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什麼?朝貢體系是一種合理的制度,還是鋪張浪費

明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在建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就明確了以後的對外政策。首先要取得周邊及海外國家的認可,以此得到所謂的宗主國地位;其次就是必須儘快掃清元朝的殘餘勢力,以此徹底掌控全國。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什麼?朝貢體系是一種合理的制度,還是鋪張浪費

朝貢圖

而且在對待周邊小國家的態度上,朱元璋表現的與元朝並不相同,元朝自恃強大,習慣了以武力壓服周邊國家。而朱元璋認為諸如朝鮮、安南、占城等小國家實力弱小,很難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因此最好還是選擇以德服人,並且各國之間不要無事生非,最好是共享太平。

以德睦鄰和諧周邊。

守備為上、不徵諸夷國。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從這其中也可以看出明朝濃厚的優越感,朱元璋認為自己是華夏文明的重建者,是執掌世界中心的天下之主,認為周邊的國家都是蠻夷小國。

明朝的外交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的華夷之辨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將元朝的殘餘勢力視為心腹大患,畢竟這些人被驅逐到蒙古地區之後,始終對中原王朝虎視眈眈,因此朝廷必須時刻加以警惕。除了對待元朝的政策之外,朱元璋還推出了一套和平外交政策,並設立了十五個永不征伐之國,其中包括朝鮮、安南、占城、琉球以及日本。

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與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暴亂之源。……海外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

從這句記載中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眼裡只有蒙古地區的草原部落會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而像朝鮮、安南等國,都是蠻夷尚未開化之國,這些國家的力量不足以威脅中國,只要他們不主動惹事,就不去興兵討伐。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什麼?朝貢體系是一種合理的制度,還是鋪張浪費

遊牧民族

畢竟只有徹底的剿滅元朝殘餘勢力,才能確立明朝統治的合法性。而且此時的中原王朝,在經歷了元朝近百年的統治之後,中原文化大量吸收了草原部落的風俗,因此朱元璋還大力推崇華夷之辨,並以儒家文化為正統,重新建立漢家文化,當時的史書記載稱: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子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

朱元璋自認為是拯救萬民於水火,並且再造中華的英雄人物,自然要和草原部落有所區分,因此明朝時期的對外政策也就成為了所謂的華夷之辨,華夏子民和那些蠻夷之國的百姓要嚴加區別。

在華夷之辨作為對外政策之後,朱元璋認為明朝只需要處理國內事宜,然後等待周邊的小國家前來朝貢,並且要在邊境上做好防禦,防止這些小國家以下作亂,這些做好了也就足夠了。

明成祖以及後世皇帝的對外政策

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奪取皇位,自然更加迫切的想要得到國內以及周邊國家對於自己統治的認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相比於朱元璋的外交政策,朱棣更為主動一些,在位期間曾經派遣鄭和下西洋,像海外諸國宣傳中原王朝的強大,並且要求這些國家前來朝貢。

當時主張的對外政策為:四海一家,廣示無外,諸國有輸誠來貢者聽。

在永樂元年,朱棣下令恢復了市舶提舉司,並於永樂三年建立驛館,用來接待前來朝貢的外國使節。但是這種積極的外交政策,其背後需要耗費海量的資金,時間久了也無法維持。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什麼?朝貢體系是一種合理的制度,還是鋪張浪費

鄭和下西洋

到了仁宗皇帝時期,明朝的對外政策又延續了明太祖時期的風格,各類海外拓展活動都下令停止,有前來進貢的使節也派人護送回國,明朝又回到了以前守備為上的政策。

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諸番國有進貢使臣當回去者,只量撥人船護送前去。原差去內外官員皆速回京。民梢人等,各發寧家。

等到明宣宗時期,他又重申了華夷之辨的重要性,認為蠻夷之國的子民,多是桀驁不馴之人,和這些人往來沒有什麼好處,最好還是大家各自安好,互不干擾。

《帝訓》:然(夷狄)非我族類,故其心叛服不常,防閒之道不可不謹。……馭夷之道,守備為上。

此後明朝的後續帝王也大多沿用了這一對外策略,總的來說,明朝的外交政策體現了典型的儒家文化特色。整個大明王朝,除了明成祖時期積極對外交流,其餘的幾代帝王都十分強調華夷之辨,並不會主動對外交流。

明朝的外交環境

總體而言,明朝的外交環境也只是僅限於周邊的幾個小國家,交流的方式也主要以朝貢為主。在明太祖時期,此時的外交環境並不是很樂觀,日本的倭寇扮作海盜頻頻滋擾東南沿海地區,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於是在洪武二年,朱元璋遣使出訪日本,讓他們約束國內百姓,當時的詔書稱:

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生離人妻子,損傷物命。故修書特報正統之事,兼諭倭兵越海之由。詔書到日,如臣,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

這封書信表明了情況,還帶有威脅的意思,可是日本直接殺了五個大明使臣,主使官被關押了好幾個月才放回來。之後明太祖又繼續派遣使者前往日本,可是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後來才發現自己錯把日本的懷良親王當成了日本國王,隨後又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明朝和日本徹底斷交。

明朝與日本之間相隔了大海,雖然此時的明朝十分強大, 但是也很難跨海作戰,這也就造成了此時的日本執政者對大明有恃無恐。

不但如此,明王朝和南洋諸國的外交往來也受到阻礙,在洪武十年,朝廷派遣的使者竟然在爪哇被害,原因也沒有查出來,當時史書記載:

朝廷亦不能問罪。

由此可見,明朝此時的外交環境不容樂觀,對於海外國家也只能採取放任措施,即使這些國家殘害了明朝的使者,大明也不會輕易的前去討伐。畢竟派遣大軍討伐耗費巨大,尤其是還要前往海外,路上還伴隨著很多風險,朝廷不可能輕易的對外動兵。

其實大明對於其他國家並沒有足夠的約束力,這些國家也清楚明朝不可能輕易的前來討伐,因此只要不是做出過激的行為,明朝與各國之間都能和平相處。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什麼?朝貢體系是一種合理的制度,還是鋪張浪費

明朝與海外國家

到了永樂年間,此時積極的外交政策,也吸引了一大批海外國家前來朝拜,史書記載稱:

四夷率土歸王命,都來仰大明。萬邦千國皆歸正,現帝庭,朝仁聖。

此時繁華的大明朝吸引了海外多國前來朝貢,尤其是在永樂二十一年時,當時有十六個國家上千人,齊聚北京向皇帝朝貢,之後最多的一年前來的人數超過萬人。

可以說永樂年間十分注重與海外國家的朝貢關係,而且賞賜的禮品數量驚人,這些前往中國的使團回國時大多都得到了很多金銀、瓷器、絲綢等禮品。這種完全不牽涉政治利益的朝貢關係,還可以獲得大量的賞賜,自然受到很多國家的歡迎。

而且明朝對於吸納外國留學生也很是積極,在洪武初年就下令接收國外學子前來學習,之後還允許這些人參加科舉。在永樂八年,明成祖說到:

遠方慕中國禮義,故遣子入學,必足於衣食,然後樂學。我太祖高皇帝命資給之,著為令典。所謂曲成萬物而不遺者,朕安得違之。

明成祖很是喜歡這樣的文化外交,即使到了萬曆年間,明朝的國子監還有不少從朝鮮等小國家前來的留學生,這樣友好的外交方式,也為明朝在當時的周邊國家中樹立了一個富強的國家形象。

文化外交加上大量的賞賜,不但宣揚了明朝的國威,展示了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也為明朝構建了一個積極的外交環境。

結語

總的來說,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一種互不征討的和平外政策,明朝沒有很強的對外擴充領土的野心,並且認為國家要想長治久安,最好還是和平相處。但是這也不代表著不去防備,明朝一直都把草原部落當成心腹大患,他們也是明朝軍事防禦的重點對象。

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明朝建立了一種比較穩定的外交環境,除了草原部落以外,明朝的周邊國家都十分仰慕中原文化。但是海外諸國又是不同,明朝的勢力很難延伸到這些國家,他們對於明朝的態度大多十分隨意。

而且明朝還建立了一套以朝貢為主的外交體系,這種體系是明朝用於彰顯自己宗主國地位的一種典型體現,也是一種與周邊國家互動交流的方式。朝貢制度向周邊國家展示著明朝的強大,並讓這些國家產生對於明朝地位的認同感,之後確立高下尊卑,讓這些國家承認明朝的天朝上國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