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得了三國的天下,卻不被後人傳頌,為何?

司馬懿得了三國的天下,卻不被後人傳頌,為何?

司馬懿得了三國的天下,卻不被後人傳頌,為何?

司馬懿得了三國的天下,卻不被後人傳頌,為何?

司馬懿的後世子孫,東晉的晉明帝司馬紹在聽了王導介紹司馬家起家的經歷後,羞愧地把頭埋下去說,既然如此,我們這晉朝的國祚如何能長久呢?

一個司馬家的後代帝王子孫,對於先祖司馬懿奪權的行為,尚且如此不恥,更別說其餘後人會如何看待司馬懿了,不揹負千古罵名就算好了,怎麼會被後人傳頌呢?

司馬懿得了三國的天下,卻不被後人傳頌,為何?

司馬懿究竟做了什麼?竟然讓後人如些看不起而痛恨?

司馬懿開啟了兩漢以來政治奪權不擇手段、毫無原則、出爾反爾、極盡欺騙、斬盡殺絕的先例。

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前,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都是曹魏的社稷之臣,孜孜業業,低調行事。

曹魏四友之一的吳質評價司馬懿: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曹芳評價司馬懿: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曹植評價司馬懿: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毌丘儉、文欽評價司馬懿: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司馬懿得了三國的天下,卻不被後人傳頌,為何?

司馬懿在曹魏重臣的心目中,可是社稷之臣的形象,國家橫樑的形象。

可是自從高平陵政變開始後,天下人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司馬懿。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中,採用只削兵權、不奪爵位的欺騙手段換取曹爽的投降,只待曹爽投降,司馬懿立馬就翻臉不認人,誅曹爽三族,及親信被殺者不計其數。


司馬懿得了三國的天下,卻不被後人傳頌,為何?


雖說政治鬥爭本來就是爾虞我詐,司馬懿欺騙曹爽也就罷了,可他連剛剛一起聯合扳倒曹爽的曹魏重臣蔣濟、陳泰等一干盟友也欺騙,所有人在司馬懿的眼中都成為了隨時可以利用的工具,用完即棄,司馬懿用出爾反爾、不講信用、高舉屠刀開啟了政治鬥爭極其惡劣的先例,成為後世歷朝歷代陰謀論者爭相效仿的對象,贏得罵名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司馬懿幹這一切事情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高齡的老者。

之後的淮南一叛,司馬懿故伎重演,一面派人下赦書赦免王凌之罪,寫信安慰他,一面親率大軍征剿,殺王凌滅三族,對於王凌的同黨,一面讓其自首,另一面故意裝作不知,大開殺戒,將自首之人夷滅三族,司馬懿將兩面派作風玩弄得爐火純青,無人可比。


司馬懿得了三國的天下,卻不被後人傳頌,為何?


前後如此巨大的落差,都在司馬懿一個人的身人得到了體現,從社稷之臣到謀朝纂位司馬懿輕鬆轉變,毫無久違感。

司馬懿去世後,他的兒子很好的繼承了他的優良傳統,司馬昭弒君開啟了弒殺一國之君的惡習,成為後世五胡亂華時代的家常便飯,要知道王莽、曹丕纂位,用的都是禪讓,並沒有殺害前朝皇帝,而司馬昭為了自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後,第一個在位時被權臣殺害的皇帝,這個惡習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非常壞。


司馬懿得了三國的天下,卻不被後人傳頌,為何?


這還沒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代魏帝禪讓後,既然採用了自秦朝以來就被廢即的分封制作為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開啟了歷史的倒班車,又讓自已的白痴兒子當皇帝,直接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開啟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北方的漢族勢力幾近滅族,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漢族最接近滅族的朝代,而這一切,都要算到司馬懿的頭上,因為是他開啟了這把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

這樣的司馬懿,即使得了天下,又有誰會來歌頌呢?恐怕留下的只有罵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