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紅色瓦簷上的白貓撅起屁股伸伸懶腰,黑色的縫紉機轉動起“咋咋咋”的嘈雜,綠色的木製大門“吱呀”一聲開啟,整條街道在逐漸明亮起來的天光裡慵懶地甦醒過來。大院裡開始有了“起床啦,老李!”等含著牙膏沫含混不清的問好聲,有了“小子,快把這條褲子給我穿上”等混雜著寵愛的訓斥聲,有了小朋友“王小東,你把我的糖還給我”等追逐打鬧的嬉戲聲。當然,如果你願意轉過頭去回望,自小生長在濟南的你,一定能從模模糊糊的童年記憶裡拼湊出為數不少的這類片段。而這些泛著細碎光影的照片,無一例外地取景自濟南某條小巷裡的某個大院之中。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是的,即使走在拓寬了幾倍的柏油馬路之上、住在水電齊全的高層商品房之中,很多濟南人骨子裡都還保留著一份深深的老巷情懷。上至每天搬著馬紮三五成群地在樓下曬太陽的古稀老人,下至僅僅摸到過大院生活尾巴的八零、九零後。他們或許早已記不得具體到某條小巷的位置、叫不出那條小巷的名字,但每次說起,還是會驕傲地加上一句,“我小時候可是在大院裡長大的呢。”他們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濟南老巷最赤誠的熱愛。

對於這些從老街老巷裡成長起來的孩子,老街不僅僅是濟南的氣血和神經,它還承載著他們的回憶和夢想——那些歷經歲月洗禮的斑駁磚牆、那些關不嚴的木製窗框、那些晾曬在院子裡的紅衣綠褲,以及那些每到冬天就必須要用棉布和塑料膜包紮好的室外水管,是他們成長記憶裡抹不掉的溫暖畫面。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如果你願意換上平底鞋、運動一下坐慣了老闆椅、公交車甚至私家車的雙腿,就讓我們從最熱鬧的泉城路出發,用雙腳去感受一下那些在名字上或“俗到底”或“雅到家”的陳年老巷吧。在其中,你一定能找尋到昔日老濟南的地道民風。

歲月沉澱芙蓉街

順著泉城路一直走,行至中段,差不多就能看到寫著“芙蓉街”三個字的牌坊了。街口或站或坐的三個銅像是芙蓉街在現代人眼中最大的標誌,如果一定要說還有其他標誌的話,不如算上站在馬路對面就能聞得到的飄香吧。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繁華的小吃店和擁擠的人群,或多或少地掩蓋了芙蓉街那被歲月沉澱下來的滄桑之感。透過二層小樓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得出當年老街的繁榮。如果你運氣夠好,或許能看到蓄著大鬍子、手裡拿著喊話筒的導演,留著長頭髮的攝影師,以及一隊一隊騎著大馬的“鬼子兵”在這條瀰漫著歷史博物館氣息的街道上走來走去。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這座曾經出現在《大浪淘沙》《前哨》《刀光虎影》及《解放濟南》等影片中的老街即使在明清時期也是很熱鬧的。因為毗鄰巡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和府學衙門,商人、店鋪多聚集於此,商業的繁榮把當時的芙蓉街推向了一個異常興盛的階段。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如今,傍著繁華的泉城路,芙蓉街熱鬧依舊。只是褪去了當初摩肩接踵的商賈氣息,這份熱鬧裡夾雜了更多平凡的市井之味兒。一碗麵條、一串烤肉,那些南腔北調、南來北往的不同人們每天從這裡一遍遍走過,窺探一下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感受一下這裡舒緩的生活節奏,然後匆匆離去。而對於老濟南們而言,芙蓉街是一本史書,是一份念想,是一個雖簡陋卻溫情脈脈的家。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從“讓讓巷”到“翔鳳巷”

沿芙蓉街向北走,就能看到東面有一條很窄的街道,那便是翔鳳巷。很多走街串巷的攝影師都曾站在過這個街口,從不同的角度、藉著不同的陽光拍攝過這條據說是濟南最窄的小巷。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不論是一座古鎮還是一條古街,想要了解它們的最好方式便是跟周圍的老人們聊天,從他們深情而緩慢的回憶中,總能得到很多被時間埋葬進了歷史中的故事。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坐在翔鳳巷不遠處的老人頭髮已經完全地被歲月染成了白色,即使藉助於柺杖,行走時依舊能看到微微地顫抖。老人說,這條巷子最早是叫讓讓巷的,那時候翔鳳巷東段兩邊蓋的房子牆隔得特別近,想到只能走開一個人。當時路南、路北各有一個在濟南一帶幹買賣的章丘人,他們隔路相對建房。兩人發現如果繼續學東邊建房這條巷就變得太窄了,於是兩人都提出“讓一讓”,意思是都把房子向後建一點。自此之後,巷內西段再建房也都“讓一讓”,終於是道路寬了一些。後來人們便把這條小巷叫做“讓讓巷”。因為口音問題,很多人把“讓讓巷”讀作“浪浪巷”,於是有人建議改叫“牆縫巷”,後來為圖吉祥又將其改為“翔鳳巷”。直到今天街中一間房的牆上,仍嵌著清咸豐元年“翔鳳巷”的刻石。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就著燦爛的陽光,站在翔鳳巷裡拍幾張照片。這條只有6塊兒豎放的青石板寬的小巷有著它自己獨特的韻味兒。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西轅門街裡的大宅門

順著翔鳳巷走到頭,對面便是西轅門街。

這條只三家住戶的老街甚至不足30米長,算得上是濟南最短、住戶最少的街了。這條街巷因為地處清代巡撫衙門的西轅門外而得名。

西轅門街一號是一座可以媲美《大宅門》中白七爺家大宅門的院落,主人是一對夫婦。宅門前的石階為了方便自行車、摩托車的進出已經被水泥街取代,狹窄的院落裡還搭晾著女主人剛剛洗好的床單、衣物。民國風格的建築、石榴樹和花草,以及那些不得不放在牆根或掛在牆上的日用品,讓年少住大院的生活回憶撲面而來。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敞開著的大門彷彿迎接著每一個到來的鏡頭和提問。在與主人的交談中,他們不斷地說著老宅的生活,比如“老房子了,潮氣得要命。”比如“這裡蚊子特別多,太破舊了,一下雨就漏,巴不得趕緊拆遷。”而看著他們與走過的小商小販熟絡交談的神情,“老鄰居”“老鄉親”等這類在現代生活中更多地只能存在於字典和回憶中的詞彙,鮮活得如此誘人。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很多人在說現代的人們都陷入了集體懷舊的怪圈,他們面無表情地穿過一條條條寬闊的瀝青路面,只為尋找那青石板鋪就的青苔氣息。一條條老街行走下來,格外溫暖和充實的內心揭示著這個怪圈的動因:現在生活越來越快了,很多人甚至忙到沒有時間走出辦公室曬一曬太陽。那些或存在在回憶中或仍保留著遺蹟的老街老巷,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個承載著童年記憶的家園,更是一個充滿著祥和、溫潤氣息的念想。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那隻在未被水泥鋪蓋的土地上行走的花貓,那隻在剝落了顏色的大木門前安靜端坐的京巴,那些隨意堆放在院落中的日常用品,零零散散地湊起老街的全部,醞釀著濟南人寬厚、祥和的性格,溫暖著因城市化而日漸寡淡的當代心靈。

老街巷的細碎光影裡,遺留著多少濟南的昔日民風

攝影:艾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