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

1800年,拿破崙執政後率軍打敗第二次反法聯盟,使其解散。此後拿破崙致力於內政建設,在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重大改革。1804年,拿破崙頒佈了他親自參與起草的《民法典》,這部法典奠定了現代法國的基礎,並且沿用至今。同年12月,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稱帝,將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加冕典禮上,拿破崙沒有遵從舊例讓教皇加冕,而是自己從教皇手中取過皇冠戴到頭上,然後又親手為皇后約瑟芬加冕。

拿破崙的稱帝刺激了歐洲其它國家。1805年,神聖羅馬帝國、英國、俄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企圖渡海遠征英國,但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在特拉法加海戰被英國海軍殲滅。拿破崙放棄渡海,向東擊敗奧地利和俄羅斯,然後宣佈成立“萊茵邦聯”,將德意志的諸多邦國置於法國的保護下。同時,為了徹底消除奧地利的影響,拿破崙迫使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的國王”稱號,只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8月6日,“羅馬帝國”這一名詞終於徹底走入歷史。同年,拿破崙下令修建巴黎凱旋門以慶祝勝利。

此時,除了俄國與葡萄牙之外的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都已向法國屈服,但法國仍然無法保障自己的安全,尤其是工業發達的英國,始終是其最大威脅。為了削弱英國,拿破崙宣佈實行“大陸封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國的任何貿易往來,但由於葡萄牙和俄國這兩個漏洞而難以起到實質性效果。在接下來的三年裡,拿破崙又打敗了英、俄、普組成的第四次反法同盟,以及英、奧組成的第五次反法同盟。然而,拿破崙為了征服葡萄牙而派兵入侵西班牙,激起了西班牙民族主義的反抗,30萬法軍陷於伊比利亞半島的人民戰爭而無法自拔。

拿破崙希望俄國加入“大陸封鎖”,並且支持俄國於1809年從瑞典手中奪取了波羅的海東岸(即芬蘭),但俄國仍然口是心非。1812年夏,為了徹底控制俄國,拿破崙率領集多國之力組成的61萬聯軍遠征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採取焦土政策,堅壁清野,並以游擊戰術不斷消耗聯軍的戰鬥力。而拿破崙大軍在寒冷、飢餓、流行疾病的折磨下(拿破崙本人也身患疾病),終於攻至莫斯科附近的博羅金諾。9月3日,雙方的25萬人在此激戰,近7萬人傷亡,最終法軍佔據了微弱的優勢,俄軍決定撤退並放棄莫斯科。9月15日,拿破崙率軍進入莫斯科,次日即發生全城大火,除了極少數大型建築之外,千年名城莫斯科化為一片焦土。拿破崙要求與亞歷山大議和但遭到拒絕。迫於寒冬降臨,法軍不得不於10月4日開始撤退。10月6日,俄羅斯開始下雪,而大部分法軍仍然身穿夏季軍衣,在飢寒交迫下被俄軍沿途追擊,傷亡慘重。在整個戰爭中,拿破崙大軍有44萬人陣亡和重傷,撤到華沙的軍隊不足6萬,最後在12月回到法國的只剩2萬多人。

1813年1月,沙皇亞歷山大下令40萬大軍發動反攻,奧地利和普魯士也參與形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國的附庸國紛紛宣告獨立,拿破崙帝國全面崩潰。1814年3月31日,俄軍攻破巴黎;4月11日,拿破崙宣佈投降。沙皇亞歷山大率軍進入巴黎,這是俄羅斯歷史上最輝煌的軍事勝利。隨後,拿破崙簽署退位詔書,並被放逐到地中海中部的厄爾巴島。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八回到巴黎登基,法國波旁王朝復辟。

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潛返法國,國王路易十八派去的部隊並沒有攻擊他,反而迎其復辟。路易十八逃亡國外,拿破崙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被英國威靈頓公爵帶領的聯軍擊敗。拿破崙於7月15日正式投降,然後被再次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聖赫勒拿島,處於英國的嚴密監視下。拿破崙在這座荒島上度過餘生,於1821年5月5日去世。(據1980年代的遺體檢驗,他被認為是死於砒霜中毒。)1840年,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被安葬到塞納河畔的榮軍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