面目

這種欲擒故縱的醋罈子,最終逼得張兆和從北平南下,來到沈從文身邊。但是距離一近,之前的矛盾又開始了,張兆和埋怨家中錢總是不夠用,沈從文則怪張兆和不夠愛自己。有愛屋及烏,自然也有厭屋及烏,張兆和由沈從文的“厭”從生活轉移到了他的創作上,之前沈從文每次寫完文章都會給張兆和看,張兆和則指出其中的語法問題,甚至擅自修改沈從文的稿子,這讓沈從文很生氣,兩人唇槍舌劍,用傷害對方當做獲取快感的手段。

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後來的“高青子”事件就是一個導火索。沈從文精神出軌高青子,因為從高青子這裡能獲得尊重、仰視,而在張兆和那裡受到的只是打擊,但沈從文也飽受折磨,在高青子與家庭之間,他最終選擇了家庭,並跟張兆和坦白,但也正是這場坦白讓兩人的關係徹底陷入了癱瘓。

沈從文與張兆和“幸福婚姻”背後是什麼?時間會讓一切露出真面目

高青子的小說《紫》中揭示了自己和沈從文這段愛情的結果: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愛情,最終只不過是一顆轉瞬即逝的流星。高青子選擇了離開,從此再也沒出現過。

沈從文和張兆和看似還像以前一樣正常,但明眼人都知道一切都變了。張兆和和沈從文很少說話,後期兩人甚至分開居住,沈從文每天下午過來拿上自己第二天的飯菜,回到自己的住所,孩子們都和母親一起居住,在那幾年裡,沈從文不知道經歷了怎樣的孤獨。尤其是在後來的特殊時期,沈從文被下放掃女廁,在那個沉重的時期,沈從文給張兆和寫了無數封信件,卻都石沉大海。

沈從文時常自言自語:“你不用來信,我可有可無,凡事都這樣,因為明白生命不過如此,一切和我都已遊離。”

沈從文與張兆和“幸福婚姻”背後是什麼?時間會讓一切露出真面目

那個時期的沉重我們無法想象,沈從文重度憂鬱,張兆和說他:“我們都覺得他很落後,拖了一家人的後腿,一個人把一家人弄得亂糟糟的,”兒子自由跟隨母親生活,自然思路與張兆和一樣:“我覺得他的苦悶沒有道理,整個社會都在歡天喜地迎接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你生什麼病不好,你得個神經病,神經病就是思想問題!”

不知道那個時候的沈從文還會不會讀自己曾經寫的情詩:“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或許憑藉一時激情,我們做出了被世人稱羨的決定,但要知道,漫長的人生道路終究會讓每個人露出原形,所以合適或許比喜歡更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吧......

參考書籍:《從文自傳》、《紫》、《我在呼吸和想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