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情緒只能打一頓?這3招教你溫和搞定

“你發什麼神經,為什麼把書扔一地?給我撿起來!”朋友生氣地朝孩子喊。

孩子嫩白的臉蛋漲的通紅,緊皺的雙眉看出他極度不耐煩,被媽媽逼問幾次後,他終於忍不住哭著吼出來:

“我都跟你說過這周不用寫日記,你偏要讓我寫,老師都沒佈置的作業,你為什麼非要逼著我做!”

說著還把腳邊的書包狠狠踢了一腳。

朋友看著情緒激動的孩子,更加氣不打一處來,立馬對著孩子大吼:

“怎麼,我的話不聽了是吧!讓你寫不是為你好?”

“你別以為我不知道你想幹啥,你不就是想看手機,打遊戲,刷抖音?”

“……”

孩子鬧情緒只能打一頓?這3招教你溫和搞定

相信這一幕在很多家庭每日都在上演,每當孩子鬧情緒,家長都想以打罵的方式終結。結果,孩子越鬧越急,家長越打越氣。

面對孩子每天的生氣、哭鬧,確實挺讓家長頭疼。但真的不是把孩子揍一頓,就能解決問題。

01

孩子鬧情緒為哪般

常常在寶媽群裡看到媽媽們吐糟孩子愛鬧情緒,感慨熊孩子生下來就是為了折磨自己。但是事實上,很多孩子不是天生愛鬧,而是他們不懂得表達情緒。

1.孩子的情緒小怪獸,是他的生理原因在作祟

在《全腦教養法》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講述了這樣一個例子。

蒂娜的兒子在睡前,突然向媽媽大發脾氣。他抱怨媽媽從來沒給過他晚安吻,並且責怪媽媽不愛自己。

蒂娜起初特別生氣,她恨不得對著兒子大吼:“怎麼現在還不上床睡覺,趕緊回屋去,在明天早晨之前我不想再看見你!”

但是當她對孩子表示理解,表示永遠不會忽略孩子時,孩子平靜下來坦言:有時候覺得弟弟獲得了媽媽更多的關注。

有時候父母以為孩子發脾氣是無理取鬧,跟家長過不去,其實只是他們的生理特徵決定的,是他們未成熟的大腦操縱了一切。

孩子鬧情緒只能打一頓?這3招教你溫和搞定

根據腦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負責情緒的右腦起主導作用。由於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等能力,發展還很不成熟,孩子自身控制能力又很弱,所以他們只能通過發洩情緒來表達行為。

李群峰老師《兒童情緒心理學》中提出:

不要指望六歲之前的孩子能夠理性地對待情緒問題,即使他們已經能夠聽懂並接受某些道理,這依然是一個漫長且反覆的過程。

所以孩子那些毫無徵兆的大哭,突然反常的肢體行動或者聲調語言,在父母看來特別誇張,但其實往往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寫照,是他們表達行為最直接的方式。

2.孩子最不乖的時候,是最需要父母愛的時候

前陣子,一個萌娃控訴爸爸一給她講故事就睡著的視頻走紅網絡。

視頻中,孩子一邊聲淚俱下的大哭,一邊斷斷續續地對著爸爸大喊:“你應該去醫院檢查檢查,為什麼一給我講故事就會睡著。”面對媽媽玩笑似的回應,孩子環抱著小小的身體,蜷成一團,可憐兮兮地哭著說:“為什麼我一個人這麼孤單,你們都不陪我玩。”

孩子鬧情緒只能打一頓?這3招教你溫和搞定

父母以為孩子玩笑般的哭訴,卻沒想到是孩子心底最深切的渴望:想讓爸媽陪著,想得到父母的關注。

龐向前在《兒童情緒心理學》中寫道:有了自我意識的孩子,非常害怕被丟棄,他們需要時刻感覺到父母愛他,跟他在一起。如此一來,他才會感到安全,才會快樂地玩耍。否則就會哭鬧,爭取父母的愛。

那些看起來的無理取鬧,其實只是孩子想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和愛。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這些情感需求,可能會導致孩子低自尊和自卑,缺乏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

人常說:人總是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親近的人。

孩子也是,在最親近,也讓他們覺得最安全的父母面前,他們不用掩飾,可以隨意發洩情緒。父母的理解和愛,是他們強有力的定心針。

孩子鬧情緒只能打一頓?這3招教你溫和搞定

作家雷布斯曾說過: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高興才是。

02

孩子的情緒小怪獸,疏導需要技巧

孩子經常鬧情緒是最讓父母頭疼的事情之一了,那些通過打罵來管理孩子情緒的方式,雖然能起到暫時的效果,但是卻治標不治本。

家長只有科學的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才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共情孩子的情緒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一期,胡可的小兒子尼莫,讓她在吃飯時間給自己變一個機器人。被媽媽拒絕後,尼莫顯得很生氣。

面對孩子的憤怒,胡可並沒有發脾氣,而是肯定了孩子的強烈願望,並答應孩子,吃完飯後會幫他。尼莫聽後,轉怒為喜,欣然同意了媽媽的意見。

孩子鬧情緒只能打一頓?這3招教你溫和搞定

“我知道你很難過”,是一句看似沒用,卻最貼心的話。

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惠芙勒在《傾聽孩子》裡說:父母如果能“穿越憤怒”,就能真正與孩子的心情聯結。

只有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深入孩子內心去注重他的感受,共情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會明白:我的情緒能夠被理解,我不需要通過發洩情緒,來達到我的目的。

設置生氣角,引導孩子正確發洩情緒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正面負面之別。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能正確發洩出來。

在孩子火冒三丈,怒氣難下時,家長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專門的區域,讓他先冷靜一下。

《傑瑞的冷靜太空》講述了一個溫暖的媽媽,幫助孩子正確發洩情緒的感人故事。

傑瑞因為打碎了給爸爸生日做的陶碗而特別生氣,回家後重重地摔上門,又不小心撞在了桌角。他更生氣了。

傑瑞的媽媽溫柔地抱著孩子,任由傑瑞在懷中號啕大哭。直到傑瑞情緒平復下來,媽媽指引他,可以建立一個讓自己生氣時,能安靜下來的地方。

於是他們在傑瑞的房間裡,用紙、泡沫塑料等,建立了“冷靜太空。”把一個箱子做成太空飛船的樣子,每當傑瑞生氣的時候,爬進去呆一會兒,自己就會冷靜下來。

孩子鬧情緒只能打一頓?這3招教你溫和搞定

在《拜託了媽媽》中,專家也建議家長,可以在家裡客廳空曠的區域,為孩子建立一個“生氣角”。

孩子鬧情緒只能打一頓?這3招教你溫和搞定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讓孩子呆在這個特定的區域,等五到十分鐘,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後,再和他進行好好的交流。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才是家長的明智之舉。

教會孩子和情緒和解,學會原諒和放下

很多時候,打倒我們的並不是什麼強有力的對手,而是我們不肯釋懷的情緒,是揮之不散的“心魔”。

尹建莉老師曾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女兒碰到桌子,疼得齜牙咧嘴,想哭又想生氣。

這時,尹老師並沒有拍著桌子說“你這個壞東西,把我家寶寶撞著了。”而是一邊給孩子揉腿,一邊安撫孩子說:“你剛才跟小桌子碰撞,它也疼。來,咱們一起給她揉一揉。”

孩子在媽媽的帶領下,也給桌子揉了揉,這樣,桌子就不再是把她撞疼的敵人,而是需要她去關心的對象和朋友。

只是轉變了一種看法,放下的卻是整個心結。

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不管遇到多麼絕望的事情,只要轉變對事情不合理的認知,找到轉化自己情緒的方式,再大的坎坷都會過去。

原諒傷害自己的人,他的一切行為便不會再傷害到自己。

孩子鬧情緒只能打一頓?這3招教你溫和搞定

03

不被情緒捆綁,爭做情緒的主人

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讓他情緒失控的事。可能是老師義正嚴辭的批評,可能是朋友不明就裡的誤解,也可能是來自家長無意識的忽視。

作為家長,在這條漫長的育兒路上,我們只有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言行,細緻入微地觀察孩子情緒變化背後的原由,引導孩子用內在的智慧代替情緒掌控行為,才能讓孩子不做情緒的傀儡,才能讓正念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願每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被情緒綁架,能隨心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