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這是被叫做“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的地方——翁丁佤寨,至今保留著原始佤族民居特色與風土人情。佤族有著自己的民族創世史詩《司崗裡》,佤語“司崗”是崖洞的意思,“裡” 是出來,“司崗裡”就是從崖洞裡出來,所以這是一個自認從巖洞裡走出來的民族,有著神奇獨特木鼓通神的習俗。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佤族兒女居住的翁丁佤寨依山而建,四周都是片片茂密的樹林,東面的樹林稱為“神林”,佤語稱“亞莫韋”,“亞”是“森林”的意思,“莫韋” 是寨神,大抵是這片密林守護了寨子將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佤族人民便對自然和生命有了天然的敬畏之心。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翁丁寨子中始終有一層薄霧籠罩,朝起,薄霧似輕紗,將水汽均勻灑落在寨子的每個角落;晚霞,薄霧似青煙,在風的拂動下,彌散飄渺……若不是親自走進來,竟以為這一朝一夕間,古寨子已沉睡在林間。

鋪著碎石的小路是通往寨子裡的唯一路徑,進人寨子,同處一線的寨門和榕樹百年如故,掛滿牛頭骨,古老、滄桑而神秘的氣息,不請自來。全寨老少,都身著民族服飾,載歌載舞舉行迎客儀式。村民會在每個人的額頭上點一個黑色的印記,還會給每個人喝上一杯酒,表示歡迎和吉祥。沒有絲毫準備而接受這樣盛大的開場竟讓人有些恍惚,是激動,是感動,還是沉淪?情感無從說起,像是冷漠了很久的靈魂被淳樸而浪漫的阿佤人眉眼間濃濃的情意攝去了魂魄。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佤族在古語當中的意思為“住在山上的人”,所以翁丁佤寨也依山而居,每間房與房之間相距不是很遠,原生態佤族茅草屋民居,是杆欄式竹木樓。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乾燥涼爽,下層堆放雜物,或養豬、或喂牛。傳統的杆欄式房屋,一般都用稻草覆蓋,竹木結構,竹笆圍牆,竹笆地板,其外形猶如孔明帽。為了避風防寒,屋頂總是離地面很近,遠遠望去,就像一叢一叢的蘑菇。佤族民居從大的方面分兩類,一是單身成人住的屋頂很矮的單層橢圓型屋,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都住這樣的房;另一種就是普遍的上下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畜居。但是新婚的夫妻住的是單層的草房,不管多麼有錢都必須住滿3年以後才能搬到兩層樓的房子裡。此外,佤族人家都會在寨子邊建自己的一間儲藏屋,主要裝糧食,且都不上鎖,佤族還保留著路不拾遺的遺風。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走在寨子裡,陽光照射在茅屋的草稜上,覺得勞作著的阿佤人特別溫暖,彷彿那一針一線都穿在了自己身上。阿佤族婦女心靈手巧,因為寨子裡迄今還保持著男耕女織的傳統,所以她們自己織布自己做衣服,所用的物料都是原生態的,沒有一點汙染。寨子裡的婦女一般空閒的時候都會在自己家門口拉起紗線就地織起布來。阿佤族姑娘自己做的挎包非常漂亮,隨處可見,實用且美觀。這裡人膚色都黝黑黝黑的特別美,你看在蓋著茅草屋的壯漢、織布的婦女還有那羞澀掩面的小孩子都是巧克力色的膚色,非常健康,有“亞洲野玫瑰”、“中國黑牡丹”、“雲南黑珍珠”和“滄源黑巧克力”之稱。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據說佤族是一個喝酒比喝水多,唱歌比說話多,跳舞比走路多的民族。阿佤人都淳樸好客,看見客人就迎出來問好,除了進寨子要喝的酒,家家戶戶都會邀你去嚐嚐自家的醇釀。有件事一定要讓你知道,當在佤族吃佤王宴時,如果佤族姑娘對著你熱情的唱歌,那你就要不停地喝酒,唱多少喝多少酒,因為阿佤姑娘的濃情皆化做了這一杯杯醇酒。

要說到跳舞和唱歌,對於阿佤人民來說,只要有故事的地方便有舞臺。不管男女,音樂響起,便搖曳生姿,尤其是阿佤姑娘,個個大眼長睫毛非常漂亮,還有一頭烏黑的亮發,跳起甩髮舞來,狂野而性感。在上個世紀,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響徹大江南北,很多人知道了佤族人民的故事;一首《月亮升起來》,道盡了佤族男女爛漫而純潔的愛情故事……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翁丁風俗

寨樁寨心 祈願求福

翁丁最為神秘的吸引力,也許就是任何人都要洗耳恭聽的村寨心臟——寨樁、寨心、司崗裡。在翁丁村的中央矗立著一根柱樁、一個鵝卵石器、一個高高的標杆。這3樣東西是翁丁原始宗教的神秘所在,他們共同構成山寨的寨心。這裡同時也是佤族村民出入經過最多的地方,平日村民的活動、小孩玩耍、男女青年談情說愛、老人休閒,村民祭祀等都來這裡,透著佤族村民濃厚的生活氣息。

寨樁是核心,高杆上的圖騰物器是司崗裡傳說,鵝卵石是寨心標誌,是全寨人精神的寄託。佤族人普遍認為,只要有心,心誠就能祈求到自己的願望。寨樁上有包穀稈,祈求的是糧食豐收,生活豐足,還有其他祭祀物也供在寨樁前,寨樁是由佤族人日常生活器物堆疊成的木塔,往下而上分別是三腳架、鐵鍋、支鍋圈、鑼鍋、支鍋圈、蒸子……葫蘆、蒸子蓋,共13層。代表著有人類的繁衍生息。最高的是用龍竹製的幡杆,頂部有篾條做成的谷花、谷籮、護花的花圈,還有司崗裡傳說中承載人類生命之源的木船,立於木船上救助放牛人的小木鳥,木船下面,有一條木魚。

距寨心5米開外還有撒拉房,也就是公房,主要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地方或遠方客人來訪找不到親戚,暫時歇腳的地方。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火塘,永不熄滅的火種

佤族人家還有一大風俗,就是火塘自進新房生起火後,就要讓火種保存下來,不得熄滅。至於火塘的三腳是家庭團結的象徵,火塘用的火則是家庭興旺的象徵。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牛頭樁與人頭樁

牛頭樁是財富的象徵,是佤族人對生存充滿信心的標誌。村寨集體宰殺的牛,無論是生產、節日食用,還是祭祀宰殺,事完後都會把牛頭掛起來。掛的牛頭越多,說明村寨、家庭越富足或古老。

人頭樁是掛人頭枯骨和骷髏的,豎立在佤族村寨墓地旁特定地點的特製的竹木樁。村子獵到人頭進行祭祀活動後,將人頭放在一個尖端竹篾網成一個篼的竹木樁上,後把它放在墓地旁邊特定地點,這個地點多以某一棵大樹或磐石為標誌物。佤族早先素有“砍人頭祭早谷”之稱,而後用動物頭代替人頭,直到1956年此習俗才被全部禁止。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拉木鼓

木鼓,為佤族獨創和獨有之鼓,是最原始、奇異而神聖的鼓種。在佤寨,木鼓被封為“一寨之母”和“生命之源”。木鼓是佤族崇拜的吉祥物,信號聯絡的工具和古老的樂器。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裡砍伐樹木,拉進寨子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他們認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 興旺靠木鼓”,他們將木鼓分為公、母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故而木鼓平素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每個村寨都有專門存放木鼓的木鼓房。由於木鼓的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從形式上來說,拉木鼓就是佤族的狂歡節,是佤族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既是他們乞求風調雨順追求幸福熱情如火的表現,又是凝聚人心弘揚光大民族傳統的方式。

儀式開始,“魔巴” ( 村裡公認有知識德高望重之人)手捉活雞先是自個唸咒祈禱,隨後全寨人都跟著唸唸有詞。唸叨過後,“魔巴”殺雞,將雞血滴在木鼓上,很快的全寨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拉動之前已經套好繩索的木鼓朝寨子裡前行。只見拎著雞的“魔巴“時而跳上木鼓,抑揚頓挫念著咒語,時而跳下木鼓手舞足蹈指揮大家,宛若風浪中指揮航船前進的勇者。木鼓要進寨子了,拉的人也是一陣快一陣慢,一陣松一陣急,倒還有些驚險和刺激。

木鼓的製作,分為選樹、拉鼓、製作、上架四個過程。首先召集青壯男子上山選樹,驅趕樹鬼並將樹砍到,然後在樹樁上壓三塊石頭,以防樹神跑掉,再接著用藤索拴住兩端,第二天清晨寨子的男女老少會穿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木鼓一路被拉到寨門停放一兩天後,等召畢殺雞祭祀後才能進寨,新鼓進寨後,鄰寨都會前來祝賀,敲鑼打鼓歡騰一番。這也體現出佤族人崇信萬物有靈,木鼓有樹神保佑。2006年,木鼓舞被列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宗教

佤族信仰原始宗教,即萬物有靈。同時隨著外來宗教的傳入,部分地區也開始信仰南傳上座佛教、基督教、北傳佛教和賽瑪教。但原始宗教信仰根深蒂固,對佤族思想及生活的影響更為深刻。同時每個佤族村寨、家庭、個人的宗教信仰極為自由,也體現出了佤族文化的多元性和極大的包容性。

【茅屋裡的翁丁人家】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在沿翁丁村西行60公里處是班老鄉所在地,這裡全民信仰南傳上座佛教(小乘佛教)。班老鄉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因素,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沿革,使班老在世界範圍內久享盛譽。1934 年為了維護國土的完整和祖國的尊嚴不受侵犯,信教群眾充分發揮宗教特有的優勢,廣泛開展愛國統一戰線,團結和組織各方面的力量,發動了震驚中外“班洪抗英事件”,為民族團結和祖國領土的完整作出了巨大貢獻。

提示:轉自恆春臨滄(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