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找房的“理性”與“非理性“:三年內實現月活過億

贝壳找房的“理性”与“非理性“:三年内实现月活过亿

貝殼找房CEO彭永東

撰文|王迪

來源|鳳凰網房產

縱觀當下所有O2O平臺,能實現月活過億的只有外賣平臺,而貝殼找房豪言要在“住”的領域創下記錄。

4月23日,在貝殼找房一週年暨“新居住大會”上,貝殼找房CEO彭永東表示貝殼找房2021年的目標是連接100萬服務者到平臺上,並希望成為中國房產領域內第一個月活過億的線上平臺。

對此,彭永東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冒險制定的目標,雖然這是非理性的,但實現目標的過程是理性的。”

如同貝殼走向平臺前端,鏈家退居幕後聚焦直營角色,當天發佈會的演講次序也延續了此種邏輯。貝殼找房 CEO彭永東率先上臺講述貝殼新居住進化論,而鏈家董事長左暉則作為壓軸演講與總結。

左暉與彭永東兩者不謀而合的觀點是,“數字化閉環”“服務者協作”“品質標準化”成為新居住的代名詞。“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在此次發佈會被提及上百次,成為高頻詞彙。

在彭永東看來,新居住時代是服務者價值將全面崛起的時代,也是數字化價值將全面崛起的時代。

為此,2019年,貝殼找房推出三項計劃:第一,出資10億元建立第一所幫助店東職業化加速的花橋學校;第二,設立10億元燈塔基金,幫助涉及50個品牌主實現快速成長;第三,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的貝殼VR看房+AI講房。

然而,一直被質疑“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貝殼找房,簇擁資本、平臺、加盟、直營等強大背景,但自誕生以來就不缺少話題性。

2018年4月,脫胎於鏈家網而誕生,定位於技術驅動的品質居住服務平臺。4月23日,貝殼找房APP上線。同年,德佑落地側重加盟店,聚焦輕資產模式;鏈家則主攻直營店,側重重資產模式。2019年1月,貝殼、德佑、鏈家管理團隊在城市層面合併,不再劃分南北貝殼和德佑後臺,三條職能線合併,實現從垂直領域到多維矩陣佈局。3月25日,貝殼找房宣佈啟動D輪融資,此次融資由戰略投資方騰訊領投8億美元。4月16日,貝殼找房牽手21世紀不動產宣佈達成業務合作,讓鏈家“盟友”再度擴容。

就在發佈會當日,58同城旗下安居客起訴貝殼找房盜用安居客網站房源、周邊配套等圖片涉不正當競爭行為。作為回應,貝殼找房反訴一個億,這也預示著貝殼與58旗下的”反貝殼聯盟“戰爭公開互撕進入白熱化階段。

事實上,早在2018年7月,58曾牽頭我愛我家、中原地產、21世紀不動產中國等房產中介發起全行業真房源誓約大會,成為與鏈家公開對抗的力量。

當貝殼實現從0到0.5的過渡,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從0.5到1的進化。面對行業質疑及未來貝殼的發展,貝殼找房CEO彭永東有何回應?在發佈會當日,媒體對彭永東做了群訪,以下為鳳凰網房產整理的相關部分採訪實錄。

記者:今年年初,對於貝殼發展,您總結了一個詞叫“喜憂參半”,喜的是什麼?憂的是什麼?

彭永東:喜的是貝殼的增長比我們自己想象要快,是現象級的增長,數字也比較好看。截至目前,貝殼找房已進駐全國98個城市,入駐合作新經紀品牌超過160個,連接超過2.1萬家經紀門店,服務經紀人超過20萬,這歸功於我們在行業裡的沉澱。

憂的是做鏈家和做貝殼完全不一樣。做鏈家的時候,很多邏輯都很清晰,但一旦涉及到全行業,這是完全不同的邏輯。今天上午還跟品牌主吃早飯,我問他們有什麼不滿意的,他們說了好幾點,比如說他們說地圖不太好用,數據報表給我呈現的視角和我的關注點不一樣。我們一直還有提升的空間。過去一年,我們遇到了很多未知的東西,我們出發之前根本不知道。

記者:今年的戰略和去年有哪些改變?

彭永東:我認為2018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貝殼模式跑通,或者說讓這個模式在更大範圍內跑通。去年我們的賽道還是比較多的,有二手、新房、租賃,今年年初我們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專注在“人店”。新居住裡最重要的是基礎設施,就是經紀人。2019年,貝殼會聚焦品質,聚焦“人店”。在基礎設施的提高,針對C端這一側,重點關注真房源機對客戶的承諾;針對店則側重於如何幫助店本身提高效率的增長,這可能是2019年最重要的事情。

記者:“人店”模式,相對於傳統的中介行業的理念有何不一樣?

彭永東:我們在10年前有一個發問,經紀人到底是客戶還是員工?事實上,經紀行業裡的經紀人,他們是真正的服務者。像租賃裡的管家,這些服務者。核心是說,服務者本身需要被激勵,被激勵之後他會對客戶好,客戶會更滿意,客戶更滿意,他就會更被激勵,行業會更好,這個循環是我們認為的貝殼底層的邏輯。我們特別強調服務者、經紀人和店長。甚至在我們的價值觀裡有這樣一個排序——消費者第一,經紀人第二,品牌主第三,投資人第四,我們自己在最後。

記者:貝殼之前的模式強調經紀人的利益,但此次推出的花橋、包括之前和21地產合作,都是強調店東的利益,這是否意味著發展模式有變化?

彭永東:最本質的是經紀人,但關鍵的是要把經紀人當客戶,店東、品牌主都應該把經紀人當客戶,當店東的安全感更強,他更願意幫助經紀人成長,以前有一些城市經紀人是沒有底薪的,但實際上是不太利於服務者成長的。到今天,給經紀人更大的安全感,我也能夠得到更強的發展。我們在引導這件事情,大家都把經紀人作為中心,大家為他提供服務,這是本質,不存在什麼變化。

記者:您在演講中提到行業有上百次,包括基礎設施、房地產中介服務的標準等,發佈的戰略還涉及到培訓、裝修等領域。事實上,企業在資源、時間都有限,您對於聚焦和多元化怎麼看?

彭永東:貝殼有兩條主線,一是讓經紀人之間更好的合作,第二是讓消費者得到更好的體驗,很多事情都可以理解為從這兩條戰略上,一直延伸下去。

之前做樓盤字典,是為了解決真房源,做ACN(經紀人合作網絡),是為了促成各中介之間真正的合作。關鍵當時有沒有人做,或者說大家想不想做。我們自己本身,真的認為可以通過這兩條主線讓行業變更好,那我們就做。比如這次花費10億元建設花橋培訓基地,專門培訓店東,這在之前就沒人來做。

記者:貝殼現在已經接入了微信入口,但也有說法說,流量對貝殼的模式來說,用處不大。怎麼看互聯網流量入口,對整體貝殼體系的作用?

彭永東:我認為每個流量背後都是一個人,怎麼提供更好的服務。產業互聯網是講把每一個流量當人,流量只不過是一些數字,沒有任何的感情和情感,今天像微信這個平臺,房子肯定是大家都聊的話題,每個人都關心,全中國8億多城市人口,有房的人都是我們的目標群體。微信推薦、價格走勢,包括租賃服務,都可以放到這個入口裡,大家都可以來接受很多的服務,甚至還房貸,都可以接入進去。產業互聯網必須全部打通。

記者:關於房子要實現線上線下閉環,這其中需要多少個流程才能實現真正的跑通,有沒有計算過?

彭永東:今天貝殼2000多名工程師,一半以上,都在針對經紀人這一層的產業流程。因為在PC互聯網或者說移動互聯網、消費互聯網領域,主要做交互,交互比較薄,就跟鐘錶的錶盤一樣,是很簡單的。但打開齒輪往下走,做產業互聯網,錶盤裡面的齒輪,這是很複雜的。你必須要懂行業,你不懂行業設計的流程就很不合理。我們一邊在擴,一邊在改,流程不好的,也在優化和簡化。比如說,我們把你的流程不要了,或者給加了。有兩個買家同時看上一套房子,怎麼辦?在美國有offer(出價),但在中國沒有,我們在這個流程裡確定誰先誰後,做排序,這是加流程。第二是減流程,過去的交易是1+7或者7+10,我們把中間很多流程減掉,就是T+1或者T+0。

產業互聯網沒有二八效應,不會出現10環節只要把2個突破了就會突變。做房地產難就難在它有100個點,90個你動了,才能產生一些變化,這是最複雜的一方面。

記者:貝殼平臺主要是利用資源來反哺品牌主和門店,包括ACN網絡、培訓機制。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品牌主成長起來之後,在某個地區成立一個小的“貝殼”?貝殼和品牌主之間的關係,達到什麼樣的強度,才有信心說一定會跟著貝殼走?

彭永東:我們的經驗是,針對經紀人的服務,很多人都會不滿意的,但他們最後還會選你。我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們經歷過完整的循環,夏天、秋天、冬天、春天我們都經歷過了,經歷過完整的週期,今天的團隊處於被激勵的狀態,因為我們看到了很多的變化,說哪裡做得不好,還需要加強一下,實際上就是他開始認同的做法。每次做項目的時候客戶都不滿意,但我很奇怪,每次都不滿意,下次還找我們,我說客戶啊,口是心非的,說你不滿意,但還找你,說明他內心對你還是滿意的。

記者:

您提到說要在2021年的時候達到月活過億,目前美團暫時剛剛達到月活過億,畢竟房產是低頻的,您覺得說出此種目標的底氣是什麼?

彭永東:在住的領域,整個的大盤,在過去10年時間裡,我做互聯網,10年時間裡,每年都大幅增加,這10年時間裡,應該增長不下15倍,整個大盤。為什麼我們不能線上化?因為沒有好東西。所以我說這行業裡,也缺少優質的內容,包括我們自己本身也會延伸很多領域,我給大家拍了一個億,我跟團隊說,目標都是非理性的,但實現目標的路徑要非常理性,這一億我們要拆,按照不同類目、不同城市、不同端、不同業務類型、不同時間拆下去。

記者:對於目前行業內存在的壟斷爭議怎麼看?

彭永東:壟斷的核心是看消費者有沒有選擇權。對消費者來說,核心就是選哪家品牌、哪個經紀人給他提供服務。他可以選擇用鏈家、德佑,也可以是21世紀不動產。消費者有完全的決策權,他覺得不好,可以選擇另外一家。

記者:您和董事長是怎麼分工的?怎麼看待您和左總的關係?

彭永東:我跟老左之間分工有重疊也有互補,我們會花更多時間討論戰略。再往上走,整個公司的使命、願景,這塊本身會花更多的時間。然後我可能更多的在戰略落地。

記者:您對貝殼找房的盈利預期是怎樣的?

彭永東:我覺得左總(左暉)在這塊比我貢獻大,今年我是要把利潤提高的,我想把利潤做到一個高點。其實就是長和短的區別,左總則站在貝殼外面看貝殼,看得更全面一些,核心就是說需要在長遠的事情上的投入,比如說交易中心、交易,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又需要很多的投入,這些投入都會影響財務報表。看長的事情要堅決投入,看短事情還是要把事做成,看長的事情要更堅決。

後浪系列

⊙後浪|黑洞投資張量:人生度“量”衡

⊙後浪|長江實業——“知天命”的李澤鉅 要像青年般奔跑

⊙後浪|傳承父輩創業精神,我們都是追夢人

⊙後浪|弘陽地產——曾俊凱的“捷徑”

⊙後浪|路勁——單頌曦: 路勁“調音師”

後浪|泛海集團盧曉雲:父親庇護下的低調投資人

⊙後浪|融創——孫喆一:文化“苦”旅

⊙後浪|太平洋建設——嚴昊:狂人之子的謙和

⊙後浪|美的集團——何劍鋒:不接班的投資人

鳳凰網房產

地產視界觀 · 新媒體矩陣

大魚號一點號丨企鵝

贝壳找房的“理性”与“非理性“:三年内实现月活过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